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傅天华烈士真相

文摘   2024-09-12 06:13   浙江  
探寻傅天华烈士真相

近日,诸暨市宗谱研究会会员、地方文史爱好者袁志松先生,在宗谱研究会会员群内发布了一张烈士墓的图片,内含两位烈士墓碑,并发了一条消息:双烈墓位于马剑镇石门村一处农田旁,其中龚维旗烈士已有近亲属来祭奠过了(此事《诸暨日报》有载),另一位傅天华烈士未知有无近亲属祭奠,我想借宗谱协会之力,必有收获。”信息引起了许多会员的关注,李科才、郦林春、俞广平等会员提供了一些信息,但最终未果。

关于傅天华烈士的墓碑碑文为: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立,浙东人民游击总队金肖支队,傅天华烈士之墓,原籍浙江诸暨阮家埠区傅家村人,一九四八年牺牲地石门村。据查,诸暨市民政局编撰的《碧血丹心——诸暨市烈士英名录》中,尚无傅天华的记载。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3年12月21日,以杨思一、蔡群帆等率领的三支六中(即原诸北“八乡联队”)为基础,集诸暨、义乌地方武装,于璜山镇黄家店村宣告成立。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奉令北撤,在江苏涟水整编后,汇入了解放大军洪流。经查考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写的《金萧烽火》内《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和金萧地方人民武装及党政群人员名录》,并无傅天华的相关记录。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纪念馆

从傅天华牺牲的时间和地点来看,他很可能属于另一个“金萧支队”,即“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1948年,中共浙东临委为贯彻依靠路西、发展浙西、打通浙皖通道的战略部署,9月15日,以原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等游击队为基础,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下辖7个大队,支队长蒋明达,政委张凡,成立地为现马剑镇石门村。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成立后,以诸暨、浦江、桐庐、富阳毗邻地带的游击根据地为中心,广泛开展游击斗争,部队发展到4200多人,建成了12万余平方千米的金萧游击根据地。特别是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金萧支队以根据地为中心广泛开展游击斗争,接连进行七次外线出击,战斗100余次,歼敌 3000余人,有200余名战士英勇牺牲。

1948年10月7日至17日,第一次外线出击,开展肇峰山反击战,在九龙庙宿营地,对前来“围剿”的敌浙保突击队发动反击,激战五个小时,以少胜多,毙伤敌人32人,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国民党“五县围剿”的阴谋。

1948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第二次外线出击,自富阳东奔袭国民政府萧山戴村警察所,途中在祥头村外与敌萧山县自卫总队1个中队正面遭遇,经冲锋将其击溃,捣毁敌警察所和乡公所,打死打伤敌10余人,俘敌30余人,有力推动了北向萧山的发展,扩大了路西游击区城.

1948年11月11日至21日,第三次外线出击,向南进军进入浦东平原,捣毁敌浦江炉峰乡公所;又进入金华东北,直捣曹宅,摧毁敌岩屏多乡公所,再至义(乌)西,经浦西回归,沿途发动群众,推倒敌乡镇政权。

1948年12月19日至25日,第四次外线出击,东出路东地区,在白门袭击敌乡公所;又与诸北武工队会合,袭击敌墨城坞乡自卫队;至路东与二支队会合,奇袭敌陈蔡据点,歼敌一个中队,使会稽游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成立地马剑镇石门村方氏宗祠

1949年1月15日至2月15日,第五次外线出击,向皖南进军,捣毁敌芝厦警察所;月底在绩溪县与皖浙总队会师,打通了浙皖通道,并先后与敌淳安县自卫队、新登县自卫队、(临安)九区独立营等部战斗并取得胜利。

1949年2月28日至3月6日,第六次外线出击,再次西进渡过富春江,进入分水县,成功接应国民党分水县长项作梁率县自卫总部起义部队,带着起义官兵回到根据地。

1949年3月15日至29日,第七次外线出击,进军浙西南去严衢地区活动,沿途摧毁敌13个乡政权和4个警察所,镇压土顽、开仓济贫、大造声势,并直扑驻兰溪女埠镇敌五十一师师部,一举攻入寿昌县城,俘敌 40余人,为严衢地区开牌游击区扫除了障碍。

七次外线出击战斗,前4次发生在1948年,傅天华烈士或许就牺牲在此期间。

根据碑文,傅天华烈士原籍在店口镇(原阮市镇)青山岭村的可能性比较大,阮家埠系原阮市镇集镇所在地,青山岭村系2006年9月行政村调整时由黄村和傅村合并而成,与阮家埠毗邻。

根据这一信息,日前,笔者与店口镇乡贤文化研究会陈荒、胡金巨等去青山岭傅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地方文史爱好者楼志明,并通过他访问了傅氏长辈傅可法、傅法兴等。据了解,傅村傅氏为直埠傅氏分支,现有傅姓人口300余人,解放前确有多人参加过金萧支队,但均与傅天华不合,寻访陷入僵局,毕竟年代久远,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是地址或许有误。1951年马剑尚属邻县浦江管辖,对诸暨境内地名不熟、记载错误也有可能,或者烈士本人在世时为保密起见,未提供真实地址。袁志松先生认为阮家埠可能是姚公埠之误,地名相近,且姚公埠设过区,辖区内傅氏集居村落亦较多。

再是傅天华或许为化名。解放前参加革命,环境险恶,许多革命者为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大多采用化名,实名往往少为人知,因此就算有家谱记载也很难发现。

三是年代久远,后人失忆。按傅天华牺牲时间推算,他大致出生于1920年代前后,至今已逾百年,同辈人多已作故,就算有他的下辈后人健在,也是八九十岁以上的高龄了,对儿时记忆已经模糊。

再有可能就是举家外迁。清民时期,诸暨战事较多,社会动荡,住民迁徙外地定居的情况较多,而按旧时习惯,迁徙者往往心系故土,仍把原始居住地当作户籍地。郦林春先生在省民政部门的烈士英名录中,查到义乌有一个傅天华,认为是同一个人,但又与碑文记载大相径庭,或许傅天华就是在义乌(或其他地方)的诸暨人。

在长期的革命历程中,无数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树立了永远的精神丰碑,我们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也有责任探寻那些失落的红色印记。因此,希望能有知情者提供傅天华烈士的相关信息,以期还原历史真相。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