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穩寺的前生今世

文摘   2024-09-19 06:24   浙江  
安穩寺的前生今世
店口镇退休教师黄国飞 李佳法

2024年8月

“安”也叫“安陰寺”,坐落在店口镇檀溪村与后旺桥老枫湄线旁的双尖峰脚下。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口字形建筑。南面为二层楼,西北面为平房,东面既有二层楼又有平房。寺内曾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大小菩萨无数……四檐天井内东首南侧有一株双手合抱的大桂花树。开花时,一簇簇,一串串银白色桂花,和小米粒差不多大小,像一颗一颗银白色的小芝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有四片花瓣,把花蕊包得紧紧的,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沁入心脾。树旁一眼深井,一年四季泉水长流,清可口,从不干涸,即使大旱之年,学校两三百人的饮用水也不成问题。是修身养心的佛教圣地。寺庙历史悠久,曾救南宋小康皇赵构之命,后东山再起在杭建立南宋王朝,离今已千年之久……

诸暨自秦置县,历一千多年至两宋时期。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掳走了徽钦两帝及宗室数千人北去,只有小康王赵构逃脱,为躲避金的追捕,小康王赵构一路南逃。从杭州经萧山,过店口七里浒山,穿越金朱两站,来到唐峰村,翻过一条小岭气喘吁吁,惊恐万状,进入今属店口镇的檀溪至后旺桥(现属檀溪村)的一片桑园地,请求一位正在采桑的姑娘救命。此时此刻,此景此情,姑娘急中生智,将他藏于桑篰之中,把采好的桑叶一股脑儿覆盖于身,机智地骗走了金兵。后姑娘又把他带到附近的一座寺庙,走后门隧道进入寺庙躲藏。金兵曾来到寺院正门,只见大门外结满了蛛丝网膜,认为此寺没有人进入迹象,便没进去搜索。待天色渐暗,姑娘又送去了食物和被褥,赵构终于在寺庙内睡了一个安穩觉,后来该寺院“安陰寺”为“安穩。数百年来,一直香火鼎盛。

次日,赵构皇帝逃离此处前,对前来送别的采桑姑娘说:“等我黄鱼鲞翻身,登上龙门,坐稳江山,一定接您进宫,共享荣华。”赵构按照姑娘的指点,跨过太平桥,直奔绍兴而去,后人将逃往桑园的小岭“活路岭”“活龙岭”。这“安穩”和“活路岭活龙岭已成为当地可查的地名,至今尚存,附近带村民老幼皆知,流传之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岁月荡涤了腐朽的制度。安穩寺随着改朝换代的轮回几经兴衰。元朝把汉族民众分为三六九等,奴役甚严。此地改称为二十五都,并在安穩寺的山下后旺桥活路岭下安了一个惰村。惰民专门为婚丧嫁娶吹吹打打,做媒婆和老,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据传,婚丧嫁娶时,就餐不能进入正屋,只能在屋檐下就餐,并可以把餐桌上的食物收入囊中,带回家里,以度生计。惰民除了婚丧嫁娶吹吹打打,弹唱外还有抬桥,马夫,发放灶神菩萨。正月十四会调灶王,贺蚕花,到沿门村街举行小型活动,出售祭祀烧点,收取一定费用。直到清末民初,安穩寺的香火寥寥无几,门庭冷落,庙宇坍塌,几位施主分道扬镳只剩主持老和尚,继灿和亚尼姑私通生下一儿子名叫汉田坚守寺庙。继灿虽年长但不擅经营,整天无所事事。汉田年幼无知,曾在油竹蓬村破窑壁上写下一首打油诗:大雪纷飞路难行,汉田到处不出门,一条破被盖上身,盖了上身无下身可见当时的安穩寺的确衰败不堪。
当年,正值瘟疫流行,与安穩相距15华里的油竹蓬(现东和东江堤东)有户九口之家,一年内死了七口,只剩光然和3岁儿子阿天相依为命。他万念俱灰,生死由天。于是,心甘情愿,拖儿带女来到安穩寺出家做和尚。老和尚主持看到他的到来,语重心长地对光然说:“目前寺庙多处坍塌,前途甚忧,往日的香火不再常有。继灿不擅经营,无头绪,小和尚汉田体弱多病,装傻卖瓜,流落街头。若要振兴只能靠你抄化积缘筹钱筹物。”光然听了寺主的一席话,心生一计。说:“事到如今,要振兴寺庙,只能靠造化弄人了。”于是,削发穿裟,项戴珠链,手拿木鱼,方圆十里,挨家挨户,抄化筹钱筹物,收效甚微。

为了振兴寺庙,光然深明大义,滴血铭心,随即用刀把锁骨两边刺穿,用一根小手指粗二三米长的铁链子穿过锁住,拖于地面二三十公分,沿街串门走户,抄化筹款筹物等,博取村民的同情。筹完一村往另一村时,便把铁链子斜背在肩,以达到走路方便之目的。据传,二十世纪初,他在南京沿长江一带从一个大财主寡妇家化缘到十弄九弯的大山上,筹得杉木钱财足够重建九间二弄四檐的台门好几幢(为了培养儿子,留下一半,这是后话)。乘着冬天田野闲置,派人上山砍伐。杉木,大台樑捆绑成木排,放入河中分头撑划,石廊柱,石凳,石板用船载,全部载到大力双梅桥河埠头。当时黄老师的祖父五祖父正值身强体壮,砍大树,做殿宇的大抬樑,背杉木,40人才能抬动的大石柱穿过大力将建筑材料抬上半山腰的安穩寺。据传光大石柱就有十几根,杉木,大台樑,凳,石板不计其数。通过当地村民艰苦卓绝的长达数个月的搬运,才顺利地将材料运往目的地。

