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美,再中
最近几个群在传一张美国失业率的统计图,显示美国25-34岁本科毕业人群的失业率突然蹿升,且历史上首次追上总体失业率。
微信公众号宇宙里有大量的损美派,将彼岸描述为人间地狱,流量甚众。其中,很多号认为美国严重扭曲了就业数据,过去几年高利率下的经济奇迹,严重违反了客观规律。应该很快,这张图也会被作为藏不住真相的佐证。
作为一个芝加哥Cynical派,当然是迫不及待拿来玩味一番,挖掘下背后的宝藏。
美国25-34本科人群失业率上升,奇怪之处在于:这个年龄段一般已经毕业了几年,没有6-7月份常见的毕业生效应(毕业季通常会有短期摩擦,一些没找到工作的应届生会多花点时间找工作)。在美国,本科学位算不错够用的学位了,算进入了高知门槛。难道美国的学位也在贬值?(奇怪我为什么要说也)
从结果来看,似乎还真和学历有关。如下图所示,在25-34这个年龄段,本科学位失业率的上涨比整体要更快,绝对水平也快追上了。
先插一句,美国的就业统计是全球最详细、详尽到变态的数据。有年龄、种族、学历等维度以及上述维度自由组合后几十上百种的结果可以查看,还有季调和非季调任君选择。
无怪乎美联储强调Data Dependent,人家是真有数据可以依靠。
用万得打开,是这样的,一页根本截图不下来。
可以供经济学家研究,也可以供政客发挥。比如,我们来看看低学历人群的族裔分化:
看完上图,让我们高呼:天啊,低学历人口面临严重的种族歧视,白人失业率远低于非裔近一半,且差距持续拉大!谴责!
这是不是损美号很好的素材。美国劳工部递刀子实锤了。
再来一个更严重的(下图):震惊!种族歧视深入人心,即使读了本科乃至硕士,非裔美国人的失业率仍在上升,学历对非裔一无是处,读了大学还比不过白人!
说回正题,学历好像真的在贬值。那我们拉出来数据,横向比较25-34岁,所有学历的情况。(注:下述的维度组合万得里找不到,还得上数据源头扒拉,万得偷懒啊)
从上图可以看到,学历仍然有优势,体现在失业率绝对水平更低,但似乎差距在缩小。反而是低学历的人群失业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即使把研究生、博士也算上,失业率也一样呈上升趋势。
看来美国高知人群确实出了点问题。
放大来看:最下面2条线代表仅本科和本科及以上人群。
那年龄的影响呢?会不会这个年龄段有什么特殊?
那就继续拆下年龄。总体来看,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失业。近几个月失业率抬升趋势最陡峭的是25-29岁的人群,其次是30-34岁。无怪乎出现了文首的数据。
发现了华点,进入思考时间。
25-29岁,高知,学历不错。
这不正是前几年疫情期间,大企业疯狂扩招时、最获益的应届生群体吗?当时企业出于劳动力短缺的恐慌,不计成本高薪挖人后,又让他们享受最美好的在家办公(摸鱼)时光。
彼时,几乎所有美国朋友都接到了跳槽邀请,薪资20%增加起步,还可以全美自由选择地点。让被关在家中的我好生羡慕。
不少幸运儿还享受到了股票期权的一波升值。
但今天,美国的高知年轻群体正从前几年的招聘狂热中降温。
大企业为提前应对可能的增速放缓,正优先向几年前超额扩招来的年轻员工下手,毕竟还没到核心中层,不至于裁到动脉。
风水轮流...等等,人家从100层往下走了几层而已,这才转到哪儿跟哪儿。
同时,毕业季的影响还是很强烈。很多美国朋友反映,本科、研究生和MBA应届生找工作的难度陡增,无论是商科还是软件工程师,都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反而是蓝领劳工、服务员、护理、教育人员仍广受欢迎。但移民的竞争也在加剧。
从数据也可以看到,20-24岁本科毕业生失业率升幅明显高于全样本。毕业季后能否回落,还有待观察。
以下到中国。
中国也有类似的问题。但陷于数据有限,只能看到少数内容,谈不上拆解。
横向比较,确实不容乐观。剔除了在校生后,理论上中美数据更有可比性(美国失业统计的前提也是在找工作)。当前即使考虑毕业季效应,中国的青年失业率也不低,大致对应美国12年水平。彼时美国还在从08年的金融海啸中恢复。
由于数据没有连续性,我们暂时无法判断我国是在周期的早期、还是已经到达谷底。如果只看中断口径的数据,我们已经用了近4年爬坡至一个高点。直觉上23年至今也尚未好转。
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在风险偏好下降、谨慎投资时,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也会大幅下降,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这导致了年轻人的痛苦——没经验不好找工作,不工作没经验。
当年美国的失业率爬坡更迅速,基本上用了2年不到达到高峰,随后在美联储全力救市下回落。这也是美联储逐渐掌握的技能——用无限火力烫平周期。
反对者认为,这是过度干预、扭曲了经济制度。但对于那些年毕业的年轻人,这可能就是他们职业生涯乃至一生的转折点:从长期脱离职场、到回到正轨,在年轻时接受职业训练、建立职业履历,避免漫长的空窗期,免于意志的消磨。
正如金融危机后,观察者网一篇文章的标题批判的:《美国金融危机五年后:新迷惘一代陷史无前例就业困境》。
身边已经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待业或进入外卖等临时职业。
我从来不认为职业有高低,每次收外卖都非常诚恳地说感谢,延迟也不会投诉,还因为平台地址错误问题导致延误时,千叮咛万嘱咐别扣骑手的分。
但我很清楚,有些职业是能积累人力资源的,有些职业只是消耗青春。后者我称为消耗性职业。
两者会在十年、二十年后天差地别。
人口只有在有足够的培训和经验加持后才能成为人才。
尤其在服务劳力的工资普遍被压低(所谓红利),可替代性强,职业技能积累有限(机械化、流程化程度低,无法享受资本深化的好处,转化成操作机械设备或组织性技能),工作条件不佳对身体损耗大。
是积累还是消耗,核心区别在于,有多少消耗性职业,在承受了今天的投入后,以后可以自己接单,组织人力,成立中小企业,从劳工向小企业家转变,或者培养出一套无可替代、走拿都吃香的手艺活儿。后者随着技术演变加速,越来越难。连我自己都永远有着危机感。
至于前者,无论外卖还是滴滴司机,都是大型企业外接可拆卸部件的典型。而且今天,当年江浙广深,通过从产线做起到掌握手艺,接海外订单的路径,机会也越来越稀缺。
这几年的经历,恐怕已经开始改变很多人一生的轨迹了。最后引用一个研究:
从已有的证据来判断,如今的年轻人将受到长期的影响。近期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卡恩(Lisa Kahn)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衰退过后,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新大学毕业生起薪就会下降6%-7%。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逐渐下降,但在毕业15年后,那些在经济状况不佳时期毕业的人群的薪资仍低于在经济状况较好时期毕业的可比人群。前者当中一些人的薪资根本从未赶上过后者。
(全文完)
有兴趣欢迎来星球坐坐,聊出海和全球宏观配置,跳开单一国别的角度看看世界...以及之前消失的文章。
另外推荐一个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我自己也是深度用户,某Research。他有两个不错的产品,一个精选海外资讯(BB\WSJ\Barron等)同时带翻译,另一个比较猛,头部投行的研报每天10篇原文,足够深度和独家,懂的人知道价值。和国际视野接轨比较紧密。小哥也是业内人士,资料来源不外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