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幸士有捐身愚——明代诸暨士子傅日炯殉国的身后名

文摘   2024-08-12 06:22   浙江  
但幸士有捐身愚——明代诸暨士子傅日炯殉国的身后名

何根土

【题解】“但幸士有捐身愚”是傅日炯《书闻杂感诗》中的一句:不知戎事无前诺,但幸士有捐身愚。

前些日子,偶见一书,其名为《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下简称《生与死》)。书未打开,我便有一种潜意识的心态,即书中应该有我们诸暨在此际殉国的傅日炯之名吧!

傅日炯何许人也?这位378年前毅然舍身殉国的诸暨义烈之士,如今所知的人很少;即使在诸暨,除傅氏部分族人和少数潜心于地方文史者外,已然不多。我之所以得识,是在阅读《国朝三修诸暨县志》之时,至今不过20余年,后曾在两篇作品中有所提及,故对其殉国史事有点滴了解,这也成了我骤见《生与死》一书首先想到他的缘由。

阅读此书,果不其然,傅日炯之名,赫然在殉节的志士仁人之列。

是书第四章《明季士大夫在忠与孝之间的抉择》的第一节《尽忠的例子》所列举的四个人中,傅日炯占了不小的篇幅。在本书中,傅日炯的族父傅平公、与其同样殉国的族兄(一说是族弟)傅商霖、诸生王三善和傅雨(与傅平公一起赡养傅日炯母亲至终)等人都出现在作者笔下。

至此,介绍一下这位极具诸暨人血性和行事风格的不凡人物。还是抄录一段史籍资料吧:

傅日炯,字中黄〔作者注:亦署中皇〕,湄池人,邑诸生。幼孤,好学,事母以孝闻。长游京师,与上虞倪鸿宝元璐、贵筑杨龙友文骢诸名士游,学益博,诗益精;兼工绘事,山水松石出入石田、六如之间。山阴祁世培彪佳,方官御史,倾心日炯,时以诗酒相唱答,间与论古今忠义,世培奇赏之,每草奏牍,必以相质。时明帝急于求治,阁臣丛脞,疆吏不和,以致寇氛日炽,苍生涂炭。日炯有《书闻杂感诗》……。诗出,一时忠义之士咸惊叹以为杜子美弗及也,而廷臣顾笑以为狂。日炯久滞京师,陟西山登高东顾,慨然有白云在望之思,遂。”勉之毋我念。及闻江上师溃,蕺山绝食死。遂具衣冠,拜别母,诣庙告死期,辞所尝与往还者,从容潜出,自沉于湄池江上。时丙戌六月初三日也。翼辰,见其尸兀坐江上,衣冠秩然,惟失一履。越人义之,奉祀郡城殉节祠,后又以日炯配享子刘子祠堂。

——录自《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卷三十》

由此可知,当时及后人对傅日炯的高度赞扬。尽管如《生与死》书中所述,明清之际士大夫对是否殉国有所争论,直至今仍有不同看法。确实,我也曾有过如此的想法:傅日炯、傅商霖、王三善等和他处的一些义烈之士,仅系一介生员甚或布衣,终生未食朝廷俸禄,为何却舍弃一切为国竭命?况在鼎革之时,一些朝廷官吏乃至贵为三公者,失节投靠、临阵倒戈,出卖本朝的人并非少见,如明末洪承畴、吴三桂、阮大铖、马士英之流,两者相较,不啻霄壤。

但从社会现实层面看,布衣殉国,不但被人回护,而且受到推重。在各类志乘中,对这类人物几乎都持肯定态度;不少古代史籍为之褒扬的不可胜数。我们的傅日炯及其族叔、族兄弟,生前差不多都是平民身份,藉藉无名,恰因此举终致史籍留名。

孤陋寡闻、尤不能应用先进网络快捷查询资料的我,试查找有关傅日炯古籍,在短时间内,也达十余种,兹择要简介如次。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朱大典传》,在记述浙东西郡县前后失守死事者名录中就有:

若夫诸生及布衣殉义者……诸暨傅日炯……其尤著云。

乾隆《绍兴府志》:

傅日炯,字中黄,邑诸生。幼孤,事母尽孝。师事刘蕺山,学以古人自期。甲申之变,日炯恸哭请母,愿自殉,母许之,遂赴湄池江而死。

乾隆《诸暨县志》亦有与府志相似的记载。文末有时任诸暨知县沈椿林《论》曰:

……语云“食人之食者,忠人之事。”如何〔云并子嵩〕、朱〔光〕、姚〔长子〕、傅〔日炯〕诸公,则禄食不进其口,而分死不回,不以不显而废忠,盖又其难也。夫忠孝之理,所趣不同,而究归则一。故兰桂异质而齐芳,韶武殊音而齐美。向非母命见许,即傅公方进退维谷耳。古称范滂有母,岂不信哉!

