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 肾病(IgAN)和 IgA 血管炎肾炎(IgAVN)是儿童肾小球肾炎的常见形式,两者的发病机制类似,均可通过「四重打击」学说进行解释:1)半乳糖缺乏的 IgA1(Gd-IgA1)升高;2)抗 Gd-IgA1 IgG 自身抗体形成;3)含有 Gd-IgA1 的免疫复合物形成;4)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导致肾损伤[1]。
含有 Gd-IgA1 的免疫复合物是疾病发病的核心,B 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 Gd-IgA1 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泰它西普是一种针对 BLyS 和 APRIL 的新型重组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已有临床研究证实,泰它西普可有效减少成人 IgAN 患者的蛋白尿,且安全性良好,这与其双重靶向 BLyS/APRIL,减少 Gd-IgA1、IgA 免疫复合物水平,进而从 IgAN 发病上游阻断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关[2,3]。
那么,在儿童 IgAN / IgAVN 患者中,泰它西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如何?2024 年 12 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徐虹教授和沈茜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小云教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高霞教授、无锡市儿童医院李国民教授在 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 上发表的「泰它西普加强治疗儿童难治性 IgAN/ IgAVN 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1],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设计
研究人群:研究于 2022 年 10 月至 2024 年 3 月在四个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纳入年龄 < 18 岁,难治性 IgAN 或 IgAVN(定义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至少 6 个月,蛋白尿仍持续 > 0.5 g/1.73 m2/d,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以及激素不耐受[激素性青光眼、激素导致的白内障等]),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超过 45 mL/min/1.73 m2[1]。
研究方法:患者应用泰它西普作为加强治疗,根据体表面积(BSA)每周通过皮下注射一次,剂量为 80 mg 或 160 mg,同时予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SMZ)预防感染。泰它西普治疗期间,维持 ACEI 或 SGLT2i 治疗,激素剂量逐渐减少[1]。
研究终点和相关指标:主要终点是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 UP)和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从基线到随访期间(第 4、12、24、36 和 48 周)的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是 eGFR、血清白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和不良事件(AE)发生率的变化[1]。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 16 例患者(11 例 IgAN,5 例 IgAVN),平均年龄 11 岁,开始使用泰它西普前的中位病程为 21 个月。基线时,患者中位 24 h UP 为 1.83 g/1.73 m2,中位 UPCR 为 1.13 mg/mg,平均 eGFR 为 97.0 mL/min/1.73 m2,平均血清白蛋白为 35.9 g/L[1]。
主要终点:泰它西普有效降低儿童难治性 IgAN/IgAVN 患者蛋白尿水平
开始使用泰它西普 4 周后,患者蛋白尿显著减少,平均 24 h UP 较基线减少 47.62%(P < 0.01),UPCR 较基线降低 46.83%(P < 0.0001);第 48 周,平均 24 h UP 较基线减少 79.12%(P < 0.0001),UPCR 较基线降低 78.14%(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IgAN 和 IgAVN 组在治疗期间蛋白尿均逐渐减少(图 1)[1]。
图 1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IgAN 组和 IgAVN 组的中位 24 h UP(a)、中位 UPCR(b)较基线的变化[1]
具体数值方面,泰它西普治疗期间,患者中位 24 h UP 从基线时的 1.83 g/1.73 m2 降至 24 周时的 0.28 g/1.73 m2(P < 0.05);中位 UPCR 从 1.13 mg/mg 降至 36 周时的 0.27 mg/mg(P < 0.05)(图 2)[1]。
* P < 0.05,** P < 0.01,*** P < 0.001,**** P < 0.0001
图 2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24 h UP(c)和 UPCR(d)的变化[1]
此外,最终随访中,10 名患者(62.5%)达到尿蛋白完全缓解[1]。
次要终点:泰它西普可稳定儿童难治性 IgAN/IgAVN 患者肾功能,提升血清白蛋白
泰它西普治疗的 48 周随访中,患者 eGFR 保持稳定,范围为 91.73~103.6 mL/min/1.73 m2,与基线 97.0 mL/min/1.73 m2 无显著差异(P = 0.95)(图 3)[1]。
图 3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eGFR 的变化[1]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第 12 周由 35.9 g/dL 显著升高至 39.11 g/dL(P < 0.001),第 48 周进一步升至 41.43 g/dL(P < 0.05)(图 4)[1]。
* P < 0.05,** P < 0.01,*** P < 0.001,**** P < 0.0001
图 4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血清白蛋白的变化[1]
此外,泰它西普治疗期间,相较基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显著降低;CD4+ T 细胞水平未见显著差异;从第 12 周到第 48 周,CD19+ B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1]。
激素用量:泰它西普显著减少儿童难治性 IgAN/IgAVN 患者激素用量
接受泰它西普治疗期间,患者糖皮质激素中位剂量从基线时的 25 mg/d 下降到随访结束时的 2.5 mg/d,相对减少了 85.7%。此外,有 8 名(50%)患者完全停用糖皮质激素[1]。
安全性:泰它西普整体安全性数据良好
泰它西普治疗期间,无患者因不良反应停用泰它西普,研究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1]。
结果讨论与分析
KDIGO 2024 年版《IgAN 和 IgAVN 临床治疗实践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强调了 IgAN、IgAVN 患者蛋白尿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病因治疗的重要性,生物制剂的应用受到进一步重视[4]。
既往评估泰它西普在成人 IgAN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II 期研究,纳入了 44 例优化支持治疗 3 个月后,尿蛋白水平仍 ≥ 0.75 g/d 的患者,24 周随访显示,泰它西普 240 mg 组患者 24 h UP 平均水平较基线下降了 49%[2]。这提示,泰它西普可能为成人 IgAN 治疗带来希望。
这项研究则首次评估了泰它西普治疗儿童难治性 IgAN 和 IgAVN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患者大多数之前使用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但仍存在持续性蛋白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患者的蛋白尿持续改善,肾功能保持稳定,并伴有糖皮质激素日剂量的减少。终访数据显示,加用泰它西普后,62.5% 的患者在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的情况下获得完全缓解[1]。
此外,泰它西普通过与 BLyS/APRIL 双靶点结合,可抑制异常 B 细胞的分化、成熟和抗体分泌。该研究中,CD19+ B 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由于 B 细胞的转化和成熟受到影响所致,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作用机制。考虑到这一机制,泰它西普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必不可少[1]。
当然,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观察性设计、样本量小、缺乏对照组;患者基线治疗的可变性导致较难分离伴随药物的影响;缺乏证实的病理组织改善等,仍需更多研究进行证实。
研究结论
总而言之,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泰它西普作为加强治疗,可有效减少儿童难治性 IgAN 和 IgAVN 患者的蛋白尿,稳定肾功能,助力激素减停,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期待未来长期随访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泰它西普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和剂量。
专家简介
徐虹 教授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原党委书记
▲上下滑动查看▼
沈茜 教授
儿科学博士、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主任,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上下滑动查看▼
蒋小云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科主任、儿童肾脏风湿病中心主任、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下滑动查看▼
高霞 教授
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儿科学博士毕业,现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 专科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儿童肾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学会肾脏病与血液净化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风湿学组副组长
广州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
李国民 教授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无锡市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学科带头人兼负责人
▲上下滑动查看▼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内容策划:梁家敏
项目审核:周洁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