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一个手工业皮货工匠家族的逆袭与世界最早的公证
肖文 山东省泰安市司法局
西周中后期,生产力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逐渐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礼崩乐坏”局面。造端起源于“王田”逐步变为私田,最早的个案则体现在青铜礼器“裘卫四器”的铭文中。
1975年2月,陕西岐山董家村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窖穴,共出土37件青铜器。青铜器主人是裘卫家族,制作时间从周穆王持续到周幽王末年(西周中期至晚期),持续181年;其中4件青铜礼器一簋(gui,圆口,双耳礼器)、一盉(有盖,鼓腹,有足酒器)、两鼎的铭文对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私有化有重要价值,被史学界称为“裘卫四器”。
“裘卫四器”中的二十七年卫簋铸铭文73字,记述周王召见“卫”并赏赐礼服;三年卫盉铸铭文132字,记述“裘卫”用玉器及礼服向贵族大夫“矩伯”换取“十三田”的经过;五祀卫鼎铸铭文207字,记述诸侯国君“邦君厉”付给“裘卫”“四田”,划定地界之事;九年卫鼎铸铭文195字,记述“裘卫”用车及车马配饰等换取贵族大夫“矩伯”下属“颜”的一块林地之事。
西周奴隶社会通过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根据礼制用于祭祀宴饮的器物成为礼制的体现,谓之“藏礼于器”,这类器物被称为“青铜礼器”。不同等级的人物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礼器”。《公羊·桓公二年传》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贵族)五(鼎),元士(贵族家臣)三(鼎)。”
裘卫的“裘”并不是本姓,而是一种官名,即“司裘”:掌管周王皮衣制作的小官。商周时期有多种称为“司”的官职,如:司徒掌管民事诉讼,司马掌管军事,司空(工)掌管工程建筑,司寇掌管刑讼等。在被称呼为“裘卫”之前,他叫“卫”,一名地位卑微的从事皮货加工的平民。虽然不是贵族,但“卫”及其家族制裘的工艺精湛,并立志由平民逆袭进入上流社会。经过近二百年的不懈努力,这个家族不仅逆袭成功,还成功参与了世界最早的公证活动,并推动了社会历史制度的重大变革。这个逆袭的故事很吸引人,并且“裘卫”家族通过青铜器铭文进行了郑重记载。
西周奴隶制等级社会次序由高到低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裘卫”的奋斗历程从平民工匠开始。“裘卫”铸造的第一件青铜簋的铭文记载周穆王二十七年(公元前975年)“卫”受到周王召见和封赏。此时还没有以“裘”为姓,尚未就任“司裘”之职,无权制作代表重要身份的青铜鼎,所以仅铸造了一件带有铭文的簋以示纪念。虽然只有一个簋,但将家族大事通过青铜铭文予以记载的良好传统被“卫”及其后代持续传承。
得到周王赏识后,“卫”被任命为掌管天子皮衣制作的官吏“司裘”。拥有爵位、土地、臣民,是诸侯贵族身份、地位的直接象征。周穆王二十七年到周共王三年,三十年光阴过去,“裘卫”不断积累财富,虽然已成为一个老人,但励志拥有家族土地,跻身贵族圈的壮志不减,终于在共王三年(公元前944年)得到了逆袭机遇。
周共王三年,落魄贵族矩伯被邀请参加周王在丰京(长安市西南)举行的礼仪大典。矩伯落魄到没有参见礼仪应有的礼器。于是他向“裘卫”用提出用“十三田”(一千三百亩土地)换取朝觐天子所需礼器:玉璋(长方体玉器)、两个赤玉琥(用玉制作的虎型礼器)、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的椭圆围裙。“裘卫”将此事报告给了伯邑父、荣伯、定伯、单伯等执政大臣并要求办理国家公证。
为何在此交易事件上“裘卫”如此战战兢兢?西周时期土地所有权人为周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平民没有私自买卖与交易土地的权利,“田里不鬻”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与臣民、奴隶分封给各个诸侯,各诸侯又将自己辖域内的土地与臣民分给下属的贵族。
“裘卫”不是贵族,没有自己的土地。一个手工业小官员打破禁忌购买贵族的土地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究竟周共王同不同意,合不合法?“裘卫”拿捏不准。向共王的执政大臣汇报审批应该是一件合规合矩的事情。
