热点评论 | 2024年7月热点事件评论

2024-08-08 12:09   北京  

「热点评论」专栏,旨在选取媒体对当月热点事件的评论,概括评论核心观点,呈现多方声音,透析事件本质,把握时代脉搏。

新媒2024

Aug.8


01

医生李晟遭持刀伤害不幸去世


7月19日下午1点左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李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伤害,致多处严重损伤。当日晚上9点左右,李晟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李晟生于温州乐清,享年50岁,1996年大学毕业后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至今,出事时是该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组组长。


图源:人民日报



澎湃新闻:对暴力伤医坚决说不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不时发生。在一次次对恶性事件的探讨中,舆论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暴力伤医的理由。不管是患者及其家属,还是其他人,即使有医疗纠纷和相关诉求,也该通过正当的途径去维权,而不是挥刀相向。


暴力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制造更大、更深的问题。暴力伤医,伤害的不仅是当事医生,还有正常的医患关系和基本的社会信任;暴力伤医,伤害的也不仅仅是某个医生的身体,更是广大医务人员的心。


不少人也开始讨论医院的安全问题。要知道,类似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不是一起两起,有网友建议加强医院的安检,也有网友建议优化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让冲突双方回归到患者和医院,而不是让医生直接面对纠纷和风险。应当说,这些建议有着方向上的合理性。


新京报快评:零容忍!不能让暴力伤医成为社会之痛


如今回看,相关措施仍有进一步细化、强化的必要。比如,警卫力量的进一步覆盖和安保力量的应急反应速度提升等,社会仍应当进行资源倾斜,以提高医疗机构整体的安全系数。


另外,一些预防措施如何落地也值得探讨。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都在近些年出台规定,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暴力威胁时,可以采取避险保护措施,回避对就诊人员的诊疗,或是在不危及医疗安全的情况下暂停相关区域诊疗活动。


一些暴力伤医事件并非突然发生,其间或许有先兆,医院事实上可以提前对一些风险状况进行识别,提前进行干预。但这些规定如何操作,如何平衡潜在风险和就医权利之间的矛盾,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找出可行性方案。


02

人大博士实名举报导师性骚扰


7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名在读女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王某某对其进行性骚扰和强制猥亵,并在要求发生性关系被拒后,以让其不能毕业相威胁。中国人民大学刚刚发布最新通报称,情况属实,对涉事导师王某某开除党籍并解聘。


图源:@中国人民大学 微博




人民网评:坚决清理师德失范的害群之马


害群之马不可留,高校清誉不可毁。中国人民大学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既是对当事人负责,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教师群体和高等教育的集体声誉负责。“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主体力量。如果教师在师德上出问题,如何葆有师道尊严、传道授业?如果教师无视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如何赢得安身立命、教书育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比如,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很显然,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才能赢取尊重。王某某受到严肃处理,成为一个反面典型,从另一个方向凸显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必将产生长久的警示意义。


中国妇女报:防治校园性骚扰,让制度落地,让惩罚有力


面对仍有爆出的此类事件,强化防治性骚扰机制建设,十分必要且关键。要通过机制建设,明确性骚扰行为界线,畅通性骚扰行为投诉渠道,将反性骚扰知识纳入师生教育培训,健全性骚扰行为调查处置规程……在发现、举报、隐私保护、处理等环节,形成常态化、可预期的防治机制,以制度和行动诠释“零容忍”,力求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也得以明晰自己的行为边界,行止有度。


让制度落地,让保护有效,让惩罚有力,还校园以清静,予受害者以公道。防治校园性骚扰,相关各方还可以做得更多。


03

奥运期间体育饭圈化


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孙颖莎对战队友陈梦。赛中,为一方选手欢呼应援的声音不断响起,为另一方加油助威的声音寥寥可数,甚至对运动员喝倒彩、放嘘声;一些人在赛后涌入球员教练的个人社交平台,发表不文明的极端言论。


图源:网络




澎湃新闻:整治竞技体育“饭圈化”,必须斩断利益链条


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V用户,应该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引导广大粉丝群体专注赛场、理性讨论;线下组织的应援活动,也应该坚守感受纯粹体育魅力、积极为运动员加油的初衷。对于那些为了逐利,刻意煽动粉丝,导致拉踩引战的个人或组织,必须予以严惩。为了尊重每位在赛场挥洒汗水的运动员、每位竭尽全力为国争光的健儿,必须斩断“饭圈”背后的利益链条。


