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尚未买账-当既要和又要打架时

文摘   2024-07-23 21:59   浙江  

概要:

  • 为什么大会后市场下跌

  • 亮点很多但缺优先级,传播点模糊

  • 既要又要的难度与日俱增

  • 民众相信会在阻力最小的地方落地-延迟退休的谣言

  • 市场交易仿佛没有明天

  • 几个有利于我国的战略窗口


大会后市场似乎并不买账,资金继续有序撤退。仅仅是因为不达预期?即使会议成果无惊无喜,市场为何反应如此激烈?

为什么大会后最先火起来的,是一条似真实伪的90后延迟退休解读?发布这条解读的公众号也就悄悄下线,官方并未大举辟谣。甚至腾讯新闻首页还发了延迟退休的解读,开头讲“终于落地”(实际并没有)。今天,大部分人仍对延迟退休方案已出台深信不疑。

这些似乎都可以追溯到本次大会结果在传播上的特点。

既要又要,贯通全篇,明明有很多亮点,但因为繁星遍布,反而无法突出重点,大众看不清,读不懂,也累了不想读。

而繁星遍布的目标之后,依旧缺乏落地细则和策略。当然,这并非最高层次的决定本身要谈及的,但当下人们必然会追问如何落地,因为:

1)外部压力陡增,内部房地产下行、地方债累积、内需疲弱、产能过剩涉及到消费、生产、进出口的方方面面,增量机会大幅减少,已经过了政策登高振臂一呼、释放群众积极性就可以找到增量的时代。大家很期盼看到唯一手上有余粮、有号召力的主体给出行动方针和可实现策略。

2)即使不苛求可实现,也希望看到优先级。在资源有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年代,人们最希望看到优先级和突破口,才能从繁冗的文字中找到主线。当没有优先和突出度时,就是长篇累牍的文字迷宫。

3)唯一清晰的优先级,落点都在安全、自主可控、全盘统筹,是一条延续控制力的主线。市场很难对此报以热忱。或者说,市场过于听话,资金大力流向红利和国企,流向国债支持建设,以应激式的实际避险行动支持决定,无法苛责。

如果说繁星遍布和当下短视频、微博短文字抓重点的传播趋势背道而驰,那我们更期待券商、智库、自媒体给出精到的解读。

但似乎所有的解读,不是以极长的篇幅面面俱到,延续繁星遍布,就是找自己喜欢看的亮点。由于繁星遍布,各利益方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亮点和对应的字句。但这仍然解决不了缺乏主心骨,回答繁星中谁是旭日的问题。

更难以平衡的是内部分化乃至对立——既要和又要之间开始矛盾打架。

在存量时代,蛋糕增长速度放缓,必然会有更多的矛盾。从疫情开始就已经体现出人群利益诉求的分化。包括老年人、中年和年轻人的分化(养老金和工资,流动和禁足),一线城市和三四线的分化(金融等服务业和制造业),科技和就业的分化(技术进步和保就业),公共财政和私人储蓄的分化(是把债务加在政府上还是家庭上),提振内需和全力支持生产,放水和不养懒汉,延伸到对俄乌、以巴等议题上的争议。既要又要的难度越来越大。

或许,天下为公的属性,让决定必须面面俱到,难以阐明立场,那就只能后续看落实。

这也使得大会后第一个爆火的话题——延迟退休迅速出圈。大部分人第一眼就相信了它。而熟悉制度出台程序的人都知道,这关乎亿万人的大事不可能这么草率。

但显然,一讲到落实,大家都相信阻力最小的方向最容易落实。

如果说改革国企、尊重市场地位、促进科技发展等方向需要人才、需要突破阻力、需要改变既得利益和惯性思维,落地过程必然漫长,那么请分散、可控、言轻的民众再多贡献下,似乎非常顺理成章。

更绝的是大部分人开启了段子模式,而非仔细思考。很多年轻人已并不考虑明天,几乎认定养老金即使拿到手也是杯水车薪。确实,从人口结构来看,等到90后退休时,如果没有财富的传承支持,要想拿到支撑生活的养老金,那需要延迟的退休年龄甚至不止65岁,得往70岁以上了。

