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明代奇才徐文丈轶事

文摘   2024-08-15 06:28   浙江  
民间故事‖明代奇才徐文丈轶事

李佳法编撰

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字文丈,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自称“南腔北调人”。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

徐渭的一生。满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是他的真实写照。他虽怀才不遇,但在民间流下了炙人口的千古奇闻。我的童年就是浸润在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中成长,现拾掇几则,供大家娱乐消遣。

徐文丈概述图

巧写对联

相传年过花甲的徐文丈,一天早早去赶集市,经过拐角处一家裁缝店,店主是一位老人,两鬓斑白,满脸胡须,布满皱纹,悠闲地坐在门口招揽生意。徐文丈路过,店主见他衣衫褴褛,十分寒,便搭腔问:先生,想做件新衣试试吗?徐文丈听到招呼回头望,便走进店和店主闲聊起来,当得知店家生意清淡无人问津时,徐文丈灵机一动说:“老哥,我给你写几副对联挂于门口,包你以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店家半信半疑,心想这年头生意不景气,或许通过这样的方法招财引资也有可能。于是,回房拿来笔墨纸砚,随徐文丈画符。徐文丈不加思索,提笔写了“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两句,随后又写了“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物进门”两句。笔后,让店主贴于自家门。店主看到这几句话连连摆手说:“先生,就凭你这几句话,就能日进斗金,我可不信”并执意不张贴。徐文丈只好亲自张贴于店家门口,还向店家讲清了含意,店家听后满心欢喜。

不其然,第二天早上,许多市民看到店家门上贴了这两副怪异的对联,纷纷驻足观看,有的进门打听缘由,当得知对联徐文所赐都要求裁缝师傅做一套衣服以表留念。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久而久之,门庭若市,生意火爆店家赚得盆满钵满

后店家特制一套衣服送于徐文作罢。

(读者阅后,谁能理解句中含义)

祝寿词

相传徐文丈仕途不如意,心情闷,流在外。有一天,途中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人声鼎沸,张灯结彩,正在为八十婆婆办寿宴。徐文丈看到景况,进门而入闲坐在人群中间,聆听人群中的闲言碎语。不知不觉寿宴时间到了,堂前最上桌几位老人互相谦让,肯坐最推让之际,徐文深浅就坐了上去。因为古时祝寿须写寿联,往往邀请德高望重的先生给寿敬联,此人就坐上位。此时此刻,几位老人面面相觑,又不敢直问,所请先生看到情况也不作解释,随后,大家各自就座,静等开席。

过了一会儿,美酒佳肴纷纷而来,宾客尽情品尝,嘴里不停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子孙满堂,洪福齐天”等吉语相颂,热闹气氛非同一般。席毕,按习俗到了给寿写寿联的环节。所请先生因不能就坐最上位,妒嫉在心,直接指点徐文丈写祝寿联。徐文丈起初震惊,推三阻四后无奈。便让人敬上笔墨纸砚挥笔而书。“八十婆婆不是人,生来儿子都成贼”两句。众人看了个个义愤填膺,火冒三丈,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此景此情,徐文丈眼看场面失控,便摆手示意,我还没有作完,你们便起讧,太不懂礼节了,于是闹哄哄的场景一下子安静下来,静等徐文丈填联。徐文丈又写“九天仙女转凡人,偷吃蟠桃和金丹”。大家看了无不拍手叫绝!

各位看,看了寿联后,徐文丈说老人是怎样的人?

夜宿寡妇家

相传徐文丈赶考途中,长途跋涉,既饿又累。夜色苍茫,不远处村口有三间大草房,便上前张望。只见草房内一中年妇女,手抱婴儿就坐在桌旁。徐文丈轻敲几下门,见中年妇女起身开门,进门后说明来意,夜宿她家。妇女领其意委婉拒绝。说“鄙人寡妇一个,倘若你夜宿于家,传扬岀去,解释不清,让我以后怎做人……徐文丈听到此话苦苦哀求,说:“本人只求你家关牲口的草窝中安身即可。”寡妇听到此话,同情怜悯之心然而生,同意借宿。

因为徐文丈长途跋涉,饥肠辘辘便向寡妇借灶生烟煮点东西充饥。徐文丈问寡妇索要米,盐,油,子,盖,火钳,自己动手,草草吃过了事,到草窝睡觉,边上鸡窝内鸡鸭叽叽呷呷叫个不停 ,搞得他到半夜睡意全无,就想使坏,把鸡毛拔光,把一只鸭压死后,迷迷糊糊睡到天蒙蒙亮,起身不告而别。

第二天天刚亮,寡妇来到了草窝徐文丈吃早餐,看到了这一幕。到村口破口大骂:昨天傍晚有个衣衫褴褛,年过花甲的老头,岀于善心夜宿我家,他要仰就给他仰(民间指锅),要仆就给他仆(指锅盖),拔进拔岀(指火钳)就给他拔进拔岀,还把鸡(比)毛拔光,(鸭)压透不过气来。众人听到她的骂声,纷纷前来观看,以为寡妇被老人强暴。了解情况,大家都觉得你昨晚遇到徐文丈……

