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里,小黄车骑士杠上了滴滴师傅

文摘   2024-11-01 19:53   上海  

昨晚我站在马路边等待滴滴来接我,台风来临前飘着零碎的小雨。猛然我听到一阵咒骂声, 一辆白色比亚迪秦驶来停在我身边,车前方一个骑着小黄车的骑士歪歪扭扭,Z字形溜达了几米,随后停在比亚迪前方。

我一开始没多想。看见这辆网约车正是我叫的,就忙不迭别钻了进去。

因为滴滴师傅经常还没等人坐稳就一脚油门往前开,每次我都会完全坐稳后,才关上车门。

没想到这次车门还没关上,前面骑小黄车的人已经冲到了司机边上,狠狠地拍打着车窗。

滴滴师傅材摇下车窗,对方已劈头盖脸骂了过来。但我的滴滴师傅也毫不示弱,叫嚷了回去。

我这才听明白,原来刚才靠边停车前,小黄车和滴滴就险些发生擦碰。小黄车骑手指责师傅乱开车,师傅抱怨骑士在马路上开的歪歪扭扭,而且一身酒气显然是喝多了。

两人越吵越凶,互不相让。骑士指着鼻子让师傅下来单挑。师傅好几次手已经搭上了门把要出去。

我心想不妙,赶紧拍拍师傅的肩膀。

“犯不着,犯不着。”

可能是还载着乘客,司机有些想走,但骑士三番五次叫嚷着,司机又耐不住挑衅骂了回去。

眼瞅着这几乎成了一个安全困境的螺旋升级,我只能时不时拍拍司机,并向窗外也叫了下,让大家大晚上的犯不着,好好回家是正道。

几个回合后,好不容易师傅关上了窗,一脚油门往前开去。

没料到我扭头一看,骑士竟奔向他的小黄车,麻溜骑着又追了上来。师傅一降速,骑士还踹几脚。

我只能苦笑。

拉开一段距离后,本以为纷争将停歇,不料到十字路口停下时,骑士竟然追到了左转道,在大马路当中拉着车门又和师傅吵了一整轮。四周喇叭长鸣,好不混乱。

五六分钟的拉锯后,在我劝说下师傅心有不甘的摇上车窗,紧贴着骑士示威般擦身驶离。

一路上师傅情绪激动,嘴里不停的嘟囔着什么,又似乎带着委屈和不甘。

我见状只能尽量劝说消消气。师傅抱怨着抱怨着也打开了话匣子。


经济弱压力大,社会上纷争确实不少。真正让我警觉的是师傅的几句话。

“他要真敢挑衅我,我就敢跟他干,就不吃这套。”

“有时候想着这破滴滴干着也没意思,每天两三百的,没个头。”

“真要惹恼,我一脚油门下去..."

常年出差,我接触过各样的师傅。我理解眼前基本上是一个每天工作至少10小时、马不停蹄的人,在看不见增收、过度疲倦、又面临挑衅下接近爆发边缘。就差一些火苗。

我依然记得当年滴滴快的大战时,师傅红包收的手软;刚有快车、专车推出时,师傅踊跃加入,期待着互联网改变人生。没想到平台先被锤一通。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供需逆转,今天滴滴也已成了一个彻底的用苦活和时间换生存的工作。远方,还面临着被自动驾驶替代的危机。

最让人心惊的是那句,反正每天也就200到300,真要惹火我...

这个真要后面既是情绪的上头,也是很现实的威胁。


今年以来,已经见证了太多情绪驱动下的伤人事件。

在充满前景的时候,人们充满预期,似乎有很多东西可以失去,行动上反而会多很多顾虑。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治安良好和稳定的代名词,但别忘了,我们也是花费最多维持稳定和安全的国家之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以近邻为例,日本、我国香港的地铁都没有严格的安检,不会四个入站口各站两三个人。更不用说美国这种自由放任的地方,把维持治安的成本平摊到了居民和企业主身上。

维持治安有几种方法,一种是紧密街区型,让人们的眼睛互相看着,让人有所顾忌。另一种是放任不管,把成本私人化。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作者哀叹,美国很多大城市失去了第一种低成本维持治安的方式后,陷入了慢性死亡。这也是我在美国生活最深的体验之一。

但我们自己可能是全球少数,既有紧密的社区、熙攘的人流,又有大投入安全设备和人力巡逻的地方。但即使如此,也不得不面临更高的治安冲击风险。这个风险可能不来自于犯罪行为——因为这是理性计算的结果,会考虑投入产出比,大概率逃不脱制裁。更大的风险来自于个人的情绪冲动行为、针对社会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但又有传播性的行为。

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性。少数人的偶发行为,可以引发较大的效应和传播反响。而这往往又迎合了人们在停滞期的心态——没有增长、看不见前景,又有无法抑制的冲动,在所谓的低头一辈子和“英雄”一瞬间之间,让“自我价值”(=社会危害)虚假的最大化。

毕竟,这样简单粗暴的逻辑,有时候最容易在社媒上形成传播。从身边人身上,已经肉眼可见戾气的增长。

这或许才是后面几年最值得警惕的事情。

车上陪着师傅聊了一路。下车前,我惯常地说了声谢谢。师傅突然说,谢谢你才对。我突然愣了一下。


附:

转折点指数,通过个人对内外事件、经济数据的记录,衡量自8月底以来社会经济转折复苏的力度。近似于丐版大摩社会感知指数。详情见星球定期发布。


嬉笑创客
谈创业事,谈经济,谈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