反正看不到明天,索性不去想。65岁似乎太远了。

这和市场如出一辙。使劲买30年国债,即使买到收益率意味着未来经济几无增长,仿佛没有明天(凑巧的是很多人30年后正好退休-大家仿佛失去了对30年后的概念)。使劲买红利,把股息率买到接近定期存款,仿佛所有成长股一夜之间失去了成长。

这是典型看不到明天的市场行为。

吊诡的正是,在强调耐心资本和百年大计时,大部分市场主体以只活在今天的方式交易。

这也引出了决定的另一个问题。

落实需要人。但当前很多行业的人心处于士气的低谷。被锤过的服务业不说了,创投圈退出的人数不胜数,忙于诉讼和回购的也很多,也直接影响了大量创业者和企业,而这些正是创新的主体。

二级的金融从业人员也纷纷躺平,只求苟过,直接影响了市场氛围。

即使很多国央企、地方行政人员,也在严格审计、追责中尝试放低身姿,以稳为纲。这样的社会氛围和决定的高举高打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不再立竿见影。正好是活跃资本市场一周年。大家开始意识到,政策不是万能的,政策需要市场和民众的配合,需要上下齐心。即使决定已经意识到了现存问题,但仅仅点出问题和讲目标远远不够,还需要更确切的优先级、措施、资源投入,乃至进入到动利益、谈分配的深水区。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到来。

相信中央的智慧。

最后,其实有几个有利于我们的趋势在发生。不是为了求生,也不是为了乐观而乐观,而是思考后确实认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存在一定机会窗口:

  • 产业内卷有所改善,因为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由于缺钱难以为继。资本市场给与跨界卷新能源和资本支出的高估值不再,反而开始惩罚乱花钱。动物精神的丧失。中央意识到了各地的税收竞争问题,开始介入。以及最重要的,大量企业真的卷不动了,亏不起了。我们会在2到3年的时间内看到龙头的整合和其市场份额扩大、价格稳定,不再无序降价。

    亏损工业企业占比在稳步爬升:

  • 政府会对前沿科技大力投入,尤其是那些需要广泛社会协调和基建先行的技术,有利于局部的人才和回报。但正因为需要广泛协调和大投入,国资或许最为受益。(“引导国资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 一些单品极致的成本降低,开始出现社会溢出正效应。比如电动车的普及,带来了人均每公里移动成本的大幅降低,对应的是人们可移动性提升。为什么这个重要?美国有一大波发展是建立在全国高速公路以及汽车价格的大幅降低基础上,带来了人口流动性的大增,要素会往更高效的地方积聚,人们的选择面会变大。当然,前提要有户籍等限制性因素的解除。最简单的,我们已经看到短途旅行成为受益者。移动性的增加对防止贫富分化加剧也有效果。美国很多的贫困居民因为只能依靠破败的公交系统,没有车而无法融入整体经济发展。

  • 产业轮动。中国在消费电子的深厚基础或许能从AI硬件,如果兴起的话,受益一波,毕竟消费电子已经沉寂好一阵了。

  • 最后还是出海主题,新兴市场的建设,如果中国能够利用好这波机会,把国内的过剩储蓄变成在新兴市场的产权,再造海外中国。

  • 特朗普上台前的真空期也是机会。特朗普是巨大的不确定性,经常会对盟友开刀,比如乌克兰就战战兢兢,这个时候是我们外交空间提升的大好机会。从结果看,很多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友好度都已经超过了美国,最近,中国又在以巴斡旋,俄乌斡旋中发挥重要作用。及时解除跟俄罗斯的深度绑定,反而可能给中国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


(全文完)


有兴趣欢迎来我自己的星球坐坐,聊出海和全球宏观配置,跳开单一国别的角度看看世界...以及之前消失的文章。


另外推荐一个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我自己也是深度用户,某Research。他有两个不错的产品,一个精选海外资讯(BB\WSJ\Barron等)同时带翻译,另一个比较猛,头部投行的研报每天10篇原文,足够深度和独家,懂的人知道价值。和国际视野接轨比较紧密。小哥也是业内人士,资料来源不外传哈。


嬉笑创客
谈创业事,谈经济,谈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