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日经指数达到了38900点疯狂高峰,随后断崖式直落,一路跌到14000点才企稳。与此同时,也恰是从1990年开始,日本自杀人数开始爬升。
但刚开始,还只是温和上涨。
真正直线冲高大约在96-97年。斜率陡得吓人。此后更在这个高位延续了十几年之久。多少绝望的人提前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和未来的可能。
日本自杀人数变化:
96年发生了什么?从股指来看,1996年年中日经指数一度反弹超过22000点。但随后市场意识到,反弹只是尸体的抽搐,股指很快再次调头向下。而房价则是直线坠落,毫无生机。中产的主要资产-股票和房地产,后续迎来的只是一浪接一浪的余晖,一直到2011年触底前都不再恢复当年的辉煌。
90-96,是留给市场的反应时间。
96-97,是从真正的希望到绝望。
日经指数,第二个箭头处就是96年的反弹高峰。下次再碰到用了20多年。
这期间,日本当局一度认为经济已经自我修复,巩固了根本,开始增税和削减公共支出,并进一步加大了社保和医疗负担。
结果证明,经济羸弱的基础根本经不起折腾。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发酵,很快开始了伤筋动骨二十年。
对应的是,日本金融圈和整体就业市场也走过了类似的轨迹。日本金融从业人员在90年见顶,到96年断崖式下跌。全行业失业率从90年抬升,到96年平缓了一瞬,随后直冲而上。6年时间,企业在观望,人们在踌躇。6年到了,绷紧的弦断了。
只能说泡沫破灭的前6年,人们还未从狂热中回过神来,认为回调只是暂时的。甚至可能有人借鉴了老经验,大力抄底。可想而知,这群人后续承受了更剧烈的二次伤害。
而当人们用了6年认清楚现实后,沉重切实的负债和丧失希望的预期叠加,迅速压垮了大部分人。
28年后,日经已经回到了巅峰,房价开始回升,毕业生再次享受被争抢的感觉。甚至28年价格不变甚至下跌的罗森超市里,人们也终于开始寻思换一下价签。
但一代人日月已不再。那些提前结束可能性的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天。
其实今天本来并不想写这个沉重的话题。本来是想接着昨天全球配置的建议,研究下普通人有没机会,在市场可选的ETF中模拟出全球化持仓,分散风险。
答案自然是有的,虽然QDI额度和选择目前还有限,但面向全球,毕竟是自由度的巨大提升。大摩研报中最推荐的日股、欧股、乃至日韩半导体都可以找到相关主题的QDI,通过配置做近似模拟。日本的家庭和企业也是通过全球配置熬到了下一个周期。
但上海某突发新闻让太过沉重。
只想说,一定要挺住。这不是要强行给大家更好的预期——不预设未来,不局限于一城一地。只磨炼自己放之四海皆可用的能力,保留放之四海皆可增值的资产灵活性,同时放宽心态。
人要有出海心态,准确说是全球化心态,不仅是说一定要出海做业务,而是要看看世界各处的人们在怎样生活。去威尼斯,去西班牙,去葡萄牙,看看曾经地中海乃至世界一霸,今天的居民是如何淡然恬静,与世无争。距离他们问鼎霸主过去足足有几百年,他们也没回到巅峰,甚至被诟病游离在全球价值链之外,但依然过的安宁、自足。生活有很多样。
我曾在夜幕下行走于威尼斯的水桥间。夜晚大部分地方不开灯,也没人,黑影幢幢,仿佛已游离在文明之外。但金碧辉煌的建筑和雕塑诉说着当年的巨富。威尼斯人大概是最早的全球化居民,业务远达东罗马、深入今天的东方。威尼斯人在巅峰期扶持艺术、建造最辉煌的教堂、奢靡富丽,和今人并无二致。
印象最深的是从玻璃岛到主岛路上经过的墓地岛,埋葬着威尼斯历代居民,今天已经拥挤不堪。曾经的辉煌都归于尘土,分外安宁。
当然人也要有出海的行动,简单的标准就是,考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换了另一个地方依然可复用,心态是不是足以支撑自己展开新的生活,自己的资产是不是足够全球化配资,不受个别经济周期拖累,不下无法承受的重注。
也建议多学习深圳精神、浙江精神。太忙于全世界搞钱,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也感谢自己所在的机构,前瞻性找到了受周期影响最小的赛道,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我相信核心仍然是可以穿越周期的能力。
和大家共勉。
推荐一个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我自己也是深度用户,某Research。他有两个不错的产品,一个精选海外资讯(BB\WSJ\Barron等)同时带翻译,另一个比较猛,头部投行的研报每天10篇原文,足够深度和独家(包括昨天文中提到的这篇大摩的全球化配置报告),懂的人知道价值,和国际视野接轨比较紧密。小哥也是业内人士,资料来源不外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