当新寺建成后,他成为该寺的主持。当时寺庙九间二弄四檐台门,中间是大雄宝殿,殿内有大菩萨一尊,小菩萨无数,两边是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它的前后左右四则有天井,冷落的香火重燃辉煌。儿子阿天也刻意培养读过保定军校,成为国民党高级军官。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溃败,阿天与老婆逃到安穩寺与父亲居住在一起。土改时他被瑞林小和尚揭发逮捕,手枪装在菩萨背部的洞中搜出。几名和尚俗,而光然在寺庙里生活到1953年才离世,葬于安穩寺后山上。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二年,破除迷信,砸菩萨,破庙宇,百废待兴,当地青年成为主力军。有志青年加入共青团,成立团支部,在破除迷信的运动中,一马当先。就这样,重燃香火的安穩寺古庙一下子被砸得稀巴烂。改时,当地活路岭下的10多户村民居住在寺内。直到1959年年底,为了搬迁1958年在甘岭开办的民中60年初在安穩寺落脚,才把10多户村民以每间100元,120元折价补贴而搬迁出寺,安插到各村居住,民中得以顺利开学。由于当时甘岭民中面临着生源的扩招,公社无力建校,便想到利用安穩寺的房屋,将寺农户用现金补偿动员他们搬出寺庙。据传,这笔费用直到三年困难时期落实农业60条才收到。

首任校长王万夫,教师郭明亮沈元洛等四名老师肩负着既筹办又发展的使命。把安穩民中作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星火计划开班。首期招生一班,56名学生,解决了视北公社的年轻学子有书读的难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石砩村的黄冰,枫桥先进村的陈姓女教师(姓名不祥),全堂的杨骏驹,朱砂的任年定等陆续加盟,让视北民中不断发展壮大。沿革到64年社教后,朱砂村的任成伟被任命为民中校长。在1966年文革时民中为三。教师分散到包村宜仁下完小附设初中任教。民中分拆后,安穩寺成为后旺大队的养猪场。文革期间1971年,学勉中学也招生困难,教师被分到各乡筹建高中,原学勉中学办红师班和文艺班。被分到视北高中的何章甫蒋志德娄子婴外,乡里将宜仁防修学校的任成伟调入视北高中任校长,从牌头绍兴农校调到视北乡的虞迪灿借用在东泌湖改道任会计正好完成使命,也分配做了会计和教师,再安排在良戈舍小学任教的邵志水老师也调集到安穩寺做高中教师。高中师资具备,让后旺大队集体猪场搬离。名噪一时的视北高中就这样顺利开办了。当年首届招生两个班120人,生源来自于视北阮市泌湖三乡。第二年又招生2个班120人,办学一年半后又入枫桥中学。后又恢复视北初中办班,在校学生400左右,先后有许多校长前来任职,如任成伟陈仲安魏迪勇阮传新骆本安(兼)杨正令任开忠章纪军……等等,他们为视北的教育付出了汗马功劳。

当时的民中分拆和学勉中学下乡,是有社会需求和政治趋势的。既文化下乡,方便群众,让贫下中农子女就近入学,又有利于知识分子世界观改造,与社员群众打成一片,俗称:知识分子劳动化”。直到1991年8月撤扩开始,阮市视北杨梅桥三乡合为阮市镇,杨梅桥的何金海调任视北初中校长,持续到1998年8月视北初中撤销。杨梅桥视北阮市初中合到到新落成的阮市镇中。

1998年8月,初中搬迁结束。当地政府部门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设法把镇内可以变现的资产尽快转让,结果将曾经救过小康,被视北人民誉为高等学府的文化摇篮安穩寺以十万三千八百元的价格卖给兰岭村私企作厂房使用。从此传承上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兴衰不竭的安穩寺由文化积淀蜕变为商业模式的乡村企业。近百年来,安寺不但培养了一大批社会精英,让贫下中农子女就近入学,也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生力军。它的变卖不但是视北人民的一大损失,也是博大精深文化,文物之地的沉痛割爱。假如安穩寺恢复原貌,连同大平天国运动地包村包立身兄妹俩塑像大坟头18个地主的老台门建筑亭子忠义学堂古建筑兰岭修峰庵寺庙视瞻禅寺等古迹串联起来。通过社会精英,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再申请政府补偿,把原始数据,资料积淀起来,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厚重历史绝对不亚于其他村。比如侠父村是红色摇篮旅游示范村,侠父村的宗祠,古迹保存完好,省市各级政府把宣侠父烈士这张金明片充分利用,发展到极致。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民宿,商店,形成一条商业街……带动地方产业的飞速发展,老百姓也从中得到实惠。

《国朝三修诸暨县志》相关记载

如今的安穩寺不再安了,繁忙的生产景象取代了曾经的宁静,机器隆隆,锻工嘈杂,声音震耳欲聋,煮瓜子炒瓜子气雾缭绕,寺内建筑早已面目全非,穿天桂树不见踪影,千年古井无迹可寻……往日幽雅安静,书声琅琅,窗明几净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了。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笔者把安穩寺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三个月的调查走访执笔成文呈现给大家,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谨请大家谅解。是为抛砖引玉,让读者有更多的回忆和思考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