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

文摘   2024-09-30 06:18   浙江  
凉亭

店口镇退休教师黄国飞,李佳法

20249

凉亭也叫路亭或路廊。是旧时行人休息的地方遮风挡雨,避暑纳凉,又是乞丐夜宿的好处去,始于周朝。

凉亭一般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庄的田间地头,穿畈过岭的山涧溪口,人来人往必经之地的路旁或路心,少量建筑在村口或村尾。凉亭的建筑一般比较简陋,以平房为主,多则三五间,少则一二间。青砖瓦房,马头型建筑,四檐翘角。亭内壁画温馨,妙句连连,给行人留下瞬间的温暖。偶尔也有六角,八角亭子,红柱黄瓦,飞檐翘角,精雕细琢,美不胜收。

建在路边的凉亭往往依路而筑,有门有窗,四周设长石板依墙而靠;建在中央的凉亭,道路穿堂而过,两边靠墙筑长石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各村各庄离村一段距离的路上都建有凉亭。如潘家坞村口,老枫湄线103省道西首乌程村口长心亭,甘岭村下洞桥旁,檀溪村老新屋自然村口,老枫湄线103省道后旺桥头公路旁的斗诗亭”“斗私亭,宜仁村大力的新凉亭大溪亭,马湖关口山阴亭”……

凉亭,在古人眼里是修桥补路做好事,行善积德泽子孙的行善之举。因为当时交通闭塞,路况较差,多为泥泞小路,坑坑洼洼,行人小道纵横遍布。村前屋后,山涧斜坡用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密密麻麻镶嵌便行人通行,俗称弹子路。交通工具十分单一,手推独轮车和双轮车,当时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人们探亲访友,出门办事必须靠双脚步行,一天几十里的远行是家常便饭,艰辛和劳累可想而知。若半路上突遇刮风下雨没带雨具,或者高温天气,闷热难受,气喘吁吁,离目的地又有一段距离,人们便找到附近凉亭,遮风挡雨,歇脚纳凉,观赏四周风景,消除路途劳累和下雨时的窘迫。

像甘岭村下洞桥旁边的凉亭,一墙面靠四间土廟,东西两面穿堂而过,马字型建筑,飞檐翘角,依路而立,精雕细刻。亭内免费提供茶水和草鞋。村成立委员会,还专门安排一人值班搞卫生,服务村民和行人。行人路过此亭,入亭小憩片刻,喝点茶水,换上草鞋感觉温馨无比。可见古人的情怀,行善积德之心无比崇高。

再像宜仁村外西边枫湄线上也有凉亭,原视北公社群众去枫桥大路必经此亭。一九五八年视北共产主义公社靠凉亭边造了一个草厂,厂内作为田间地头办公场所,属水稻亩产千斤试验方,原北大校长马寅初来基层考察调研,曾到此亭参观

老枫湄线103省道后旺桥头西首100米的凉亭,始建于元未明初取名为斗诗亭。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几度坍塌,只剩亭基痕迹。直到1963年陈秋生任视北公社党委书记,为了方便红旗西山两大队社员在后旺畈参加劳动时遮风挡雨,中午歇脚就餐,向东移100米紧靠103省道枫湄线重建此亭,取名斗私亭。从我懂事后所见到的是重新修建而成的新凉亭斗私亭,离老凉亭百米之遥。相传,斗诗亭过往行人经常在这里歇脚纳凉,斗智斗勇,斗诗斗才。