天外有天

话说徐文丈才华横溢,无敌天下。处处吃白食占小便宜,百姓口众说纷纭:徐文丈智商超群,怀才不遇;有的人认为,徐文丈聪明绝顶,但没有德性。

有一天,徐文丈骑马路过村口,来到田野上,只见一人背负青天,面朝水田,双手秧苗来回穿梭。便下马走到此人对面大声问候“种田郎啊种田郎,一天到晚能种几万几千株秧苗?”种田郎被这一突如其来的问答哑口无言,心里不是滋味。徐文丈看到此人的表情,洋洋自得起马而走。

傍晚,此人回到家中,把骑马人的问题告于妻子,妻子语重心长地和丈夫说:假如下一次再遇到这人,你就对他说:“骑马郎啊骑马郎,一天骑到夜有几万几千个马蹄窝?”过了几天,骑马又和种田郎相遇,种田郎上次被骑马郎耻辱,大声呵问,“骑马郎啊骑马郎,一天骑到晚有几万几千个马蹄窝?”徐文丈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拷问,不知所措,便赶紧问:是谁教你的?”种田郎脱口而出“我老婆我的”“你老婆在哪里?我上前去对”于是种田郎和骑马郎一前一后来到家门口。骑马郎一只脚在门槛里,一只脚在门槛外,对着烧火的妇女大声说:你看我走进还走出?”“你看我火钳拔进还拔岀?”两人无言以对,不分胜负。此时徐文丈嘴巴抽动,大声说:你看我嘴巴里的口水吐进还吐出?”那妇女起身走到粪桶边,拉下裤子说:“你看我拉尿还拉”看到了这一幕,徐文丈脸色大变,赶紧下跪讨饶,说:“你是我有生以来再难对付的人。从此我称您为,拜您为师,谨请处罚”。嘴里不停念叨“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据说,从此以后,徐文丈闭门不出,直至寿终正寝

“白”船

相传徐文丈明代奇才。才华横溢,怀才不遇,晚年凄惨难能,落魄无助,贫病交加,寿终正寝于家里。但他留下的故事千奇百怪,妙趣横生。老百姓互相传颂,颇有深意……

相传两村相隔一条河,没有桥梁可过,河上停放着一只渡船,没有摆渡人,过往河流只得靠自己牵绳摆渡。

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徐文丈想到对面村庄办点事。来到河边,只见河上没有桥梁,却在不远处停靠着一只小船。徐文丈踱步来到河边,下船摆渡。瞬间脑海中想起,可能稍等片刻定会有人一同前往,于是就坐在船上,等候旁人。过了一会儿,一位肩背铁耙的老农民也来到船上,他看到徐文丈闲坐在船上,心想,他岂不想乘白船吗?想到这里,老农民也不想摆渡,也静坐船中。又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位花和尚,他看到前两位都静坐在船上想乘白船,他也懒得摆渡。最后,来了一位手执花伞,肩背绣花袋,身穿裙子,缠裹小脚的中年女子。徐文丈眼看时间不早,大家都想乘白船。于是,他说:“大家来对课,看谁的课题好,就让他(她)指派谁摆渡。”大家一致同意,对课会战就这样开始了。徐文丈第一个对仗:“毛笔头尖尖,毛笔套盖盖,诗书五经人人爱,诗书五经无人爱,状元及第哪里来?”第二个轮到老农民:“铁耙齿尖尖,铁耙柄盖盖,种田割稻人人爱,种田割稻无人爱,你们几个白吃(几)白拉(查)哪里来。”第三个花和尚,眉头双紧,心想,这下可能要我摆渡了。于是灵机一动,说:“木鱼柄尖尖,木鱼盖盖盖,宗教信仰人人爱,宗教信仰无人爱,菩萨大人哪里来?”最后一个就是中年女子了,中年女子目光炯炯,胸有成竹,脱口而出:”小脚尖尖罗裙盖,细皮白肉人人爱,细发白肉无人爱,你们几个末代子孙哪里来?”听到了这几个人的对课,大家猜一下摆渡人应该是谁?结果呢?由中年女子指点摆渡人。她逐一分析,老农民常年累月,日晒雨淋,日岀而作,日落而息,含辛茹苦,应该乘白船。花和尚念经专一,精神高度集中,有时开光不分昼夜,他也辛苦。算来算去,还是侬徐文丈做摆渡人。因为你是白面书生,既不用晒太阳,又不用花力气,在室内无忧无虑看点书,又何妨?听了女子的分析。此时的徐文丈哑巴吃黄连,有口难开。于是撑起摇竿,把小船摆渡到对岸。一心想乘白船的徐文丈贪小失大,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最后自食其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时想占小便宜,结果弄巧成拙,反而吃大亏……关于徐文丈的民间故事流传顺广,以上几则是我在前辈们的耳濡目染中,凭借记忆编撰而得,错误和过失难免所在,谨请读者谅解。还有故事中的答案请有兴趣的看官答辩!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