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加杠杆-是因为看到未来?

文摘   2024-05-12 11:19   浙江  

经济结构性分化,中国也不可避免。总量一起攀升的时代结束了。

对于全民来说,降杠杆是大趋势,六个钱包不可持续,我们又没有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能持续从全世界借钱。

大部分企业也不敢加杠杆——能还掉旧的,逐步退出,安全着陆,守护好改革开放以来的存下的家底就不错了。

这基本是大部分江浙沪企业家的心思。

要看行动,而不是看口号。

连我自己都连续几周接到招行的个人贷电话,鼓励贷款,给到3%以下超低利率。没记错的话,当年P2P 10%起步,幸好自己被整顿了了,不然今天被银行干死。

国家更希望企业能加大投资。

但企业能在什么方向再生产呢?什么投资能赚钱呢?如果全民消费降级,资产回报率进一步下降,也不需要投入更好的设备升级。

我们常赞颂中国的工业产能带来的便宜产品降低了全球人民的生活成本,带来了质优价廉的产品。

这是对的。但一个负面后果是,企业在资产折旧周期内、产品更新之前,就因竞争,被迫降价、压缩利率,回到经济学所说的“0边际利润”终局。

人人都往终局赶。

结果就是企业没有足够利润留存再生产,被迫进行单周期博弈。

短期内确实消费者获得了最大剩余价值。但没有盈利支撑的企业对再生产和新研发的热情也随之下降。博弈变成单轮,消费者也没法享受持续的优惠。

当企业的盈利支撑不起生产-开发-老产品降价-新产品上线的循环时,债权资金就大举进入,从周转率和总量中赚钱。企业有时候甚至不赚生产的钱,赚地方补贴和地的钱。

毕竟赚股权ROE的钱,不如赚利率的钱。前者还要看净利润,后者有营收就好。

后者追求量大管饱,又往往和地方政府的动力结合,自然更容易催生出一轮轮产业爆发到破灭,从不足到过剩。几轮光伏的起起落落,创造首富又消灭首富,背后也是信贷资金在推动。

但没想到,后者稳赚了这么久,企业主体开始不干了,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开始降杠杆。

相应的货币政策会持续更加宽松,资金会更便宜。反而会有利于局部仍然高歌猛进的产业。

一部分是国家鼓励的新质生产力,另一部分是面向全球市场、输出中国产业链优势的出口。

这也是为什么仍值得乐观的原因:类目齐全的经济体,总有一部分会触底反弹。

即使反映在金融市场上也是,少数行业的alpha会大增,因为资源涌入全村的希望。正如牺牲了IPO数量,为股市托了个底。

但这两个再好,占比也有限。我们一定会持续面临广大和局部的分化。

我们最近也有讨论,20年后是什么图景。

得益于广阔的纵深,中国形成了沿海、中部、内陆的梯形发展体系。

中等内循环的图景是,中部和内陆形成了人均GDP还没那么高,但舒适度和便利性接近低配日本化的生活。在通缩压力下,收入增长放缓,但消费者剩余丰富、实际享受到的物质和服务并不差。而新质生产力,去突破卡脖子和引领全球的重任,就交给沿海的少数了。沿海的少数也可以充分利用内陆的低成本,建立研发-生产的纵深一体化,对应的是原先美国研发-中国生产的体系。这个方向主要仰赖于政策协调、人才号召力、自己的体系理不理的顺。

更佳的内外大循环的图景是,中国输出资本品、技术,带动金砖国家和一切抛开意识形态谋求发展的新兴市场,转移产能、建立海外资产体系,从新时代的马歇尔中获益:新兴市场即带来了更低成本的产能、也带来新的需求,内陆和东南亚、中亚连点成片,沿海雁行引领。但这对我们在国际体系中的游刃要求更高。新兴市场绝不是铁板一块,如果不说是一盘散沙。在资本输入、技术引领和地缘关系上,欧美+日韩的体系甚至更有优势,还能讲讲过去带了一个中国起来,今天带几十个小中国起来的故事。更不用说还有生态位天然有对位竞争关系的印度。

至于最好的图景:重新回到全球化大循环,以及不佳的图景:XXXX, 那也就想想就好了。

最后的彩蛋:

对于出海等局部优势链条仍然看好。大摩甚至专门出了一篇中国出海20股的专题。

我用1)MS的20股数据;2)A股的跨境电商股票;3)自己选的一批我认为更能代表中国新出海趋势的股票(包括了机械设备、电器、电力和供应链出海的代表,且更加集中在A股,我们比较容易投资)做了数据回测,发现表现相对MS的20只还能更优异,而且行业分散化。过两天在公众号里详细写一下。

(全文完)

有兴趣欢迎来我自己的星球坐坐,聊出海和全球宏观配置,跳开单一国别的角度看看世界...以及之前消失的文章。


另外推荐一个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我自己也是深度用户,某Research。他有两个不错的产品,一个精选海外资讯(BB\WSJ\Barron等)同时带翻译,另一个比较猛,头部投行的研报每天10篇原文,足够深度和独家(下面有某单日研报截图和我自己在群里收到的),懂的人知道价值。和国际视野接轨比较紧密。小哥也是业内人士,资料来源不外传哈。


嬉笑创客
谈创业事,谈经济,谈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