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芳华——阮家埠

文摘   2024-10-31 06:18   浙江  
昔日芳华——阮家埠
绍兴文旅发布 
在绍兴诸暨阮市,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昔日无比繁华,如今却稍显寞落,它像是即将消失的时空,它就是阮家埠的老街,耐人寻味……

据传,明末清初,此地有条通往临浦、杭州等地的河江,并设有船埠,当时,该村有一进士姓阮,故取名阮家埠。后店铺不断增加,形成一个集市。解放后,改名为阮市,镇名亦由此而来。

昔日的老街集市小称繁荣:中药店有5家:天寿堂、养元堂、诚心堂、益寿堂和义和堂;修造农用家具的铁匠店与制钉店数家;百年老酱园一座——振丰泰酱园;绸缎棉布莊一处(乾泰昌),以及零星布摊、布店若干;南北干货、闽广园米厂一并齐全,制衣制帽,甚至做鞋织袜,粮店茶行,十锦糕点果蔬水产,小吃饮食应有尽有。
二天一小集,十天半月一大集,逢节逢年日日开市,一番繁华热闹景象。此外,阮家埠头有潘家道地的菜市场,外有毛竹行、米行、点心店,蚕丝店,各种各样的小摊经营,热闹非凡。

如今的老街显然老了,空旷的街面上一眼望不到多少人,街上的店铺早已不再开张,两边斑驳宽大紧闭的店铺门仿佛像一张久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而那俯偎在门口早已弃之不用的独轮车身,则就像是那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整条老街还有几百米长。

街边大多为那种两层木结构下店上居楼上带大眺窗的老房子。

老街中即有支撑不住废坍了倒在地上的残垣店家。

也有不甘寂寞穿插新建着披着马赛克的楼房,那唐突的高大模样倒让我觉得不如瘫坐在地上来得自然。老街的街面已经浇成了水泥地面。

想那曾经留有车辙印的青石板及青石板下的土地,一定为承受着那水泥劈头盖脸覆罩而吮吸不着新鲜雨点而胸闷。

阮家埠大桥头上的“金家台门”,那才是老街的开端,据称排为阮家埠老街第一台门的”金家台门“自然要建在桥头处才显气势,台门建造的年代时代已经有些遥远,门台上的”诗礼传家“四字显出当年主人的期望。金家台门以耕读经商为业,曾经的“大兴行”商楼名闻诸北,商贾盈巷,日进斗金,掂钱手软,好不繁荣。

出台门就能隔溪望到桥那端的阮市大会场,那颗闪闪的红星仿佛在向路过的人们诉说着往日戏台上的情怀,大会场是阮市人举办集会、表演节目、开大会的地方,也见证着阮市的发展。

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地遗址“接婴堂”
门台为四个外八字形门台柱构成,柱身上有几道角圈纹直达圆柱顶,原拱形门的痕迹可见,明显的西洋风格。堂内现有人家居住,穿过街面房里面为一小院子,正对面一间房子进门上还留有拱门的旧痕,二楼阳台一排木罗马柱让人觉得风格独特,两个悬挂着的灯笼倒是为这个寂静的小院增添了几许吉庆气色。如今两边已经是新建房子,自然没了原来的面目,但是历史的气息依然在老街。

如今的老街上,街边懒懒趴着晒太阳的家狗,搁种在破旧柱础上脸盆里吐绿的蒜苗,老宅院落里的大缸,住在这里的人晒着衣被,以及临街楼柱下久历风雨发出惨白光芒的木垂花,还有那推放在门口捆绑整齐的旧木板柴料,中间放插着几块似描着墨彩花鸟的床板……

每每有人来到这老街,大妈总是饶有兴致的帮大家指点,讲述这老街的故事。

本文由绍兴旅委整理编辑
素材来源:美旅诸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