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二
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移至右腿,膝盖微弯,轻提左脚,向左侧开步,脚尖先落地,成为立步,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继而重心平移至两腿之间;目视前方。
向左侧开步时,不要倾斜上半身,也不要以肩部带动,而是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移到右腿。动作要柔和,幅度要小,膝盖微弯。
(小技巧:想着右臀部坐到脚后跟上去,这样就不会出现跪膝,右腿不稳的问题。)
轻提左脚,收紧核心,以大腿带动小腿,脚跟先离地面,脚尖点地后离开地面平移,两脚与肩宽。脚尖先着地,然后脚跟。脚尖朝前,重心移到两腿中间。
移动中,头部不要有明显的上移冒顶,尽量保持柔和。
两腿站立时,不要绷直,造成小腿超伸,导致腿部肌肉紧张。
动作三
两臂内旋,两掌分别向斜下两侧摆起,手臂与身体的角度约45度,掌心朝后;目视前方。
两臂内旋是多个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背阔肌、大圆肌、肩甲下肌和手臂的肌肉。在做这个动作时,明显可以感觉到各个肌肉的作用,大家可以细细体会。
关于两臂内旋,是哪个部位先发力,有人说以肩带动,有人说以手带动。这个目前本人还没有弄清楚,好像都有些道理。这里和大家分享本人自己的理解,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
我的做法:以小手指带动手掌充分内翻,小臂、大臂自然随动,进而肩臂自然内旋。意识里是手臂是一根藤条(就是老辈子的家法棍,有柄的那种),尾端旋转,带动手柄旋转,有暗劲,不僵硬。
手臂与身体角度呈45度。这个不要凭着感觉调整角度,如果本身有脊柱侧弯,高低肩等体态问题,自身本体感觉就不对,凭感觉是找不到的。可以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练习,看看是不是这个角度。找到这个角度,然后看一下手掌大约在身体哪个位置,多比划几次,记住位置,然后练习时就不用刻意去找了。
动作四
两臂外旋。两掌向前合抱至斜前方45度后,身体重心垂直下降,两腿膝关节弯曲,中正安舒,如坐高凳;屈肘、屈腕成抱球状,掌心朝内,与脐同高,两掌指尖相对,间距约10—20厘米;目视前方。保持自然掌,大拇指平伸,不要竖起向上!
重心垂直下降,两膝弯曲。重心垂直下降很重要,很多人在下降时,用上身弯曲前倾的代偿动作,导致膝关节和下巴颏超过脚尖,塌腰和跪膝姿态难看,而且会伤害到膝盖和腰椎。
中正安舒,如坐高凳。要想达到这一标准,确实有难度。但是如坐高凳给我们提供了方法。
可以找一个比膝盖高一点的凳子,两脚离凳子一脚远的距离(这个可以调整远近),百会和会阴呈垂直线,保持上身中正,然后试着坐到高凳上去,不要整个屁股坐上去,坐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都可以。切记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开始时,凳子可以高一点,然后慢慢降低凳子高度,不要操之过急。
形成抱球桩后再调息三次。
抱球桩是传统的桩法,可以作为单独的桩法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家讲堂教学视频
视频图片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健身气功协会、鹤山市太极拳协会及其他网络资源
( 分享是一种快乐,请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
)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不妥,请通知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