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论」专栏,旨在选取媒体对当月热点事件的评论,概括评论核心观点,呈现多方声音,透析事件本质,把握时代脉搏。
新媒2024
Jun.6
01
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元首会晤
5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75年来,中俄关系历经风雨,历久弥坚,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树立了大国、邻国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典范。中俄关系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图源:新华社
央视新闻发表评论《今年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年份》
评论写道,习近平主席对普京开启新一届总统任期表示衷心祝贺,对他再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表示热烈欢迎。中俄关系75年发展历史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之间,必须始终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信、照顾彼此关切,真正为双方的发展振兴相互提供助力。这既是中俄两国正确相处之道,也是21世纪大国关系应该努力的方向。中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民意基础,双方要密切战略协作和互利合作,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环球网发表评论《中俄元首会晤吸引全球目光》
评论写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隆表示总体来看,普京此次来访以及中俄元首会晤,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述:延续性、战略性与务实性。中国是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的首访国家,这是对去年习主席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的回应,是对中俄之间高水平高频次元首外交传统的延续。近十年来,中俄元首在不同场合会晤超过40次,双方互动的频率、水平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元首外交成为两国高水平互信、全方位战略协作的坚实保障,也是双方多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引领。
02
毕业生易落入“付费内推”陷阱
近日,“大学生困在付费内推的陷阱里”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内推”,原本是企业正常的招聘方式,主要通过内部员工推荐,信用背书,简化筛选简历等环节,提高企业招聘效率和质量。但是,这一招聘方式却成为某些人寻租的筹码。在网上稍一搜索,就出现“×万元进入电网、烟草、铁路、石油等好企业”“只要报了3万多元的全流程服务班就有98%的上岸率”等类似信息。
图源:新华网
新华社发表评论《打掉“付费内推”的寻租空间》
评论写道,从一些大学生分享的经历看,有些“付费内推”纯粹是“拿钱不办事”的骗局;有些即使是被“内推”了,但往往是中介和一些企业员工“里应外合”的结果……针对毕业生推出的那些就业“捷径”,更多被发现是“坑”人的陷阱。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无良中介、个人的打击和规制,进一步净化招聘市场。社会各方应协同发力,努力创造安全、有序、公正、合理的就业环境。
打掉“付费内推”的寻租空间,净化就业环境,才能有效助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京报发表评论《找工作,别上“付费内推”的当》
评论认为,这并非一个新现象,几乎每年毕业季都会密集出现。这当中有部分因素是一些大学生试图走捷径,想“拿钱解决”复杂的实习、求职问题,于是催生了类似的生意。但也有很多情况,是就业市场不透明所致。求职者缺乏足够的渠道获取信息,无奈之下,也就只能求助于这些号称有“门路”的中介。
因此,要想让大学生真正远离“付费内推”的陷阱,一方面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付费内推”背后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应当整顿就业职场秩序,使之更加透明和公开,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对求职中介的依赖。
03
央美毕业展作品被嘲“垃圾堆”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对外开放展览,多个作品“出圈”引发讨论,其中,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装置艺术作品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网友因其造型为一堆废弃纸盒子摞在一起,吐槽这就是“一堆废纸壳”“一堆垃圾”。
图源:网络
光明网发表评论《央美毕业展作品被嘲“垃圾堆”,为什么专业要向非专业致歉》
评论认为,作为毕业展,尚不知道有没有老师说“不行”,但是普通网民率先说“不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专业人士,要向不专业的网民致歉。
广义的文科(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艺术学等在内)没有专业门槛,而是它们在长久的社会语境里被解构了,普通人对这种专业性既缺乏认识,也不够尊重。如果社会对专业性缺乏尊重,自然会产生某种反智的氛围,比如可以让一位央美毕业生给普通网民道歉。这样的氛围,不会是理想的,也一定会制造某种损失。
红星评论发表评论《央美毕业展作品被讥讽像“垃圾”:究竟是谁不懂艺术?》
评论认为,作者想用纸箱这一速朽品来隐喻消费社会的生活。因为纸箱总是很快地投入使用,然后被丢弃、回收、搅碎成为新的纸箱,所以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总是处于不断轮回、重复、十分单调却又无法摆脱的过程。就此而言,不能说作者的作品完全没有艺术性,纯粹是“垃圾”。
当代艺术作品可以有很新潮、前卫的表现手法,但这并不是艺术的真正内核。衡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有没有提倡打破艺术自律,干预生活实践。因此,《超级蜂巢》被吐槽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它的“怪异”,更是它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并没有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极目新闻发表评论《央美毕业展作品被吐槽像“一堆垃圾”,作者何必致歉》
评论认为网友的评论太过片面。其实,在各种美术馆,像这样比较前卫的作品并不鲜见,不少观众也发出看不懂的感叹。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也有人认为是乱搞一气。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一件作品摆放在你面前,让你思考,让你去试图去理解的时候,也是一种审美过程,作者的目的可能就达到了。
废纸箱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就是回收用的,能变现几个钱。在美术生眼中,废纸箱是消费社会速朽品的代表物。他们看待物品的视角不同。这只是一件正常的展品。所以,作者又没做错什么,没必要致歉。
04
南京阿姨手冲咖啡走红
短视频里,一位阿姨满脸笑容,剪开3条速溶咖啡,倒入杯中,再拿热水壶里的开水一冲,用勺子搅拌,给杯子封口……最近,一杯十元的南京阿姨“手冲咖啡”走红了。在小铺子前,不少人排队打卡,咖啡销量飙升到一天四五百杯。有人称赞,“阿姨实在,可爱”;也有人莫名其妙,“世界太癫了,在家自己冲不行吗?”
