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延安的优秀“工匠”金文钦

文摘   2024-12-05 06:06   浙江  
不能忘却的记忆——延安的优秀“工匠”金文钦

王致涌

按:该文浙江腾浩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店口王殿畈村)何腾先生提供,文中金文钦前辈系其舅公。据称,金文钦有两个妹妹嫁到山下湖广山村和店口王殿畈村,因此他解放前常在诸北一带来往,开展地下活动。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红军时期加人革命队伍,而且是延安时期屈指可数的优秀“工匠”,为中共印刷事业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共印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多种原因,绝大部分绍兴人不知道他的事迹。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他的史料,觉得有义务把他介绍给家乡人。

▲王钊照片,左上角为延安红军时期照片

金文钦, 后改名王钊。1910年出生在绍兴东湖塘下金村,少年丧父,因为家里穷,从小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很小就被送去跟舅舅学石匠,一位上海的亲戚见他学东西很有悟性,将他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手艺。金文钦对机械维修简直是个天才,虽然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有他的办法记数字记图标,学什么像什么,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又聪敏,再加上当时上海印刷业发展很快,他在印刷行当中由于技术精湛声名鹊起,并很快有了一定的资产。

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西,并做出以延安为中心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之后,党中央着手搞建设,推动农业、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印刷业作为当时宣传、教育的基本要素,与新闻出版业共同发展,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摇篮。

▲延安时期中央印刷厂旧照

当时为了加强宣传,急需印刷厂印刷书报,但延安只有刚刚缴获的石印设备,质量和数量都跟不上需求,党中央就想在上海找几个能工巧匠去帮助开办印刷厂。193612月初,地下党有印刷界革命先驱之称的祝志澄提出要金文钦去北方帮助修理大型机器。祝志澄知道金文钦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而且对他的人品技术秉性也很了解。金文钦对祝先生也有好感,对祝先生以前交办的事情再难他都办得很好。祝志澄把金文钦带到陕西,交给延安前来接站的同志又回到上海。金文钦自己也认为,他加人革命队伍有点偶然性。

▲中央印刷厂工作照

但金文钦的到来却给陕甘宁边区的印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飞跃。由于有了技术力量,1937年元月,延安开始筹建中央印刷厂,在廖承志同志领导下,金文钦任中央印刷厂机器设备车间主任,他很快修理好缴获的发电机,进行安装并成功的发了电,这也是延安第一次发电。延安条件当时特别艰苦。为留住这个特殊人才,毛泽东、周恩来和当时负责宣传出版工作的廖承志,以及前线回来的贺龙、肖克等同志都与他接触、谈话以提高他的革命觉悟,毛泽东同志还叫他亲戚跟金文钦学习修理印刷机。作为特殊的“引进人才”,在延安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金文钦的待遇也相当高:吃小灶、不出操,每月还有银元作为津贴。也因之在193710月党中央动员慰劳红军时,金文钦名列前茅,一下子募捐15大洋,远超厂长祝志澄(见延安《新中华报》19371024日)。

▲《新中华报》刊登捐款消息

为了留下他,组织上还给他介绍对象,与边区医院的高文英(后改名杨柏)在一间普通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为他们主婚的是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高文英13岁参加红军,三过草地,是万里长征上年纪最小的女战士之一。因为负伤抢救,她的身上还流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血(见《安徽日报》复印件)。

▲杨柏晚年采访

▲杨柏照片

当年,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的胜利捷报等喜讯主要就是通过报纸书刊,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大洋彼岸的。中央印刷厂不仅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和一些革命书籍及抗日传单等,还承印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解放周刊》、《中国工人》、《中国妇女》、《中国青年》等报刊杂志,以及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党中央的各种文献共计上百种,以及重要的公文布告等,在中央印刷厂完成印刷后,被发行到各根据地及全国各地。同时也印刷边区流通的纸币、米谷票、邮票等票证。

▲中央印刷厂成品

193812月,汪精卫公开投靠日寇,蒋介石也更积极地推行对内反共、对外谋求投降妥协路线。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进一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的组织和党领导下的军队也有了很大发展。同时,日寇一方面对敌后我军加紧进攻,一方面对国民党加强政治诱降活动。为了不断揭露敌人的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刘少奇同志亲自决定开办中原局印刷厂。少奇同志说:“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建立一个印刷厂等于建立一个兵工厂。要文武结合嘛!193912,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率中原局领导机关到达皖东定远县后,迅速筹备出版《抗敌报(江北版)》,为中原局机关报。由于受初期条件的限制,报纸创刊时为油印版。印刷厂马上开始筹建,齐光同志担任印刷厂的厂长,但没有人懂得纸型铸成铅板印刷技术,少奇同志知道这一困难后,就向中央印刷厂要了金文钦等技术骨干来帮助解决。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中原局印刷厂只存在了五个月,毁于当时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偷袭中,金文钦夫妇拿起枪与敌人进行了战斗,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印刷厂的同志被迫撤退,在沿途地下党的掩护下,经过十几天的昼伏夜行,通过重重封锁线,历经艰险,终于在1939年年底到达皖北涡阳县城北的新兴集新四军游击队队部。因为当时撤离时间紧急,印刷厂所有人员档案都落入敌人之手,上级要求印刷厂全体同志改名:金文钦改名为王钊,高文英改名杨柏(现四川通江县有杨柏广场就是以她命名的)。

