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勇‖舌尖上的店口

文摘   2024-11-04 06:34   浙江  

舌尖上的店口

蒋金勇

2020-11-08

方言和美食,素来最能鲜明地表达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诸北小城店口,地处诸暨最北端,毗邻萧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身拥有的山水湖田系统,培育出颇具地域性的食材,也孕育出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说起店口的美食,总绕不开那股传统的绍兴风味。霉、腌、酱,是独具绍兴风味的三大类主打菜肴制作方式,也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保存食物之道。 
曾经繁华的店口老街

霉鲜菜品,常见的佐料是霉干菜,若能配上肉类食材加以糅合,烹制成如霉干菜蒸肉、干菜乌醴鱼等佳肴,必定会成为店口人餐桌上的抢手货。

腌酱美食,主要用到的腌制品调料分别是盐和酱,有些人家根据自身口味爱好,也用虾油露浸渍食物的。无论哪种方式,常见的食材一般逃不过鸡肉、鸭肉、猪肉等。

腊月未到,乡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杀鸡宰鹅,腌制晾晒,用行动宣告着年货季的到来。虽然比厨艺,谁家也未必服谁家,但乡邻之间互相分享的场景,却分外美丽。 
在店口人的年夜饭里,霉鲜腌酱类佳肴是不可或缺的。一家子人其乐融融地品尝分岁夜饭,唇齿间那熟悉的味道、耳畔身旁那熟悉的唠叨,都是岁月流转的惬意瞬间,是岁末丰收与情谊交互的家乡味。

由节令食俗衍生而来的美食,诠释了店口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个性。

清明馃、端午粽、南瓜糕、芝麻垒金团、月饼,这些江南地区常见的节令饮食,经过乡民在制作工艺上的精雕细琢和深度挖掘,不仅口感变得美味细腻,古典韵味亦十足。

 

在一些巧妇手中,传统的清明馃被制成饺子状、元宝状、荷包状等花样,每一种形状各有其吉祥的寓意和象征。所用的馅料也突破了传统的碎猪肉、雪菜、豆腐干、葱花混搭,出现以红豆沙、芝麻、鲜笋、榨菜等为馅料的新品种。

有意思的是,2017年的清明时节,清明馃与店口的文人雅士美丽邂逅了。店口书画界人士童小祥老师邀请了当地书画界好友,在自己家里制作清明馃。

在这些笔墨丹青们手中,青白两色清明馃的表面,被附上了用米粉制作、用颜料着色的各色图案,有花朵、熊猫、柳枝等。做好的清明馃搁置在竹篾提盒中,一股浓厚的艺术感油然而生,食物与艺术巧妙融合。

近年来,湄三村傅如委先生一家制作的清明馃口感绵软清香,一度在微信朋友圈热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店口牛皋村一位王姓民户,近年来倚托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坊间流传着的“南宋初,百姓以月饼赠岳家军”之典故,成功打响了“牛皋月饼”的品牌。

 
牛皋月饼口感酥松、品种丰富、价廉物美。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又可以感受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店口拥有大面积的湖畈区,为莲藕、菱角、鱼虾、螺蛳等各类水产食材的富足之地。此外,茂密的林间也埋藏着各季笋类,以及土鸡鸭、山羊等畜类。

这些地域性食材都可以成为美食的原料。正因此,“牛皋十八碗”就成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延续至今的宴席首选,出现在许多店口人生活的喜乐记忆里。

最早烹制“牛皋十八碗”的,是今年已75岁的牛皋村“老厨师”王来灿,他的拿手菜肴麻油鸭,一烧就是40多年,至今在菜场里仍拥趸者众,只要是店口人几乎都吃过。

 
王来灿的爷爷、父亲和儿子都从事厨艺活计,20岁时就开始跟着爷爷烧“牛皋十碗”。那年代物资欠丰,村里有红白宴事,能凑出十碗已算富足。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十碗”逐渐变成了“十二碗”、“十六碗”,甚至到后来的“十八碗”,菜肴品种也不再局限于三鲜、红烧肉、鱼等本地食材,还增加了各色海鲜。随着“碗头”的逐渐增多,王来灿也从一名厨师转变成“家宴包工”,足迹踏遍牛皋村周边的多个村落,走上了创富道路。

这里面的故事,就如这饱含浓浓乡韵的“牛皋十八碗”一般耐人寻味。

 
其实在店口,这样的“十碗”、“十八碗”并非罕事,何家山头村因毗邻白塔湖畔,农家乐聚集,以白塔湖河鲜为招牌的食宴如今十分盛行,何家山头村因此也成了店口人口中的“农家乐村”。

当然,店口街头巷尾以美食著称的酒店铺子也是较多的。除了王来灿的麻油鸭外,还有杨梅桥路边云桥饭店的板鸭,也是可以让远近食客慕名而来的一道菜。至于海亮商务酒店、洋白酒店、枫叶酒店等地,就更为当地人所熟知了,这些地方也常常是外乡人通过美食认识店口的起点。

近年来,一些售卖早餐的铺子也因食客的口碑而名声大噪,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店口街市上的殷氏包子、诸店线沥山湖段的蔡包子等。

 
美食店一旦集聚,便形成了美食街。除了众人多熟知的嘉凯城等商贸综合体外,如今湄池老汽车站岔路口一带,人流众多,餐饮店铺林立,也逐渐形成了烧烤一条街,有食客戏称之为“撸串街”。

比较有名的铺子如阿锋烧烤吧、千里羊烧烤等,一般在夜间营业,把此地俨然装扮成了一条夜市街,这体现了店口人和外来建设者在现代化大潮下的饮食文化变迁。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