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暨阳王氏锁金片,“档头”意即台阶 /踏步,例,问那边有几个档头?答廿十四个档头(即二十四个台阶/踏步)。落笔前,我咨询过几位同乡/同学(非本村)对“档头”的认知,虽有不同表述,但大致相同。
店口所在辖区,位于会稽山南部的延伸余脉,虽是乡镇,但区域内山脉湖泊湿地河流平原等各类地形齐全,曾经的相对闭塞,造成了相邻的2个自然村口语发音大相径庭,乃至一张口就很容易分辩出你是哪哪人士。
比如“碗”“盘”的发音,记得念村小那时,经常有调皮捣蛋者翘着大舌头的当着着琴坞(自然村同属店口上畈村)同学的面,抑扬顿挫的念“完”“旁”(音),还念念有词“酱油拌拌(拌张大嘴念),纸油(猪油)肮肮(安安,放的意思),七(吃)得棚棚芒(很满的意思)个三陀枉(大碗的意思)帮(半)。”
一笑而过,这个就不一一展开了。
但对档头这个词,店口湄池片区近平原,山少地广,答者只知台阶/踏步,对档头不知云云,而大小山坞山区片的同学也有档头的说法,并进一步引出了梯子的“档头”称谓。从量词方面看,踏步/台阶为级,而楼梯/梯子称档,多为奇数,如放屋里的十五档梯,上房理瓦片的廿五档梯;还有屋内的楼梯必须按起步金木水火土排凶吉档位的忌讳等等。对山有接触认知者,陡峭处的台阶称呼为“档”,想必是形容此处峻逼,像梯子那样直上直下,称之某“档”。
这样一来,五十二级台阶,本村俚语发音为五十二档头,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阿飘呢?
从土里土气的“ 挡头”,聊到了最新网络热词“阿飘”。
阿飘,顾名思义,阿即大众百搭词虚实即可,飘为动词,两者合在一起则为名词,特定称谓的名字。
阿字本义是正直/光明磊落之意,用在名字中含有刚正不阿,坚强不屈,大义凛然之风,对标亲人则含亲切,温和,甚至尊重敬畏的寓意。如阿姐阿哥阿妹阿姨阿公阿舅阿爸等等。
飘,这里的飘指的是那没有脚,也没有影,喜穿白衣,常在月黑风高夜,在地面上无声无息轻盈的像云朵飘阿飘的那位。
最近被网民“敬称”为“阿飘”的并走红的缘由,这个咱就不一一累述了,相信走进科学怎么也得拍上个上下二集了。
为配合本文主题,咱就大致理一下。
上个月底,央妈公布,据中国科学院消息,位于地下700米的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的中心探测器内部,世界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球已经全部建成,准备捕捉这幽灵粒子。
消息公布后,被网友戏称,“鬼终于有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了---中微子。据说已在那里发现并捕捉到了中微子,翻译过来就是去地府抓了个鬼。”
我国民间有个说法,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为微,微死无形。中微子(幽灵粒子),光速,形态不定,可穿越一切物体。。这不是“阿飘”那谁是阿飘。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吗?
