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时对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简单提议:静电学、静磁学,高中阶段还是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动量这些力学中所学知识还是必须要用的,解决问题的大方向还是力学。
基础薄弱的同学,薄弱主要体现在力学上,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这些力学的基础就没掌握好,再加上力的大小、方向影响因素众多的安培力、磁场力,估计只能呵呵了。
恰巧路过一个教室,就看到了W=Ud这个式子,三位同学,写得一模一样,估计是斜眼复制的产物。
反思课堂,初学期间这些基础知识若不过关,即使将来高三复习,就能一次性过关吗?什么达线人数,二本、一本。即使上了大学,大学老师会不会有一种绝望的神情,再加上大学自由的课堂氛围,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继续深造?毕业后再输送到社会、企业。还要出成果、抓质量、搞研发。头皮发麻、后背发凉的感觉,不是杞人忧天,是根本没有天。为何大学毕业后就业还要再考,考就是筛选相对好的精品。残品过多,不得不考。
归纳了与洛伦兹力有关的六大仪器,让学生自己写出原理后再进行归纳整理。受力平衡、牛顿定律、功能关系,都能看出来,叠加场、交替场也能分辨,扩展这类题型的多样性和始终如一的力学规律,大方向上感觉障碍减小了。
最后转折了一下,假如速度选择器中的速度不如意,电场力和洛伦兹力无法平衡,那运动又该如何定量研究?提倡独立思考解决,高二解决不了可以一直想到高三,直到想无可想,无法再想时,再发问解决。
集体看视频练字,就有一张烂纸来应付的,啥事也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倒罢了,关键是想让别人把自己有所谓起来,这就比较可怕了。
这周印证了一个事实,共性的问题,实际就是多数人都能犯的问题,有效解决还是靠共性几乎是没有指望的,还需要个性化地去解决,共性对共性,痛点不痛,不痛就无法通,个性化了就能集中力量打痛点,把问题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