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产能过剩会伤害你我?

文摘   2024-06-06 21:02   浙江  

产能过剩不仅是中美交锋的焦点,也是国内争论不休的话题。

很多人诧异,产能过剩将商品价格打低,让居民享受到实惠,用经济学的术语就是消费者剩余爆表。这怎么不是好事呢?

消费者享受了好处还在为企业着想,确实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

大家更能共情消费者。毕竟从国民构成来说,企业主、投资人乃至股东都还是少数。这几年饱受价格战之苦的A股股民,享受的消费者剩余似乎也远大于作为股东的损失。

为了所有消费者的幸福,苦一苦股民。听起来很合理。

而且人们喜欢用历史上福特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电脑和算力持续降价来佐证拼价格的合理性。甚至有说法:所有的竞争策略,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

这些说法有一定合理性,虽然历史上福特、戴尔、英特尔等降价先驱利润不降反增,很难说到了产能过剩的地步。但消费者剩余是实打实的,我并不否认这点。

那症结在哪里呢?

首先在于激励导向。

产能过剩行业里的直接经济后果是,企业的定价被迫下降到边际成本,一步到位经济学中的均衡点,所有企业没有超额利润。边际成本是再生产多一件的可变成本,不考虑前期投入,一般比平均成本更低。

由于竞争压力,企业被迫降价,卖出一件是一件,顾不上前期投入。

在竞争激烈的五金、玩具、服装等行业,或者新三件里最典型的新能源车,都有不少企业面临这样的窘境。

把价格打下来,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把价格打到企业没有利润,算上前期投入摊销甚至累亏,会产生几个负面后果:

1、企业缺乏投入意愿,如果要投入必须要有补贴或间接收益。就像很多江浙的工厂赚的不是卖东西的利润,是建厂的地皮和税收补贴。或者说,企业主自己可以赚到一人份的钱,但拼命压低人工支出,挤出自己的收益。

2、企业最简单的策略是跟随而非创新,避免前期投入和试错。最好全成本就等于边际成本。

3、缺乏长期经营的定性。太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竞争过于激烈朝不保夕,大家倾向于短期变现。很多上市后千方百计套现的股东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确实,零边际利润不等于社会不投入创新,因为政策可以大力支持,通过税收、补贴、个人荣誉等非市场手段鼓励创新。这依然可以刺激创新和突破卡脖子,甚至更快、更直接。在创新者存在窘境、知识产权保护未到位的情况下,这甚至比市场化手段还好用。

只不过创新的成果不由市场检验,企业家也缺乏在划定的圈圈外试错的动力,比较适合边际创新。

而突破性创新更多来自于边缘、不起眼、难以规划的冒险精神。

所以缺乏创新是一个可能后果,但似乎可以弥补。

更深层次的后果,让我们还是回到小岛经济上来推理。这次小岛上发展出了货币。

生产者不赚钱,可以理解为岛上的生产者常年在义务劳动,生产了很多商品,但换不回货币盈余。

记住这里生产力是过剩的,居民是有盈余的,小岛可以形成储蓄。

但关键在于储蓄的形式。

由于生产者倾向于过度生产,竞争激烈,生产后以成本价分发给众人,盈余更多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贮藏,在经济上往往以库存的形式存在。

商品的边际效应递减,居民消化不掉,所以生产者长期存在库存过剩问题。

这个经济体是有盈余的。但库存无法转变为货币资本,导致实物-货币的循环受阻。

而实物-货币(现金盈余)的循环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正如马克思所言: “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如果商品不能顺利转化成货币,投资就会打水漂,资本家就要坠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这惊险的一跃撞到了南墙。

货物和货币都是资产,但属性天差地别:后者是高维度、高自由度的存在,前者是单一、限定性的产品。后者高流动性,前者低流动性。后者既可以保值也可投资增值,前者不断贬值。

我们有着千年来重农抑商的传统,一方面固然有政治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自由度导致管理难度加剧,容易造成不稳定。

货币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我们也有着东亚喜欢实物的特性,因为好统计、容易汇报、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农业社会转型带来的惯性。

但商人和资本家知道,货币的自由度带来了可能性,可能性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如果要定价,就是期权的价值。

顶尖的人才、新增投入、研发的执行者,只会接受货币,不会接受实物商品赊账。

无法向货币盈余转化,或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股票市场的发展,也无法形成企业-股东的回报关系,失去了未来的想象空间。

1年的货币盈余,通过对未来的与预期,可以支撑起20年以上的市盈率,用未来激励当下。

货币盈余和利润分红是金融市场的基石之一,在去年A股持续下行中红利股的坚挺验证了这点,欧美企业也不断通过分红和回购支撑股市。

我们并非不擅长货币化、金融化。我们曾在某件商品上成功造就了二十年以上的大循环和牛市——房地产。高速的货币积累推动了地方收入增长、大基建、城镇化,成了经济支柱之一,甚至今天也没完全被取代。

当然,社会上并不缺赚钱和产能紧缺的企业,但都集中在上游和垄断行业。

最后,制造业有天然的过剩倾向。生产线一旦开启,就会源源不断开足马力,往往顾不上客户在哪里。与其考虑需求,不如通过加大生产、摊薄成本把对手卷死。很遗憾,这是制造业的诅咒,是欧美发现不对头后决然退出的缘由。但这也是我们的强项,是坚守制造能力、拒绝空心化的必然后果。只不过,在承认这天然倾向的同时,能否在政策上反向而为之,减少对GDP和投资导向的刺激、鼓励多样化、反内卷,而非以卷为荣,在鼓励内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全文完)

有兴趣欢迎来我自己的星球坐坐,聊出海和全球宏观配置,跳开单一国别的角度看看世界...以及之前消失的文章。


另外推荐一个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我自己也是深度用户,某Research。他有两个不错的产品,一个精选海外资讯(BB\WSJ\Barron等)同时带翻译,另一个比较猛,头部投行的研报每天10篇原文,足够深度和独家(下面有某单日研报截图和我自己在群里收到的),懂的人知道价值。和国际视野接轨比较紧密。小哥也是业内人士,资料来源不外传哈。



嬉笑创客
谈创业事,谈经济,谈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