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素养案例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要“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中国”和数字化生活,数字公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数字思维、数字意识、数字认知、数字情感等数字素养呢?我们开辟此专栏,期望与大家一起传播和探讨数字素养相关议题。
新媒2024
Jun.27
语
本期摘编了新闻传播领域的论文期刊中的部分论点。旨在总结分析数字素养研究的当前状态趋势和关键问题。本期案例研究摘编包括了素养特征差异、形态培育路径、数字鸿沟等多个关键方面。
摘编中剖析了数字素养资源结构差异性的成因,明确了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素质素养的培育路径,并针对高等人才和传媒人才的培育作了不同角度的解构。
01
《中国公民数字素养的概念测量与特征差异研究》
杨江华、杨思宇在《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9期撰文指出,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对于建设网络强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个体能否获得数字红利,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作者通过文献综述,明确了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认为数字素养是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套能力和素质特征。论文构建了一个本土化的数字素养测量框架,包括基础技能、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数字态度四个维度,并通过熵值法加权聚合实证思路计算出数字素养指数。研究发现中国公民数字素养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其中代际差异最大,其次是教育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论文揭示了网络使用经验是解释数字素养结构性差异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对提升中国公民数字素养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建议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对中老年群体和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资源供给。1
0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
赵晨、林晨等在《图书情报知识》2023年第3期撰文指出,新就业形态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提高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对于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研究对象广泛覆盖了依托数字平台、新技术科创工作等多样化的就业类型。基于胜任特征理论,作者界定了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将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定义为劳动者适应数字化工作要素、工作形式和雇佣模式所需的胜任特征,包含动机、技能、特质、知识、自我概念五个维度。作者通过对2063份招聘文本进行质性编码,揭示了在线劳动、数字创作和专业工作、数字决策和研发等不同情境下劳动者数字素养的层次性特征。研究还提出了针对性的培育路径,包括技能型数字人才的战略储备、特质化选人用才的标准体系、激活学习探索的驱动机制、弘扬数字职业的价值引领,以及健全知识要素的流通网络。论文不仅推动了数字素养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发展,而且为数字时代下全面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提供了策略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2
03
《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国际进展、趋势与展望》
黄如花、冯婕在《读书与情报》2023年第3期撰文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公民生存的基础,对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还特别关注了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委员会等主要引领者的实践动向。作者采用了文献综述法,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研究报告、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对全球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进行了总结,并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展望。研究发现,当前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实践呈现出以下趋势:动机从“供给导向”向“需求牵引”转移,内涵从“数字技术倚重”向“安全伦理先行”渗透,效应从“单一场景”向“多元场景”拓展。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术语缺乏共识、评估工作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建议未来应促进全球术语统一、加强评估工作指导、强化图书馆界的参与,以推动全球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构建数字包容性社会。3
04
《数字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与路径》
徐国兴、孔新宇等在《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2期撰文指出,数字素养是大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关键能力。论文从胜任力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重新定义了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即数字素养是包含知识、技能、特质、态度、伦理等要素的数字能力体系,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和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推演,构建了大学生数字素养的陀螺模型,该模型将大学生数字素养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涵盖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意识层和价值层,以立体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素养结构。文章还提出了针对性的培育路径,包括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强化数字培训、加强个性特质培养、重视数字意识培植和拓展数字伦理边界等策略,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作者强调数字素养的培育应与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4
05
《传媒人才数字素养培育 :价值、内涵与构成》
徐志强在《中国出版》2024年第4期撰文指出,传媒人才的数字素养培育对于实现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合格数字社会公民以及推动数字社会正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政策文件,结合数智时代的技术特征,探讨了数字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即数字素养培育的价值在于重新定义人才的能力标准,促进传媒人才作为数字社会公民和媒体健康传播促进者的双重身份发展,随后分析了数字培养的内涵,即数字素养是传媒人才在数字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数字知识、技能、意识、自我效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最后,作者基于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媒教育的需求,构建了一个包含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在内的数字素养构成框架,即传媒人才的数字素养应包含两个层面:外在行为层面的显性能力,如数字认知、通识技能、创新技能等;以及内在意识层面的隐性能力,如数字意识、数字自我效能、数字内容价值评估等。研究指出传媒人才的数字素养培育是实现行为上的工具理性与认知上的价值理性并重的核心,旨在培养与数字社会相匹配的“时代新人”。5
06
《超越“数字鸿沟”:发展具有社会包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
卜卫、任娟在《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10期撰文指出,数字鸿沟不仅限于获取技术的机会不平等,还包括技能、经济机会和政治参与方面的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数字素养教育,特别是针对超越“数字鸿沟”和促进社会包容性的重要性。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批判性分析的方法。作者首先从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历史发展入手,概述了其向数字素养教育的转变。接着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数字素养鸿沟的多重维度,包括接近鸿沟、技能鸿沟、经济机会鸿沟和民主鸿沟,并分析了这些鸿沟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文章着重分析了数字素养鸿沟与社会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包容。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导致了数字鸿沟,而数字鸿沟又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文章提出了数字素养教育的五个关键领域: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素养、创造数字内容素养、数字安全素养和问题解决素养。作者强调,数字素养教育应超越单一的技术传授,而应以人为中心,实现技术包容和社会心理包容,促进社会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应包括技术包容和社会心理包容,确保所有人群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字技能,并通过这些技能实现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6
参考文献
[1]杨江华,杨思宇.中国公民数字素养的概念测量与特征差异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30(09):57-71+127.
[2]赵晨,林晨,周锦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03):52-61.DOI:10.13366/j.dik.2023.03.052.
[3]黄如花,冯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国际进展、趋势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23,(03):1-12.
[4]徐国兴,孔新宇,管佳.数字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模型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4,(02):53-60.
[5]许志强.传媒人才数字素养培育:价值、内涵与构成[J].中国出版,2024,(04):24-28.
[6]卜卫,任娟.超越“数字鸿沟”:发展具有社会包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J].新闻与写作,2020,(10):30-38.
新媒鉴
主编 | 詹新惠
副主编 | 李佳慧 薛柯 徐依灵 余昭漩
本期编辑 | 马佳荣
内容来源 | 王疆慧
指导老师 | 王颖
27
06
“
新媒鉴:关注媒体新动态,探索深度新观念,发出鲜活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