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 CT :适用于临床及其它影像学资料发现或疑似肾区肿块时,可识别肿块是否为囊性、脂肪性、钙化性或实质性病变,从而做出定性诊断;也可查明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侵犯范围。
02 肾脏的血液检查
03 肾脏的尿液检查
肾脏的尿液检验主要包括:尿常规(尿液化学和细胞学)、α1 - 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24 小时尿总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 N-乙酰-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
尿常规中诊断肾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蛋白尿,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肿瘤放化疗引起的肾损伤等。
然后就是血尿和脓尿,这需要进一步分析细胞的来源,需要排除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癌等,不能直接确定是由肾损伤引起的。
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中,除了肝脏疾病引起血液中 α1-MG 改变外,其他疾病均无特异性反应。
血液中游离的 α1-MG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95~99% 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和代谢,只有微量从终尿排出;而结合型的 α1-MG 则不能通过肾小球,其在尿液中的浓度为零。α1-MG 透过肾小球后在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尿中 α1-MG 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的损伤。
轻度蛋白尿(0.15~1 g/24h),多见于生理性蛋白尿。
中度蛋白尿(1~3.5 g/24h),肾小管性蛋白尿通常小于 2 g/24h,当高于 2 g/24h 以上时通常有肾小球病变。
小于 30 mg/g 为正常范围,30~300 mg/g 为微量白蛋白尿,大于 300 mg/g 为显著白蛋白尿。意义基本等同于 24 小时尿总蛋白。
此外,还有一些项目如抗链球菌 O 升高,补体 3 降低引起的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电解质紊乱反映肾脏代谢功能失调等等,但它们都不是反映肾脏功能问题的直接观察指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将这些检查指标进行组合,从而对肾功能损害程度进行更全面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