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轻松站桩小妙方系列(6)--垂尾闾四部功法,尾闾不垂,松腰难求!

文摘   2025-01-23 06:01   河北  

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依紫阳八脉经,阳维脉就在这里。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在尾骨与髋骨相接处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前贤云:“欲松腰胯舍尾闾而何求”。

现将松尾闾四步功介绍如下。

1.垂尾闾:按前述三心并站庄练法的要求,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相。能否练好垂尾闾的关键在于尾闾下垂指向地面的位置是否正确。初练功者下蹲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接成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的程度加大,其连接亦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线时,即可转入第二步功法。
2.泛臀:继上式,两足平行站立,上身不动,两股骨头(髋关节部)向外后撑,膝内扣微微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突(上身勿前倾),但不是上翘。这一动作可以拔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这是一个假关节,除妇女妊娠后期外,一般不能松动),从而使臀向后、外泛(亦做翻)张,至骶髂关节能松动,即可转入第三步功法。
3.扣尾闾:随着泛臀的练习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与指地点的连接呈向前倾斜的直线,于是尾闾从下垂状态变成向前扣的状态。指地点可以从三角形中点渐向前移,直至两足联机中点。待下蹲到大腿呈水平状时,即可进入第四步功法。
4.转尾闾(亦叫尾闾划圈):两足尖稍向外撇,两手向前或侧平举,开始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继而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做转圈动作。此式微与形神庄中的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彼是力催形动,转动整个骨盆;此乃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一是为保密。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全身一家、意气合一之境界;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混元气不可混同。
综观上述可知,今日练动功的虽有的强调“垂尾闾”,有的强调“泛臀”,有的强调“缩臀靠胯” (也有扣尾闾之功效),实质并不矛盾。因三者是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
当然,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姿势,则是以偏概全了。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
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
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作法就是泛臀。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丹田气就会更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但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锺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哪儿动,气就往哪儿冲。象一口大锺,它不会自动响,怎么才能响呢?一拉锺锤,撞到锺上锺就响了。尾闾就象锺锤,尾闾往哪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分享是一种快乐,请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

喜欢更多分享,就点赞或者“推荐”吧
↓↓↓
扫码关注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敬请通知删帖

五洲小酒馆
酒馆虽小, 也能容下五洲客. 有酒,有故事, 故事下酒, 越喝越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