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乡贤故事》店口二中(现明诚初中)编,杨茹婷整理一个人可以存在人们心中多久?人们是因为什么而记住他?或许是因为他刻苦钻研所得的硕果,或许是因为他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成功,更可能是他那特立独行的品格和独有的人格气质让他屹立不倒。陈天池就是这样的人,他毕生致力于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他的形象将永远留在化学界同仁和南开人民心中。陈天池
1918年、陈天池出生于诸暨店口。他自幼聪颖勤奋,6岁进入诸暨县店口紫北小学,1930年考入杭州崇文中学,1933年考入上海中学。1936年,凭着自己一路勤奋的求学,陈天池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燕京大学化学系。“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天池中断学业返回家乡任小学教师,但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促使他在第二年绕道长沙、桂林、贵阳等地辗转到达昆明,并于当年9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化学系二年级。据同班同学王积涛回忆,陈天池从诸暨不远千里来到昆明,生活上已经相当窘迫,几乎依靠同乡、老师的接济才得以完成学业。他亦不忘师长对他的关怀,发奋勤学,在班上总是学习成绩最好。陈天池(右三)陪同毛主席视察南开大学(1958年)
他有魄力,有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事事想在前面,能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办事能力强。在留校当助教时,把系务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当时化学系只有两名助理,既要为教授服务又要管理系务,没有精明能干的本领是做不好系助理这份工作的,但是陈天池做的很出色。西南联大时期,教学条件极为困难,教学设备简陋,粉笔定量供应。没有教材,只能靠学生抄老师讲义来完成,没有自来水,做实验要自己用水桶去打水,没有高温加热设备,加热靠电炉,炉丝断了实验也就做不成了,系助理还要管试剂的购买,用的试剂也要助教预先处理好。陈天池从毕业后到离开联大干了大约有五六年,期间兢兢业业,不出一点纰漏。陈天池专长有机化学,但他以革命工作需要为重,不强调个人专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他到南开化学系工作时,正值建国初期,国家急需矿物分析人才,他毅然改变了个人的专业研究方向,带领青年教师奔赴西北矿山现场勘查,回校后筹建了化学矿物分析专业,开设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课程。此后,又筹建了应用化学专业,他亲自给学生讲课,还带领教师、干部日夜奋战,群策群力,出色完成了组建南开大学物理二系的任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急需的人才。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陈天池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弄虚作假。在筹建元素研究所时,他要求实验数据必须反复核实,重复他人的工作一定要注明出处,成绩有多少说多少。有一次他的助手听了有机化合物定量化的报告后,提出要改变研究方向的想法。陈天池立即指出:“工作很多,但要根据自己的基础,搞出各单位的特色,朝三暮四是不行的,不能好高骛远。”陈天池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要求同志们多读书,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他首先带头读书作报告。他要求全所搞好卫生工作,就和大家一起擦玻璃窗,打扫实验室。他关心群众疾苦,愿为群众排忧解难。元素研究所初建时没有玻璃室,而化学系的玻璃室人员少任务重。他深入现场,体验玻璃工在高温下的辛勤操作,为他们解决了通风、防暑等问题。陈天池工作中
陈天池还亲自抓吃力不讨好的后勤工作。他从不叫苦喊累,经常和大家一起劳动,处处起表率作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群众学习的榜样。他出差、开会很少乘坐小轿车,而是尽量和大家一起乘坐公共汽车。他的出差汽车费从不报销,更令人感动的是,只要同车中有年长的老师或女同志,他都会主动让座。他深受群众爱戴,每当群众有困难、有问题时,都愿意去找他,即使受到他的批评,也觉得心服口服。他的一生只讲奉献,而不求索取,注重做人的原则,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他的一生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先进理论,这是一个思想者的追求。陈天池有极高的政治觉悟。西南联大期间,他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一二·一”惨案的前夕,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听吴晗等人演讲并参加示威游行。1951年,陈天池先后参加了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和“三反”、“五反”等运动。他还积极参加了马列主义夜大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更重要的是他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愿把自己的才学奉献给劳动人民,最终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1954年陈天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一个以教授身份被批准入党的高级知识分子。陈天池陪同周总理视察南开大学(1959年)
陈天池为人谦虚谨慎,从不厉言愠色,处处与人为善。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他被“四人帮”诬蔑为“特务”、“叛徒”,遭到迫害。一场场黑白颠倒的批斗会让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1968年冬,陈天池含冤离开人世,年仅50岁。有首赞词写道:一代才子,卓尔不群,誓志爱国,惟党是从,博学多闻,干练厚敦,诲人不倦,师德永存。欢迎投稿,邮箱:1158870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