人民网评:“饭圈”的爱或许无需理由,但必须理智和克制


过去,粉丝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在追星活动上,往往是个人行为;如今,追星日益向体系化、团队化甚至职业化转变,所谓的“饭圈”也随之形成。饭圈的形成,让一些年轻人在共同爱好的牵引下走到一起,在重新界定“我们”中获得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满足。但同时,饭圈的集体行动也频繁出现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倒卖信息等不良现象,不仅透支着明星的流量,更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清除违规言论,封禁违规账号,斩断非法利益链条……这些都是整治饭圈乱象的必要之举。对身处饭圈的粉丝而言,爱无需理由,却需要克制;只有合理合法、文明有序的表达,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04

无人驾驶上路运营引争议


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已投入数百台载客无人驾驶车。因为可以全天候营运,价格更便宜,也不会拒载绕路,因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但是出租车司机与网约车司机对此抱反对态度。也有不少人对无人驾驶车的安全性以及抢司机饭碗提出质疑。


图源:网络




新京报快评:司机“无人驾驶”新能源车,“放飞”的是安全


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安全性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在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和配套尚未完善的初级阶段,无视自己和他人交通安全的行为,显然要不得,必须严厉抵制。


说到底,车辆行驶安全涉及人身安全,因此,驾驶员对待智能驾驶技术,不能有轻佻的心态。这也提示力推智能驾驶的车企,在营销宣传中要杜绝夸大宣传,做到“有一说一”。当然,车企在销售过程中也要尽到提醒义务,这是非常必要的。


光明网评:无人驾驶的大潮到来,“游泳圈”也要准备好


因此,无人驾驶在落地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政策引导。这可以是节奏推进、留足缓冲,也可以是安全员等岗位优先聘用原先的出租车司机,甚至可以是无人驾驶开放个人准入、允许个人投资部分车辆进入市场。这些都不妨进行充分的讨论,以平缓地应对短期冲击。


无人驾驶确实炫目,带来的技术改进方案让人无法拒绝。但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却远比发明一项事物要复杂,科技和人文仍需相互配合。在这个议题上,公共政策制定者应该尽快进行工具准备,当技术大潮到来,也尽可能配备足够多的“游泳圈”。


05

暑期研学热


近年来,脱胎于夏令营、冬令营的研学游逐渐走俏,成为旅游市场快速“起飞”的风口之一。2024年夏研学游持续升温,研学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随着“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研学热”伴生的价格虚高、货不对板、走马观花等乱象再次浮出水面,屡遭诟病。


图源:网络




人民网评“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研学热”如何走向真研学


一种新兴业态从野蛮生长到健康成长,离不开精心的呵护,也需要及时的纠偏。实现研学游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规矩、划红线。比如,作为教育与旅游的跨界融合,研学游的监督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如何协调?行业规范和标准怎么界定?主管部门有必要进行前瞻性思考、统筹性推进,呵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再如,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研学游具有更为广泛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商家要在品牌创意、线路设计、内容品质上下功夫,摒弃赚快钱、热钱的短视思维,真正为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服务。又如,结合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条件,研学游在过程中可以提高技术含量,建立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实现从“一次性”到“可追溯”的转变,更好保障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等。


新京报快评: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


因此,货真价实的“天价研学游”,尤其需要对“溢价”部分进行精心设计。如到大学游学,应该有听教授讲课、参与体验教学活动,深度了解大学学科、专业的活动安排;到企业游学,应该有了解产业、行业发展的职业体验机会。


这些活动,由于有专家参与指导,付出劳动,所以会产生部分费用,增加游学组织的成本。如在收费时包含了这些活动成本,在交付时却没有这些活动,就是虚假宣传,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这就要求加强对游学活动的过程性监管。



上述评论原文链接如下:

《对暴力伤医坚决说不》

《零容忍!不能让暴力伤医成为社会之痛 | 新京报快评》

《坚决清理师德失范的害群之马》

《防治校园性骚扰,让制度落地,让惩罚有力》

《整治竞技体育“饭圈化”,必须斩断利益链条》

《“饭圈”的爱或许无需理由,但必须理智和克制》

《司机“无人驾驶”新能源车,“放飞”的是安全》

《无人驾驶的大潮到来,“游泳圈”也要准备好丨光明网评论员》

《“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研学热”如何走向真研学》

《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薛柯 

本期编辑 | 薛柯 李佳慧 徐依灵 余昭漩

内容来源 | 网络


08

08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




新媒鉴
观察新媒体现象,反思新媒体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