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一位今天准备透析的患者,发现内瘘震颤摸不到,杂音听不到,无法透析,快过来看一下,电话里传来了焦急的声音……
追问病史,患者诉昨日中午下地务农后发现内瘘震颤减弱,当时在意,但未及时就诊,今晨至透析室发现内瘘已无法触及震颤,伴瘘口疼痛、局部搏动。
图 1 患者内瘘体表
因无法透析,此刻患者表现的格外紧张、懊悔,后悔自己内瘘减弱的第一时间没有及时来医院就诊,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紧急行内瘘血管彩超检查。
初步考虑内瘘闭塞,进一步行内瘘彩超可见:左前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自吻合口开始至近吻合口头静脉长约 10 cm 血栓形成,彩超多普勒血流信号消失,桡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通畅。测内瘘血流量(FV) 204 mL/min,提示血流量明显下降;阻力指数(RI) 0.92,提示阻力指数明显升高。
图 2 肱动脉血流量
图 3 近吻合口头静脉血栓
图 4 血管横切面管腔血栓
图 5 血管纵切面可见管腔血栓
以上的画面,作为一名血透医生,相信大多数医生都经历过,那么面对这种突发的内瘘血栓闭塞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第 1 步
尝试手法按摩溶栓,开通血流
参考《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 2 版)》:考虑内瘘血栓形成时间短,内瘘流出道静脉无明显瘤样扩张,血栓负荷量小,尝试先大力金刚指「 手法按摩 」看能否开通血流,进一步 PTA 治疗。
图 6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 2 版)》中关于急性血栓的干预措施
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决定再试一次,不行就直接 PTA 开通。第二次呼呼的震颤瞬间恢复……病人一摸也十分开心,但告知需进一步 PTA 微创介入治疗,解除狭窄,去除内瘘血栓的根本诱因。
开通后复查彩超:可见吻合口原闭塞段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恢复,流出道静脉可见血流信号,但管腔可见明显狭窄。
图 7 吻合口原闭塞段血流信号恢复
图 8 流出道静脉狭窄
复测开通血流后肱动脉血流量为 342 mL/min,提示肱动脉血流量较前明显提升,但存在近吻合口头静脉的 1 型狭窄,所谓的「 限流阀 」,导致血流量的明显不足,需积极处理狭窄,去除内瘘栓塞诱因。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行 PTA 解除狭窄。
图 9 复测开通后肱动脉血流量
第 2 步
去除栓塞诱因,行 PTA 解除狭窄
话说「 手法按摩 」再通后,下午上台准备行 PTA 时,一摸内瘘,没有震颤了,彩超可见自吻合口开始头静脉血栓再次形成,彩色多普勒信号消失。
图 10 吻合口血栓再次形成
图 11 PTA 手术过程
术后随访
术后 3 月随访,复查内瘘血管彩超,提示肱动脉血流量 1547 mL/min,阻力指数 0.45。
图 12 术后 3 个月复查内瘘血管彩超
病例小结
1. 为什么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可分为:永久性血管通路(AVF 或 AVG)、临时性血管通路(NCC)和介于两者治疗的半永久性血管通路(又称长期导管 TCC)。其中 AVF(自体动静脉内瘘)由于使用寿命长,并发症相对少,易于维护和保养,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选用的一种血液透析通路。维护好的内瘘,可以伴随患者终身,因此常作为首选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过去常说的「 内瘘第一 」,当然现在提倡以患者个体化的去选择通路的「 患者第一 」。
2. 自体动静脉内瘘反复血栓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内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血管狭窄和血栓,狭窄的发生主要与内膜局部增生相关,内瘘是一个人为把自体动脉和静脉吻合,让动脉血去冲击静脉,静脉动脉化的病理过程,术后在动脉流入的血流压力阻抗下,发生湍流、涡流,造成血流压力,内壁会增厚,内膜的增厚本身就会导致狭窄的发生,吻合口附近及穿刺点部位血管最易产生血流压力改变的部位,因此最易发生狭窄。在狭窄基础上,遇到高凝状态、透析后低血压、内瘘下机压迫时间过长等诱因就会进一步导致血栓闭塞的发生。
3. 血管狭窄的干预指征、干预方法?
局部狭窄率超过附近正常管径的 50% 并伴以下情况:
1)内瘘自然血流量 <500 mL/min;
2)不能满足透析处方所需血流量;
3)透析静脉压升高;
4)穿刺困难;
5)透析充分性下降;
6)内瘘出现异常体征等。
血管狭窄的干预方法包括 PTA(可在放射介入或超声引导下进行)和外科手术。发生在动静脉吻合口或近吻合口静脉侧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或 PTA;发生在穿刺部位优选 PTA。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策划 | TAT
投稿 | huangwendi@dxy.cn
配图 | 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