(以上关于阿飘的信息改编自央视科教,亲们可自行搜索)
自此,言归正传。
五十二档头位于锁金王家村后山背面,朝东,面朝绍兴的大坞大庙前村,离村约三里地。
这里的山并不高,也就一二百米海拨,地势平缓,延绵不绝,少有绝壁,满山松竹。
沿村东山路进发,登顶后,突现硕大平台,路一下平坦了,双脚便可改爬为走。只见右侧是高约2米左右的笔直砾土坡,路像是硬生生的从地面劈出来的沟状,左侧有一个黑黝黝的废弃的石灰石石塘,曾畚斗状。高高山崖崩塌,崖上疯长树木茅草,崖下怪石嶙峋,层层磊叠,终日不见阳光,一条蜿蜒的叉路,在两尊门神状的路石处拐个弯直通里面,一阵阵阴森森的冷气从那口子里扑面而来。。
每走到这里,独行胆怯的人就会打起精神,目不斜视的快步向前,直到胆颤心惊数百余米后,便到了山顶的东边沿,近绍兴大坞这面,一个近乎60度的坡就在眼前,砌有五十二级石台阶,也不知何时所建,却又破败不堪,供村民通行。
只是台阶并没那砌在脊隆面,而是凹进地面,从上向下看,台阶两边坡上长满了各种灌木与大叶斑茅,挣扎着向中间生长,争夺路权,以至台阶半掩。
这就是村民口中,那个经常有飘啊飘的阿飘出没的,叫做五十二档头的地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这里是村民前往绍兴境内的,最快捷方便的交通步行道。村民去绍兴市区办事,去浬渚埠头赶集,以及走亲访友都是从这五十二档头下去,穿过山脚下的大坞村,到村口大庙前乘公交班车。如果从店口镇上走,则需花费数倍时间与金钱,南辕北撤的兜兜转转去后旺桥绕个大大大的圈。
听说阿飘的首次现身,是在那个特殊年代。
那时候,村民劳作之后余闲的娱乐活动极度匮乏,每个月难得一次的露天电影,便成了村民趋之若鹜的狂欢,特别是荷尔蒙外溢的年轻男女,三里五村的哪村有个影讯,早就早早传开,呼朋唤友,争先恐后。
但这也仅限于本乡本土,鲜有翻山越岭爬五十二档头跨县去绍兴大坞的,但偶尔也有没杀念头又精力过剩的。
那天,有好事者从大坞传来消息,浬渚铁矿放映队来大坞送映最新影片,加映又如何如何精彩,云云。。
于是,晚饭后,有那么三五个人便组了队,结伴去大坞晒谷场观影。
这个过程就不叙述了。
约摸十点后,电影散场。 喧嚣声中意犹未尽,在数十条手电筒光划破天际的照射下,纷纷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一路人声鼎沸,有义愤填膺的,有喟然长叹的,也有静默无声倾听的。。人群逐级分流,直到村外岔路口,那本村的三五村民等待着招呼着一起返村。
深秋,夜色如盖,天空金钩眉月,寂莫无边,夜空像撒芝麻似的撒了一天空的星星点点。
静谧的夜色中,山的轮廓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覆盖在大地上,仿佛一个黑漆灰白的梦境,那阴森森的压抑气息,直透人心,让人不寒而栗。
很快的,众人便来到了五十二档头,带头的习惯性的停住了脚,准备聚聚拢,稍息片刻,以便一鼓作气爬上去。
最前面的那位,便摸了一支烟散给身旁的人,刚叨嘴上,划亮火柴,准备点上。
“呀~~ ”
漆黑的档头上方一声凄凉的长鸣声传来,无助而幽长。这冷不丁的声音,那位拿火柴的手不由自主的颤抖了下,眼便向上瞥,只见“嗖”的一道白影飘过。。顿时,俩人背脊发凉,心脏都没来不及抽搐,一股寒意早已从脚底升起,呆若木鸡。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沙拉拉”一捧细砾沙从天而降,洒落在叶子上“嗦嗦”响。。。
没人告诉我,那晚那些人最后是怎么回家的。
但是从此以后,五十二档头的“摘沙句”(俚语摘同抛/句同鬼),已家喻户晓,联想顶上那有故事的形同聚阴地的石塘,胆小之人晚上已是禁地。
几年后,店弦线钱茅线贯通,乡人去绍兴方向算是有了曲线救国的捷途,但还是绕圈,只是圈小了点而已。
此时,五十二档头已失去那曾经的功能。
如今,大店口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在本村,穿村而过的柯诸高速通车在即。通往镇上的道路也几经改善,现已是多车道干道。早在建设中的兰店公路(兰亭~店口),必经的五十二档头下的那座山,2个隧道早已贯通,数百米外的那头就是绍兴大坞了,可惜烂尾多年,庆幸的是,前几天回村,已复工,有望明年通车。
自此天堑变通途。
年难留,时易损。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人终究已是回不去了,空留一声叹息。
如今的五十二档头,早已废弃归野,淡出尘世。
只是我的故事尚未结束,那“阿飘”立威的N年后,有个叫“源”的村民,酒后吐真言,那年的“阿飘”,全拜他和同伴所为。那天,尚年少的他俩,调皮捣蛋,也是观影一员,只是那晚放的戏曲电影在他们看来索然无味,便早早离场,而后坐在五十二档头上方,突发奇想,惊鸟/白衣拉扯/抛沙。。于是来了一系列骚操作。后来又怕大人责骂,就三缄其口至今。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唐·刘禹锡
权作结尾。
2024.11.18笔
心如锅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