周共王继位时,国家因穆王时代的不断游巡及征伐耗费了巨量财富,国家财政空虚。为了维持着分封制度,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仅剩的土地也分封给诸侯和大夫。王室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国势开始衰落。为了维持税收,共王开始默许土地私有化,但要求如实上报并按规定收取税金。
让“裘卫”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周王的执政大臣不仅代表周王表示同意土地交易,还根据“裘卫”的要求,安排三个官员司徒微邑、司马单旗、司空(工)邑人服现场监督了合集交易过程,踏勘并公证了交易土地的四至。事后“裘卫”制作了“三年卫盉”以示纪念。手工业小官员一下子拥有了上千亩土地,却不敢制作鼎以示纪念,说明“裘卫”还没有真真跻身到西周贵族圈,但离家族荣耀的梦想却越来越近了。
周共王五年(公元前942年)小诸侯“邦君厉”答应补偿“裘卫”耕地“五田”(五百亩)。后来,厉背信弃约。“裘卫”向邢伯等五位执政大臣控告。经诉讼,执政大臣做出了“裘卫”胜诉的裁决,并让厉履约。为防止争议,执政大臣安排官员司徒邑人趣、司马颞人邦、司空(工)附矩和内史友寺刍前往现场公证,勘定田地,划定范围。
这是“裘卫”第二次办理国家公证,因为是与诸侯诉讼,这一次“裘卫”更加慎重了,不仅邀请司徒(民事法官)、司马(军事官员)、司空(工程官员),还请到了内史(国家档案馆长)现场公证。为纪念这场古代最早的土地官司胜诉,“裘卫”铸造了著名的“五祀卫鼎”。
“裘卫”铸器铭文从簋到盉再到鼎,由煮饭礼器到饮酒礼器再到祭祀礼器鼎。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平民“卫”已经拥有了官职及私有土地,并且还能通过司法胜诉诸侯“邦君厉”,最终华丽转身为贵族。“裘卫”家族的精彩法律故事还在延续。
“裘卫”家族积累大量财富,拥有了千亩良田,并且还通过诉讼告倒了诸侯,但对于一个真正商业贵族富豪来说,似乎还缺少点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山林。有山林的地方就有水,有水才能更多的制裘(皮货)。按照古人的五行阴阳观念,水能生财。“裘卫”的目标又瞄准了贵族的山林,并且很快就有了机会。
“九年卫鼎”铭文记载:周共王九年(公元前938年),诸侯眉敖特使要来朝见周王,贵族矩伯要陪同参加接待仪式。参加盛典的车辆及车马器具例如虎皮的车罩、狸皮车幔、鞭子、皮索、白色缰绳、铜马嚼等需要向“裘卫”求购。“裘卫”提出用矩伯的一处山林进行交换,双方达成协议。交易的林地是矩伯的家臣“颜”在使用,矩伯通知了“颜”后,安排下属与“裘卫”的人一起踏勘了林地的四至。由于山林不属于周王所有,可以自由交易,这次“裘卫”没有申请国家公证。
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奋斗,“裘卫”家族不仅创造了平民逆袭的创业故事,还申请了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公证。西周时“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重大契约,记在宗庙祭祀的青铜礼器上;小契约红色书写在竹帛上。通过“三年卫盉”我们可以确定最早有记载的国家公证发生在公元前944年,最早的公证人是司徒微邑、司马单旗、司空邑人服。
当代人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裘卫四器”往往将其视为巧取豪夺的奸商。但从法学家的角度看“裘卫”却是一个善于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守法人。“裘卫”不仅守法,而且还通过司法实践推动社会制度的不断创新。“三年卫盉”案例的司法实践中打破了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历史的巨大变革往往从不经意的小事开始,旧制度的堤坝会受到历史洪流的不断冲击。“裘卫”通过公证在旧制度堤坝凿出了渗水裂痕,加速了新旧制度交替的步伐。世界最早的公证不仅见证了西周一个手工业皮货工匠家族的奋斗逆袭,还走在了时代创新的前列。
“三年卫盉”,高29厘米 ,盖内铸铭文132字,完整记录了裘卫和矩伯的这次交易。“三年卫盉”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编辑 | 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