《国朝三修诸暨县志》(选文见前)

《有明於越三不朽图赞》张岱著:

傅中皇日炯,诸暨庠生。甲申北变,日惟痛饮,以读《离骚》。及见殉节者众,中皇遂自誓必死,以养母属族人奉莪,亟走别母。母曰:“忠孝不两全,勉之。”遂慷慨赋诗,沉江以死。次日犹见其危坐江心,挺然不没。

赞曰:郑所南作《心史》,商彭咸沉江浒。勉子死忠,母为滂母。生祭文山,友为炎午。慷慨从容,以归视死。斯人也能痛饮酒而熟读《离骚》,是真名士。

《刘宗周全集》第六册,全祖望撰《子刘子祠堂配享碑》:

诸暨傅先生日炯,字中黄,丙戌殉难义士也。

《海东逸史》翁洲老民撰,第十七卷“忠义三”载:

傅日炯,字中贡〔误,贡应作黄〕,诸暨人,诸生,与族父平公同受业于刘宗周之门。江干师溃,两人相谓曰:“吾辈义固当死,然俱有老母在,亦惟白于老母,母许死则死耳。”平公白于母,母不许。日炯白于母,母许之,遂赴湄池死。平公乃养日炯母终身。

《浙东纪略》,徐芳烈著:

〔顺治三年六月〕初二日诸暨庠生湄池傅日炯,字中黄,走门人何綦斋头晏诀,悲歌浩叹,作绝命词曰:“国耻未伸,母命如线。势不可为。发肤将献,畜固难存,剃亦羞见。赍志已濡,死当不殓!”其母钱氏知炯之殉难也,特来戒其酒,恐人以炯为酒误也。炯受教,送母归。冠孝巾,服麻衣,往宗祠别祖父,又归别其母。母躬具酒肴,命幼孙持浆满觞而三酌之,庆慰备至。至末觞,则跪而勿饮。母诘之,则曰:“子乐母戚,是勿忍饮!”母曰:“儿饮!予勿戚也。”遂饮之。炯更涤觞酌献母曰:“惟愿我母无楚于家。”母复笑饮之。母子劝饮半日,炯乃扶母上座,四拜永诀而出。炯四顾母,母亦顾炯,母又即命曰:“儿勿顾!”于是竟往江浒。忽忆江中有石名曰□罗石,其形挺直,其平如削,又高歌曰:“世污浊兮湄江清,人善时兮罗石古。惟伊人兮客何方?逍遥此兮日上旅。”吟毕,投入江中而死。次晨,乃果于□罗石上获尸以归。〔接着还有傅日炯从兄傅商霖殉难等文字530余,略〕

《皇明四朝成仁录》,屈大均著。其卷八《绍兴死事诸臣传》载:

……先数日,诸暨诸生傅炯〔误,姓名中缺日字〕、山阴诸生朱玮、皆赴水死。萧山诸生杨雪门自经死。

另,如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南略》、徐鼒《小腆纪传》等等或许也记有傅日炯义举的文字,奈手头无这几种书,不敢妄作肯定。

仅凭上述内容,就可见当时人和后人对傅日炯等于国家、信仰、理想的责任担精神,当时即有着高度评价的。特别是《明史·朱大典传》中的一段话,令人心潮起伏:

……若夫诸生及布衣殉义者,会稽潘集、周卜年,山阴朱玮,诸暨傅日炯,鄞县赵景麟,浦江张君正,瑞安邹钦尧,永嘉邹之琦,其尤著云。

出现在正史中的这段话,应可认为是国家层面的定评。而且《明史》是作为当时战争的敌对(即是胜出的)一方,奉敕官方编纂的。它的编纂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付梓刊行。

最后,给《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一书作点简介。

本书作者何冠彪,1953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戴名世研究》《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明清人物与著作》等六种,在《历史研究》《汉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是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卷首有明末清初殉国人数探讨,尽管明季殉国人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难统计,但其人数是中国有记载的历朝之冠,则可以肯定。弘历(乾隆)在《题胜朝殉节诸臣录》一诗中写道:“以明季死事诸臣多至如许,迥非汉、唐、宋可及。”其主要依据是《四库全书·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再综合其他资料,确定为3883人。当然这个数字也可能不是十分准确。

史书对明季士大夫殉国人数、殉国原因、殉国士大夫忠与孝之间的抉择、明清之际对士大夫是否殉国的争论,以及生死难易的比较、对殉国者的评价等等,结合实例,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和论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应用参考书籍达120余种和论文多种,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原载《越读》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