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最重要的器官,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清除的重要途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菌药物体内分布、药物清除率和排泄等药动学参数可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并可因此影响患者的肾功能。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在体内积聚,以致发生毒性反应。因此,肾功能不全时往往需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自身病理生理状况对抗菌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
1►
剂量调整依据 [1, 2]
尽量选择不以肾脏清除为主要途径的药物,需选择肾毒性小或无肾毒性的药物。肾功能不全时需根据 ①肾功能减退的程度、②抗菌药物对肾脏毒害作用的程度、③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主要是药物的蛋白结合率、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排泄途径,以及透析后清除程度等调整抗菌药物剂量。
2►
剂量调整原则 [1]
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的剂量调整方案见表 1。
表 1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菌药物剂量调整方案
3►
常用的需要调整剂量的抗菌药物
肾功减退程度是调整剂量的重要指标,肾功能试验中,以内生肌酐消除率(Ccr)最具参考价值。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泄,其排出量不受饮食、蛋白分解等因素的影响。Ccr 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基本上呈平行关系,可以定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肾功能状态。
根据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肾功能损害药物剂量可以通过减量应用、延长给药时间和二者结合 3 种方式调整给药方案 [3]。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绝大部分青霉素类和大多数头孢类应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时,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减退程度减少剂量和 (或) 延长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以原型和 (或) 代谢物形式经肾脏排泄,治疗重度肾功能不全者需减少剂量和 (或) 延长给药时间间隔。
本文参照指导原则、指南共识等 [4,5],对临床常用的一些抗菌药的剂量调整信息进行整理,见表 2。
小结
抗菌药作为治疗感染的常用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肾功能不全患者伴感染时常需使用此类药物,且很多抗菌药物由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抗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导致体内药物浓度改变,从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根据肾功能减低的程度,并结合药物在体内的特点进行剂量的调整是保障肾功能不全患者安全和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策划 | TAT
投稿 | huangwendi@dxy.cn
题图 | 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