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听课的一个小插曲,老师讲了一个在家“处理”手机的举措,同学们的微表情引人深思。
老师讲到自己的手机在家时的“待遇”——差不多就是束之高阁的意思。众多同学的表情和连带连带出来的语气是对这个举措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背后反映出了可以思议的内容,手机翻译的太到位了,手里的机器,不离手的机器。对于学生的后果是什么?在校禁,在家放。在家几乎就机不离手了,里边世界的吸引力比核力也大,对青少年的杀伤力几乎是无敌的。
自己的体会,有了智能机之后,自己几乎就被机器化了,时间是全部被碎片化了,从工作日到休息日,几乎都有工作的信息,不分时间段,苦恼中又十分无奈,不看怕漏了信息,看了又没什么真正有用的信息,大块时间几乎被肢解成原子状了。计划在孤独的时候看看《百年孤独》,可进度条还在十分之一上。
还未上班的学生呢?除了有用信息,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无用的消遣上,沉溺于手游、短视频、网络小说、八卦新闻之中,消遣的时间过得飞快,耽误了好多需要真正用心办的事。小假、长假死亡时限赶作业甚至干脆不做作业的,休息再来东倒西歪萎靡不振的,那情形直叫一个惨烈。
从八百里加急到电报、电话、手机、智能手机,提升了便利的同时,感觉也在批量复制了一大批手机信众。唯手机是瞻,缺乏了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被一大批同质信息给奴化了,机云亦云。
联系到现实的文字读写能力,稍长点的句子就犯怵,就读得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语言学科倒也罢了,理科生的理科文字也能读漏,读不懂。有问题来问的时候,不是讲思路,是帮助读懂题。
有没有好处呢?还是有的,便利了,可视化了,解决了一部分时空的限制。对自律的人来说,多了好多学习的渠道,可惜的是,自律的人越来越少,这样进化下去,娘胎里就手机成瘾了。成人不可控,非成人更难控,这是控手机的难题。
不自律者,远离为妙。人被机器驯化了,好像没天理了,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不自律者被自律者给驯化了,能生产内容的人,不论内容是糟粕还是精华,都是有计划、有目标、有进度的。不自律者溺于其中,心甘情愿被裹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