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诸暨市孝德文化研究会 唐根法
时光在流逝,万物在更新,历史在成长,念悠悠中华五千载,在浩如烟海的岁月长河中,孝道虽是其中微不起眼的点滴浪花,却一直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且隽刻于中华民族的血脉源头,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光辉始终永照中华、千古传承。
孝道,由孔子倡导、曾子着力执行、孟子等后儒长期摸索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规范,光辉历史的孝道至理永存世间,谱写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孝德篇章。
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为儒家文化“八德”之首,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印记,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久远且一直传承着,始终让炎黄子孙的我们都享受到孝道光辉的恩慧润泽。
然而,我们回归孝道本身,从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再看孝道,重新剖析孝道文化之所以屹立不倒并不断壮大发展至今的原因,为何孝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被所有的人们接受,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
至于何为孝道?孝道为何?孝道是否等同于孝顺?恐怕大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这其中的差别与联系。
孝道,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在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而孝顺的解释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因此,孝道并不等同于孝顺,但孝道理应包括孝顺。
孝,乃天之经地之义,为百行之本,众善之初。谈及孝顺,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独有的关于孝顺的见解。
《新华字典》给“孝”下的定义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尔雅》和《新书》中记载的孝则为“善事父母”和“子爱利亲”。而《论语·为政》中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古代的孝是对父母要好,要尊敬、要孝敬;而现代意义的孝,除此之外更多了孝顺的意味。从这里可以看出,道的精神本质是敬,有敬孝自成。那么,敬谁?怎么敬?为什么要敬?又何之谓“孝”?
敬谁?敬父母也!敬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为什么要敬?因为父母对我们有生养抚育之恩,十月怀胎,是母亲拖着笨重的身躯让我们在手术台上呱呱坠地降临人间,是父亲用厚重的脊背为我们撑起一片片无忧无虑的天空。自幼时起,在父母的见证下,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四季轮回,我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个斗转星移的春夏秋冬。生而为人的我们,立于天地间,当不忘父母之恩。因为乌鸦尚能反哺,更何况人乎?
为什么敬?在敬的基础上再一次衍生出一个“孝”字,组成“孝敬”。作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中国人,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导的事,我们理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积极践行“孝顺”这两个字。
因为“孝”这一伦理性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是对于君主守孝的记载:舜的孝感动天。舜不计较父亲和后母对他的责打,仍然尽心尽力的侍奉父母,爱护幼弟,连天地也为之动容,引得大象和小鸟来帮他劳作耕种。当时的君主尧听闻了此事,提拔并重用了舜,后来也发现了舜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是少有的孝子,于是不仅把帝位禅让给了舜,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无独有偶,汉文帝刘恒也是一个大孝子,刘恒衣不解带的守在重病的母亲床边,更是不惜以帝王之身亲自品尝汤药是否味苦难咽,只为了能更好的侍奉母亲,在朝野内外无一不称赞其孝顺。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父母,对待父母有孝道,自古便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德的一个行为标尺。如“卧冰求鲤、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等之说,这些都是自古流传且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孝子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孝道体现。
古人较为重视家风,家风主要是整个家族做人做事的风气,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故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又怎么能说是万物之灵呢?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让传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求福祉。这也正是我们当今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财富的体现。
而孔子所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则是进一步把孝道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后世的朱熹夫子在孔孟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把孝字放在首位,足以凸显当世对孝的认可和重视。
在当今广为流传的曾文正公家训中亦有“侍亲以得欢为本”的记载,曾国藩不仅要求子孙重视孝道,他本人也以身作则,以孝为先、尊重祖父、时刻想着家中长辈,就连自己升官搬到京中,也时常想着要把长辈接过来居住,为给长辈买寿材的事情也亲力亲为,绝不懈怠。
从舜到汉文帝,从孔子到朱熹再到曾国藩等,足以见得:孝道一直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始终,为我们后世所信奉和推崇。
然而,对待古代的孝道,我们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本态度。就现代的孝道而言,孝道的传承和延续需要父母子女双方的努力。对于子女来说,在对待父母“敬”的前提下还要勇于纠正父母的错误,孝敬父母固然值得称赞,但这是建立在父母本身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规范。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只需着眼于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上,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认识到爱是相互的,母慈子孝,才是孝道的开端。因为现代孝道不只是一种思想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行动体现。
古往今来,无数的孝道故事在不断发生,也有无数的孝道故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中蕴含的精神碎片却始终在华厦大地闪闪发光,等待着我们后人去发掘这不灭的精神财富和行为准则。因为孝道是家风最根本的核心文化,也是一个家庭最有底蕴的力量源泉。
“幼吾幼,人之幼;老吾老,人之老”,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于父母不孝,也是于自己不忠,因为我们今天为年迈的父母所做的,必然会传承给我们的孩子。孩子的行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家庭是一个轮回的生命道场,“行孝道”、“立孝德”就是对一个家族家风孝道文化最好的传承。
孝道是爱的教育真正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传统家风“立德树人”最好的传承。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孝是爱的延伸与有力拓展,是爱最实质的反映,是一切爱的基础。“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为儿女尽孝要早,不论行为举动巨细,都是对父母的知恩、感恩、报恩。
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父母,那他心中不会有天地:没有对父母和天地的敬畏,那他也一定不会拥有对生命的尊重,也失去了生命与生俱来的灵性和斑斓,很容易变得无法无天。这样的生命即使存在,也很容易过早地变得暗淡。
时至为今,传颂孝道的故事不胜枚举。古有“子路百里负米”等二十四孝;今有感动中国人物:朱晓晖放弃一切,十三年不离不弃守护老父亲;王凯和他的兄弟王锐,他们年近六旬,从2007年到2010年,为八旬的老母亲制造了一辆重415斤的“感恩号”人力车,历经严寒高温等天气,磨破了37双鞋,跨越30多个省,足迹遍布1000多个城市,历时517天徒步37000多公里,载着母亲畅游中华;......。这些每年涌现出的感动中国孝子事迹,既弘扬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也铸就了中国孝子的光辉典范,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可以说“孝”之一字已经深深的印刻在我们中华儿女的骨肉里,使孝道正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家风文化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始终隽刻在中华民族血脉的源头。
古语云:“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正好说明了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的关爱和陪伴中成长,那孝顺父母赡养父母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义务与责任,于理于情我们都应该承担,必须待之以诚,待之以孝。而我们现代人接受的教育应当比古人是更先进更全面的,因此我们更应明白父母恩,更应遵循孝道。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定是懂得感恩的。而感恩的对象,第一个不能忘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总是比我们做得好,不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然而即便如此,当今仍有不少的子女不能全面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如幼时的我们可以在父母结束了一天劳累工作到家时递上一杯热水,长大后的我们不仅仅是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更多的是要多多的陪伴父母,常回家看看,即使不在身边,尽可能的多与父母联系,一通电话、一个问候甚至是一个普通的关心就可以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舒悦,等等。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其实孝道没有那么遥远,也没有那么高大以至于触不可及。我们只需要做到以“身、心、志、慧”来孝敬父母,便可为是真正的“孝”。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要秉承“孝行天下,大爱无疆”的准则去对待我们的父母,去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可以长盛不衰。因为:孝顺是太阳,为给你带来温暖;孝顺是大山,可给你带来依靠;孝顺是宝石,是带给你的一笔宝贵财富。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沧海岁月已远去;时光荏苒,孝敬为本,父母年华续新编。你陪我长大,天地恩情永难忘;我伴你终老,幸福花开孝敬道。这正是:
孝道千古流芳,传承历久弥香。
202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