图源:澎湃新闻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阿姨手冲咖啡”火了,是世界太“癫”还是看不穿?》
评论认为,对南京小巷深处的这位阿姨来说,可能不清楚不同豆种、各地庄园、有没有获奖的咖啡有什么区别,本分地当着顾客的面冲调速溶咖啡,就是日常。她把认知里最好的东西,诚心诚意地拿出来分享。时代喧嚣阿姨安静;变化太快阿姨如一;套路太繁阿姨纯粹。当聚光灯打来,人们发现了陌生化的时代风景,于是带着怀旧的情绪而来,饮一杯烟火气,体会慢下来的片刻温情。如果实在不能理解,不如当成一场行为艺术。
反感过度营销、怀念平价商品、追求理性消费……网友将自己的种种心态,投射到对这些小吃摊主的追捧中。毕竟,他们的故事再次佐证着那个浅显的道理:无论是什么商品,只有做到质量过硬、贴近市场、价格公道,才能长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澎湃新闻发表评论《南京老太“手冲咖啡”:不玩消费套路最真诚》
评论指出,当下的年轻人经历过多少消费套路呢?高大上的饭店里,后厨却在烫着塑料袋里的预制菜;五星级的美食端上餐桌之前,顾客听到了微波炉的“叮”的一声;满溢的可乐大杯里,却塞足了厚厚的冰块,嘬不了几口杯子就见底了……也许,之前各种咖啡营销飞得太高,也许咖啡馆在资本市场上讲的故事太多,韩老太太手里的这杯10元的速溶咖啡才有了朴实无华的味道,戳中了年轻人的共情之处。
新民周刊发表评论《南京“10元咖啡阿姨”走红,并非莫名其妙》
评论认为,网友对其的追捧,并不完全是因为冲着咖啡的价格,更是对阿姨实诚经营的一种认可。虽然只是速溶咖啡,但南京阿姨只用她心目中可信赖的大品牌,而且舍得一杯咖啡放三袋料,当面冲泡,操作全程透明。如此一来,阿姨每一杯能赚多少,比起很多动辄三四十元一杯的网红咖啡,同样是很透明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时代,流量和关注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热度虽然能够为韩阿姨这样的普通小摊贩带来更多的顾客和关注,但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压力。网友也呼吁,不希望网上的负面舆论伤害到阿姨。
05
“无陪护”病房能否推广
2017年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开始探索“无陪护”模式,是国内较早实施全院“无陪护”管理的公立医院。“无陪护”病房,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今年以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福建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近期,福建、天津等地部分医院也开始设立“无陪护”病房。这一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广,引发热议。
图源: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发表评论《推广“无陪护”病房,还需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评论认为,随着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这种新的患者照护模式应该说有着越来越强的社会需求。这也是该模式近年来在更多地方得到探索的现实原因。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无陪护”病房要从探索阶段走向大面积推广,仍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患者和家属的观念问题,并不是所有情况都真正适合“无陪护”以及成本问题都是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因此,综合种种现实来看,当前可以鼓励一些医院“因院制宜”地探索“无陪护”模式,但也要把握好推广的节奏。其前提条件,还是要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
中国新闻周刊发表评论《取消护工!“无陪护”病房能推广吗?》
评论认为,公众担忧的核心在于,医院提供的照护服务,能不能达到患者及家属预期。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质疑“无陪护”的服务模式,“很多重症病人一分钟都离不开人,不能接受一对多的陪护”。医生也有很大疑虑,他们担心护理员不专业,一对多的护理无法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紧急情况下,医生无法迅速与家属沟通,易引发医疗纠纷。
红星评论发表评论《“无陪护”病房能否推广,算小账也要算大账》
评论认为,考虑到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致,如果把厦心医院这个做法强制推广,可能未必会受到普遍认同。比如,有的病人病情没那么严重,大多数时间不需要什么陪护服务,就会觉得陪护费交得不值;有的家属自身收入低,自己出去打工一天都未必挣到120元,当然就宁愿自己陪护而不愿交陪护费。这些或许也是其他医院推广“无陪护”病房却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当然是任何家庭都不愿看到的景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模式,既让家属少花钱,又保证基本的服务质量。目前来看,还是应该给患者和家属更多自由选择权,无论是有条件陪护的,还是有意愿付费购买“无陪护”病房的,都尊重各自的选择。
上述评论原文链接如下: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贾司瑒 甘思一
本期编辑 | 余昭漩
内容来源 | 余昭漩
06
06
“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