19402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同年六月又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19413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第四纵队改编为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19418月,师长彭雪枫、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师参谋长张震和宣传部长陈其五等人召王钊商量,提出因形势发展很快,《拂晓报》油印数量已满足不了边区三百万军民的要求,要他任厂长负责筹建印刷厂,厂名为四师政治部印刷厂。随后,王钊和杨柏等随彭雪枫同志从涡阳的新兴集来到泗洪,创建四师政治部印刷厂(后改名拂晓报社印刷厂)。

《拂晓报》是抗战时期的彭雪枫亲自创办的报纸。19389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创刊的第二天就随新四军游击队(先后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新四军第四师)向敌后挺进。在抗日战争中,《拂晓报》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成为抗战期间在敌后根据地创办的众多党报中的杰出代表。《拂晓报》作为淮北军民的良师益友,“已经像一颗明星,高高地挂在天空,做了千百万群众的指路灯。”

▲彭雪峰牺牲后《拂晓报》悼念专版

王钊接到命令回到驻地后,立即带领全厂同志紧张工作,19422月开始排印文件和学习资料,3月排印了《论共产党员修养》、《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以及列宁的《哲学笔记》等书籍。另外,还印了《拂晓杂志》、《战土读本》等文件资料。到了10月开始排印《拂晓电讯》,并着手准备排印《拂晓报》。194351号那天,《拂晓报》第425期铅印出来了,《拂晓报》油印改为铅印出版,标志着拂晓报社印刷厂的建成。从此,《拂晓报》改为两日刊。另有《拂晓报部队版》改为三日刊,《拂晓杂志》、电讯、学习文件、宣传资料和部队教材等印刷任务也随之增加。《拂晓报》发行到延安、重庆、新县、西安、阜阳以及华北等地,得到全国报刊界知名人士的交口赞誉。《拂晓报》还远涉重洋,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南洋各国的大都市,并被视为珍品收藏。后增出部队版、路西版与《拂晓丛刊》。该报存在时间长,坚持8年,共出版1159期,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军民对日斗争事迹、指导部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曾受到新四军政治部多次表扬。

▲抗战宣传文件

彭雪枫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儒将,他手下有“三宝”——《拂晓报》、骑兵团和文工团。他深知印刷厂的重要,而且与王钊十分投机,对王钊精湛的技术、朴实的作风很欣赏,经常找他喝酒聊天,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而王钊发扬绍兴农民勤劳的本色,带领工人在厂周边开荒种菜,养猪畜禽,成为总部生活条件最好的机关,得到师首长的多次表扬。一直到1946年底战略转移从洪泽湖撤出,近六年的时间,王钊和杨柏都战斗生活在这里。

▲左二为王钊,时任新四军《拂晓报》印刷厂厂长

194611月,国民党加强了对游击区的围剿,组织上考虑王钊、杨柏又有小孩拖累,已经不适应险恶的战争环境。要他们转入上海搞地下工作。上海离洪泽湖近,加上王钊毕竟在上海呆过许多年,比较熟悉。来上海后,他们迅速与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开始从事地下工作,期间也多次到绍兴开展工作。由于斗争的残酷,后来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1948年,当王钊夫妇打听到部队的消息后,将小孩寄放在家乡绍兴后,历经艰险到淮北找到部队,返回革命队伍。

1949年,王钊夫妇随军解放安徽后,留在安徽工作,王钊在《安徽日报》任行政科长,后任新华印刷厂任厂长;杨柏去了合肥党校。1950年,王钊带着工作队去往当时的湖东县(现枞阳县)抗洪救灾,他很喜欢这里的环境,感觉与家乡绍兴很像,就提出留下工作,并动员杨柏也过来工作。

▲王钊五十年代建造的枞阳大闸,至今还在使用

但总体上,王钊在枞阳的生活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先后担任县供销社经理、县人民银行行长,采购局局长等职。而枞阳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企业开创都有着他的功劳:如第一家运输公司、县电厂、县米厂……他六十多年前为抗洪排涝建造的枞阳大闸,至今还在使用。就是文革期间靠边站,他还动脑筋,为减轻搬运工人的劳动强度发明了过坝车等等。由于地下工作与一度失去联系经历,他们也在以后运动中受到过一些不公正的对待。虽然王钊与张震、张爱萍、黄克诚、肖望东、陈其五等同志都很熟悉,他有的部下还是正部级,但王钊安之若素,从不去找他们。家人有时说起这些事,他很生气地对他们说:“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我现在已经相当满意了”。由于王钊基本上不讲自己的过去,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直到他19885月逝世,张爱萍送来花圈,县里大吃一惊,随即为他办了一个枞阳县最隆重的追悼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隆重庆祝的同时,我们更加怀念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卓绝贡献的先辈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谨以此文纪念金文钦(王钊)同志!

作者简介

王致湧,1950年出生,籍贯杭州,主任编辑。1966年绍兴二中(稽中)初中毕业,十年工人,1978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至稽山中学教语文,曾任绍兴市稽山中学教导处副主任、政教处主任。后调绍兴地方志办公室任主任,1995年进绍兴电视台,任社教部副主任,广电总台研究室主任编辑。中国陆游研究会理事,绍兴陆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绍兴鲁迅研究会会员。撰写出版书籍多部;撰写发表论文多篇;并有散文、报告文学多篇。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