明末清初,一秀才落泊流浪做乞丐,歇脚在此。白天周边乞讨,晚上夜宿此亭。有一天,几个挑脚过路贩石灰商人,突遇下雨天,随即在亭中歇脚。看到亭内胡子拉碴,头发蓬松且打满死结,还衣衫褴褛的年轻人睡在地上卷缩在破被窝中。随接一声吆喝:“年纪轻轻做英雄,赖在亭中过光阴。手脚双健金锈生,实属在世懒汉人。”(“英雄”一词选自民间故事中的一首小诗:今日先生喜相逢,年要做牛池弓。生下儿子称英雄,一年四季满堂红。英雄就是乞丐的别名。诗意我们在文后作解释,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可以揣摩)。秀才听到一席话,忽地坐起身随口应允:“吾虽落泊在亭中,受人叽笑在眼中。倘若黄鱼翻白鲞,乌嘴吐语犯自身。”挑脚人本想取乐讽刺于他,结果反被秀才倒辱。几经斗嘴后才了解乞丐是落泊秀才暂被锋芒而流落街头,让几位挑脚人感到羞愧难当。几百年来,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当时以生产队组织为核算单位的那个时代,凉亭成为生产队社员中午歇脚就餐的好处所。我们生产队总共一百三十多亩水田,其中三十多亩在后旺畈。双抢季节,为了尽早完成抢收抢中任务。大人们天蒙蒙亮就起床,推着独轮车深一脚浅一脚,摸黑来到离家5华里左右的后旺畈收割谷子。家中有几个女劳力的只留一人在附近田间地头劳动,其余的都应去后旺畈参加抢收抢种劳动。因为每家留一女劳力,为的是中午时分给后旺畈参加劳动的男女劳力烧中饭,解决他们中午大热天回家吃饭的劳顿之苦。这样的安排,既节约时间,又避免体力消耗,集中精力,尽早完成双抢任务。并且,每天安排三个妇女劳力集中在生产队仓房用箩筐满挨家挨户的饭菜,乘着烈日,汗流浃背送到后旺畈凉亭里供大人们用餐。盛饭用具五花八门,各有特色。有的是蒲草饭包,有的是竹饭篮,有的是小木桶,有的是搪瓷12寸大茶杯……有些家庭用大毛竹做的竹桶灌上茶水一同挑到后旺畈斗私亭让家人享用。有时送饭妇女心急火燎挑到后旺斗私亭时,只见凉亭中已有两个生产队的劳动力早在就餐了。无奈之举,只好选择挑到檀溪村仓房里或宜仁供销社里面就餐(这两处和我们生产队田畈也算近)。后为了方便群众,在凉亭周边搭起了几间草房,供抢收抢种的人们就餐,歇脚。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最喜欢大人们去后旺畈参加劳动。因为那个时代,人民生活比较贫穷,糠菜半年粮,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或半干半稀成为常态。我清清楚楚地刻印在脑子里的,就是当时送餐妇女把后旺畈父亲吃后的剩菜剩饭送回来的瞬间。因为妈妈为了爸爸双夏季节加强营养,多挣工分,每次送到后旺畈的午饭除青菜萝卜卤菜外还特意准备一份好菜:如两个水蒸蛋,白鲞上加个鸡蛋,油煎豆腐加点肉,清蒸油豆腐,打鸡蛋,两条小黄鱼,带鱼……总之,变着花样让爸爸增强食欲,强身健体,为的是双夏期间不生病多挣工分。当送饭妇女还没有踏进生产队仓房时,我们这些孩子早早地在那里等候。当送餐妇女一进门,还未安放就绪,我们争先恐后分头认领自家的用餐工具,迫不及待地查看剩菜剩饭。许多父母就餐时,刻意留一部分好菜返回家里让家人也尝一尝鲜。此时此刻,看着竹饭篮中的剩菜剩饭,即刻拿到家里,一扫而光。这情节,这心情,至今铭记于心,难以忘怀……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老枫湄线103省道后旺桥头的斗私亭至今尚在,但物是人非。被西山乡村企业的老板变更为厂房使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往日的羊肠小道已成为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村前屋后的鹅卵石弹子路也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村通公交,家家有轿车,户户有电瓶车,个个会驾车,往日靠脚长量土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凉亭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高楼林立,衣食无忧。轿车,彩电,冰箱,洗衣机家家拥有。电脑,手机伴随左右,爱不释手,幸福感满满……往日凄凉的情景荡然无存。千年凉亭遮风挡雨,歇脚纳凉,演变为农忙时百姓就餐小憩的场所,已成为过去。凉亭成了人们心目中被遗忘的角落。

笔者认为:凉亭虽消声灭迹,但在当时的作用功不可没。它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和力量。古人行善积德,乐善好施的博爱胸怀都体现在亭中,应永远被人们所铭记,传承……它消失在大众视野中是文物文化的断层和遗弃,也是岁月荡涤的无情。凉亭这一特殊的产物,其历史价值远远超过时代的局限,应受世人的珍惜,追忆和怀念……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