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常州国资配置纳指的逻辑和近期退出的可能性
普通人全球化配置的难点和必要性
金融平权的梦想:用低费率ODI拟合逼近全球全天候配置
最近大家发现地方国资常州投资集团,竟是某纳斯达克100 ETF的第一大持有人,而且从2020年起就买入并增持。
别人没耐心离场后,常州国资仍然耐心持有,最终收获了2023年一波大牛市,并且成为第一大持有人。
中美关系的背景下,地方国资和定投纳斯达克形成鲜明反差,让很多网民感叹,放着低估值、高增长前景的大A不重仓,去炒美股。
平心而论,这正是常州国资的先进性。即使在诸多限制下,它也没有忘记全球化分散配置的重要性。
这是2020年以来纳斯达克100和沪深300的走势分化。即使同样经历了2022年的回调,到今天,沪深300恰好回到原点,纳斯达克100收益超过了130%以上。
很多报道采用了重仓的字样,但其实从绝对规模来看,金额也就1000来万,并不多。相比于可查信息中,常州投资集团400亿以上的总资产,每年5个亿以上的净利润,只是九牛一毛
此外,常州投资集团还是东海证券的实控人,江南银行的大股东,旗下还有A股上市公司。其大部分资产和中国的贝塔紧密挂钩。它也是地方一级市场母基金的重要出资人。
理论上,它既肩负着提振地方经济、促进科技发展的重任,也具有国资增值保值的任务(用基金术语就是mandate)。对于后者,全球化分散配置太合理了。配置1000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当然,如果择时能力较强,常州可能藉此机会减持,一方面是避免舆论聚焦,另一方面纳指100的估值和波动性到了减配窗口。
常州市不仅是新能源重镇,也有着大量的出口企业,我们还在当地投资过成长性极强、不亚于广深的跨境电商头部公司,绝不缺乏全球视野。
他们应该很清楚,中国是一个通过出口导向高速发展起来的经济体。经济离不开出口,资产配置上却回避全球科技股集聚地纳斯达克,是很不明智的。
常州甚至可以说,持仓纳斯达克是学习美国通过资本市场提振科技的重要一步。
现实一点讲,它的绝大部分资产其实已经重仓在:1)一个流动性低迷的一级市场;2)和衰落中的土地财政紧密挂钩;3)流动性强的资产又集中于回报偏低、波动巨大的A股。
还有什么理由不做点全球化分散?
很多A股股民会发现,概念层出不穷,越学习越亏钱,这是因为重仓单一国别市场,本质上只是在同一片森林里,不断换着几棵树吊。
国资都知道要全球化分散配置,个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往外看看?
去年我曾经写过,如果单纯依据回报和风险比来进行全球化配置,过去十几年A股的表现导致的结果是,A股理论配置无限趋近于零。
越来越多二级私募的朋友提到,国内居民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几年后,清楚地意识到,资产保值比追求高回报更重要。而天下唯一免费的午餐就是分散化。
但个人全球化配置,相对机构的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的。难度包括但不限于:
1)外汇限制
2)ODI ETF通常额度有限
3)ODI ETF的选择也有限,比如投新兴市场的,只有少数几个选择,如1个印度基金、1个越南天弘基金等(详细ODI表格此前在星球中有分享)。而且很多标题党,比如说是大宗商品策略,打开一看基本全是黄金;说是美债,背后全是中资美债,前几年承担的还是国内地产的风险。
4)ETF背后的策略选择也非常有限,不像海外有各种倍数杠杆,各种主题,各种维度分类的ETF,并且可多空。
多资产配置要投的其实是相应资产的策略,而不是资产本身。例如,投资商品的基本操作是能做多空。个人即使通过ETF买入商品资产,也很难做空,无法复制CTA等基础策略。限制了做空,就是把自由度和分散的维度大打了折扣。
