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权‖追思少年读书时

文摘   2024-09-09 06:08   浙江  
追思少年读书时

陈伟权

店口一小百年华诞,我有幸先读一批校友回忆录,这使我对母校更加思念。母校弘扬耕读传家古风,对我们恩重如山。

店口陈姓居多。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与岳飞为友的始祖陈协,到店口定居,家学渊源,绵延耕读之风;到元代有陈志宁办店口义塾。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绍兴市教育志》会审,对此事印象尤深。教育人物传略中对于出生地好多介绍到县(市)为止,我在原始材料中得知陈志宁是店口人,提议人物介绍尽可能写到乡镇,得到主编章玉安的赞同。《绍兴市教育志.第十五卷·教育人物》有介绍陈志宁的内容。

店口一小在百年历程中,扬耕读之风,人才崛起,不仅使万千学子得到文化教育,重要的是涵养了刻苦耐劳的品格,孕育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打造了五金管业的"硅谷",支撑起当今新店口的发展。如今店口列为诸暨市第一强镇,是全国百强镇之一。

店口的地方名称具有市场特色。先人最早把“巅口”改为“店口”。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店口邮局的邮戳上印作“巅口”,店口古称巅口,因处于三面环山的山巅之口而得名从“店口”原名“巅口”说起。中间一马平川,有上下金湖纵横。我家就在群峰苍翠的山坞里,地处三县交界处,一条叫甘岭,过岭就是绍兴县,一条为巧溪岭,过岭就是萧山。岭麓枫树洞下,清泉甘洌,从前萧山人过岭来店口,在洞口歇脚饮水。店口人有大山般的脊梁,有平原似的胸怀,这种品格荟萃于母校店口一小。

1955年秋我进店口小学(一小),在进校门前,对我来说,学校充满着神秘感。校园外,两侧是长长的围墙,橘黄色的,显得庄严气派,可想象校园是何等风光!实地所见校园里有前后2个大操场,操场中间是两排标准教室。我从山中破庙旧庵里读完初小四年出来,感受更是非同一般。学校西侧为桥下山,有条名叫紫溪的清水间隔,不设围墙,清溪倒映山色,校园花木扶疏,在那美丽的环境里学习,时至今日,仍可追忆:校园翩翩花蝴蝶,嘉植露润月季花,心中长留冬青秀,故土百年发春华。

店口小学的设备条件,在当时方圆二三十里内是最好的。不仅校园美,而且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高,对学生更是非常关怀。就谈我们五丙班班主任朱幼良老师吧,开学后有一天中午,眼看人家吃饭了,我却拿着饭无从下口。那时我是个午膳生,从家里自带中饭,在校用膳,却忘了带筷子。正为难时,想到班上第一次集会时,朱老师讲过,碰上困难可去找他。于是,我壮着胆子去办公室找他,全校老师都在那里用膳。朱老师得知后随即陪我到厨房向厨工师傅打招呼,从筷筒里抽出一双筷子交到我手。此事至今我记忆犹新。

老师的关心鼓舞,使我认真学习。当时我能光着脚板上山采野杨梅,走四五公里不喊累,在全校600名同学中却是丑小鸭,并不起眼。老师对学生从授之以到教之以,促使我主动学习,期中考试后,我的成绩有了变化。从朱老师口中,我知道五年级3个班150多名同学中,我的成绩处于领先位置,一些不在五丙班任教的老师也开始注意我,向我打听学习方法。如五甲班的班主任明老师(校里多同姓老师,则以名字称呼),问我学习时怎么做笔记。新开设的地理课,大概同学们不适应,我考了86分是最高分了。从此我在同学中逐渐有了点知名度。

老师爱好书法,行书功底深厚。学校门口的校牌、同学的毕业证书和奖状,多出自他的手笔。朱老师语文课的作文命题,总是使我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一次的作文题目是拾稻穗。因为秋收时学校有号召,大家课外活动时都到宝福寺、上下金湖一带田畈里拾稻穗,学校里稻穗聚沙成塔后,敲锣打鼓送粮站,献国家。朱老师曾把我的作文《拾稻穗》作为范文,在班上向大家讲评过。有一天早自修,少先队大队长傅玲玲送《店口少年》到班上,她在六年级乙班,很活跃。大队长衣袖上挂着三条杠杠的标志,可谓全校同学中最大的干部。她送的这张油印少先队报也刊登了这篇《拾稻穗》,班干部把它贴在教室墙上。这是我写作的最早启蒙。

诸暨十中图书馆旧址

我六年级时的班主任是骆子俊老师。这位灰白头发的长者学问多,教我们语文、历史,常插入几个小故事,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至今记得他教我们一个生字,他以字谜讲解:听听像爹,看看像娘。又记得初夏一天,骆老师预先招呼,要我到诸暨县里开会,同学中还只有我一个人。这对一个13岁少年来说,是喜更是忧。我从未出过远门,到湄池姐姐家去看火车,也会在铁路边痴痴地看上半小时。到县城要乘火车,上车下车搞错了怎么办?忘了下火车,把我带到很远很远处怎么回得来!又问村干部,到县里开会要准备些什么,回答是要带被铺,吃饭也基本要自己解决。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事。我得知后,感到困难很多,开会的兴致早没了。后来骆老师知道我的心思,劝我不必担心,他跟我一起去开会,这可使我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骆老师和我走到湄池,上火车去县城开会。这是我第一次乘火车,讲实话,这远比我第一次乘飞机要惬意。飞机穿上云海后,行驶平稳,实在无所感觉。那乘坐的火车飞速行进,村庄、树木向后一排排退去,一切都在车厢内音乐的伴奏下变化着。火车很快过了直埠、白门两站,即到县城。感到还没坐够,就要下车了!出站后,人走在高高的石阶上,很气派,好像后来在南京中山陵下来后的感觉。开会几天内,伙食也是出奇好,仿佛在家里过年一样。

我和骆老师参加的会议叫诸暨县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大会。会议的内容是关于毛主席对高小毕业生务农材料的一份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那时,我一个山村孩子,对于上中学还是务农,并不觉得有多大差别,高小毕业也称得上知识青年了,何况老祖母总是说,书读到能记账就好了。看我堂哥陈娄20世纪40年代留学美国,最后人也没有回来。那次会后正值毕业迎考阶段。那时考上店口中学(当时称诸暨第十初中)不容易。学校招2个初中班112人,而店口小学毕业的就有100多人,招生范围大到整个诸暨北部,东到阮市下木桥,南到湄池长澜,可谓竞争激烈。

意想不到的是我得到免试保送上中学的待遇。这消息传扬开来,使我父母下决心让我把书读上去。因为别人考不上没办法,我可直接升学是难得的。同学们也十分羡慕。小学毕业的一寸照,黑乎乎的,不知重印了几次,凡是同学向我索照的,我都一概给予。当时,我免去了复习迎考,就轻松得多、主动得多,但我依然每天到校,和大家一起复习。有位同学,他家开染坊,我还抽课余时间到他家帮助他复习功课,尤其是作文,因为作文在考试中占比分较多。那年作文的题目为我最敬爱的人。这位同学以我为作文内容,后得知还有一些同学也以我为写作素材。那位同学考上中学,他们全家都非常高兴,后来我家和他家竟成了世交。

回忆母校读书生涯多么美好。寄语年轻的校友,要继承故乡耕读古风,弘扬母校传统,铭记校训”“,自强不息,日后为母校谱写更美的篇章。

(原载《摇篮情思》,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