资金规模有限的普通个人,几乎无法配置国内外多策略私募。
我们其实需要一次金融平权,或者说金融的平民化。
但金融的平民化恰恰需要金融创新的配合,有更多的产品选择,以更低费率搭配出可以近似于机构的大类配置。
这几年我们已经见证了不少优质的全球化配置投顾和GP快速崛起。但更多是服务高净值人群,通过一定的资产规模,才能敲开海外特色GP的大门(不一定是头部,头部反而面临规模的诅咒)
但这中间的筛选成本和技能要求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所以很多人一直想通过低费率的ETF,容忍一定的宗主国偏见(对国内资产持仓相对较高),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全天候的全球分散配置。
需要满足几个简单的原则。
1.尽量通过普通居民不用换汇也能选择的ETF来完成配置
2.费率尽量低。能用被动ETF尽量用。
3.换手率尽量低,获取的是长期配置的收益,同时资产、国别之间风险能有效对冲。这样方便普通人操作,毕竟没有专业团队去频繁交易调仓。
4.即使只能配置境内产品,也要尽量模拟对冲效果。比如此前文章就写过,在过去几年做多上海黄金或者国债,本质上是对看多中国的一种对冲。
这些个难度确实不小,比如商品很有配置价值,但无法多空、丧失自自由度的前提下,只能通过调节仓位多少来调整对商品的暴露。
如果尽量保持低换手率,让懒人也方便操作的原则,那我们其实可以通过几个方式达到目的:
1、尽量保持核心资产如股、债和国别的大类比例稳定,核心只判断最主要的中长期风险,只对大风险预判或者范式变化时才调仓,且尽量在右侧交易。抓大放小,避免对小波动投入大的研究精力。
2、更多聚焦在大型风险,避免研究精力分散。比如美国大选,美联储降息级别的交易影响。再比如,中国新能源产业从独领风骚到利润率下降对整个配置的影响。避免把精力放在类似A股的概念轮动上。
3、通过汲取大量的顶尖投行的卖方研报,来趋近于国际顶尖的研究水平。做研究的顶级消费者。
关于最后一点,海外的顶尖投行其实有非常多优质的跨资产报告,也是买方的重要参考信息。有明确的对多个资产未来从3个月到1年波动和收益率的预期,以及详细的调仓建议。
比如大摩的Cross Asset系列,高盛的GOAL系列,美国银行的Flow Show等。
重要的是综合多家的观点,找出最核心的变化,看是否需要调整配置。大部分事关外汇、期权等专业资产的建议无法操作,但可以理解其逻辑后,思考对大类配置的影响。
比如之前写过的大摩报告就提出,保持美股中性,更看好欧日股票。从结果来看,由于AI跑太高,近期美股的波动性确实放大,收益回报比下降,而德国股票已经悄然修复失地再创新高(恰好国内有一些德国ETF)。日股也在砸了一个大坑后,ODI ETF溢价率剧烈收缩,成为买入的好时点。
在知识星球内我也会定期分享这类报告,并作重点解读,在前期筛了一遍,把很多仅关于短期波动的报告和信息过滤掉。因为即使我们想对其做操作,择时水平和可配置的资产也无法支撑普通人去交易。后期再逐步放上普通人可以做的全球化配置比例和调整更新。
通过忍受一些波动,用低费率和低换手率,尝试逼近2%管理费和20%收益分成的专业机构。最好的当然是达到巴菲特也跑不过美股指数的效果,但这仰赖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宽松环境,和最重要的,选择正确的市场。
也欢迎有兴趣于金融平权的朋友多讨论。正因为几年前偶然进入跨境出海的投资赛道,让我意识到全球化可能是普通人唯一可享的免费午餐。
另外推荐一个我的信息获取渠道,我自己也是深度用户,某Research。他有两个不错的产品,一个精选海外资讯(BB\WSJ\Barron等)同时带翻译,另一个比较猛,头部投行的研报每天10篇原文,足够深度和独家,懂的人知道价值。和国际视野接轨比较紧密。小哥也是业内人士,资料来源不外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