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诸暨谱牒文化2024年第2期)
我的小姑姑宣平,我爸妈叫她阿平,比我大6岁。从我记事时起,她就是我们家中当然的一员——爸爸妈妈、小姑姑及我和弟弟金矛,还有一位虽然没有生活在一起但始终关注、始终疼爱我们的小姑婆金铃。
靓丽小姑姑
记得小姑姑有一张一二岁时的照片,圆圆的大眼睛,自然卷曲的黑发,特别是那双美腿特别让我羡慕,小腿肥肥胖胖一轱辘一轱辘的肉肉,犹如刚做好的洋火腿肠——一节一节的,可惜这张照片她没有给我。给我的是同日穿童装的照片——那是她跟做地下工作的父母在香港参加健康儿童比赛时,获得第一名时的靓照。
1934年,宣平在香港被评为健康儿童第一名
小姑姑第二个亮点:她在妈妈肚子里就坐过国民党监狱。那是1933年,我的小姑丈宣侠父,受党派遣第二次与冯玉祥合作,联络方振武、吉鸿昌、孙传芳等国民党抗日力量,建立了察绥抗日同盟军。宣侠父能文能武,除了担任同盟军中共前线委员会委员之外,还兼任吉鸿昌的第2军政治部主任兼主力先锋第5师师长。他身先士卒,率领将士冲锋陷阵,一举攻下日寇占领的多伦城,旗开得胜,多伦光复,威震华北乃至全国!我的小姑婆在我四叔金树望的陪同下,从浙江诸暨老家北上,准备到张家口去找宣侠父参加抗日同盟军。途经北平,身怀六甲的小姑婆被国民党宪兵3团蒋孝先逮捕,关入西单槐里胡同的宪兵3团监狱,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我的小姑姑阿平。后来,蒋介石和汪精卫下最后通牒,致使冯玉祥通电下野。由于同盟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导致抗日同盟军失败。宣侠父率部队攻打昌平、顺义时,在小汤山一带被国民党十几万军队包围夹击,寡不敌众,兵败南口。宣侠父召开共产党员会议,布置斗争转入地下。他辗转到天津与吉鸿昌筹划重振旗鼓继续抗日,还与南汉宸介绍吉鸿昌入了党。这段时间内,经朋友帮助,上下打点活动,即将临产的小姑婆保外就医,生下一个健康宝宝,取名平平。一是因为她出生于北平;二是因为她出生时适逢宣侠父在战乱中九死一生,转危为安,与她们母子平安会合。所以,宣父给女儿起名“平平”——纪念大难不死,平安团圆。
在延安,小姑姑还有一件值得自豪的经历——11岁的“抗小”学生宣平平,曾经应邀“列席”中共七大。她闪亮登上杨家岭中共中央大礼堂的讲台,代表烈士子弟向大会致词,对七大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小姑姑有一帮烈士子女同学,她经常给我讲起烈士项英的儿子项阿毛如何如何可怜,烈士张永清之子张燕林如何如何可怜,监狱之花黄曼曼……悲悯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从小就对革命先烈十分崇敬,对烈士子弟充满同情与友善。
女导弹设计师--说不尽的精彩
小姑姑一生的精彩,主要表现在她的学业和导弹研制事业上。她从事的是保密工作,我只知道她的工作尖端、崇高、神秘,她是党和祖国最信任、最可靠的人。她的追求是研制导弹。另外,她高端做事,低调做人,淡泊名利,见荣誉就让。我退休后本想好好给她写篇文章,写出她在神圣事业中与她的团队合作中人生的精彩——尽尝酸甜苦辣,却不断进取的性格,豁达、乐观、仗义、包容的鲜活个性,开掘其美与善的心灵……,但很遗憾,未能如愿。小姑姑断然拒绝了我,不仅是我,就是任何媒体想采访她,也屡遭婉拒。她淡泊名利,只是一方面;她,也有我们这一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的傲慢心理。于是,我只能从与她平时接触中知道的点滴来回忆、推断与想象了。
1937年,宣侠父、金铃夫妇携女儿宣平平与儿子宣安安在上海
小姑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的是飞机总体设计。她在导师沃依特指导下,设计了一架歼击机,通过答辩时,专家们一致评价:“你准备得非常充分!”她的毕业设计得了5分,也就是“优秀”。她还参加了飞行试验研究院院长主持的一个课题,出色完成了承担的任务。留苏经历让她受俄罗斯文化哺育和熏陶,内心里种下了深深的俄罗斯情结,谈起俄罗斯就滔滔不绝、念念不忘、一往情深。她,因留学俄罗斯而自豪;俄罗斯也因她这位女导弹设计师而骄傲,授予她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
小姑姑毕业回国后,被分到西安从事飞机设计工作,专业很对口。后来陈赓大将——作为国防工业的领导人之一,面对国家的重点任务研制导弹,正在四处网罗人才,他怎么能放过小姑姑?就把她调到新建的航天部五院工作。陈赓和宣侠父是黄埔一期同学,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不同战线上的战友。宣侠父牺牲后,陈十分痛惜,因此对小姑姑很关心,他希望宣平在航天部这个大舞台上更好地展示才华,大显身手。
小姑姑从小就是一个求知若渴,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人。她的童年在战争和动荡的年月中度过,小学没有毕业就跟着小姑婆跋涉几千里,穿越封锁线到东北去。初中也是因为工作需要,断断续续,直到北平解放,她就急不可耐地离开小姑婆从东北跑来,找到我爸爸,成天催着给她找老师补习功课。
她对知识的贪婪渴求是一贯的,学习永远拔尖也是一贯的。1960年她到五院报到后,分配在冲压发动机研究室当技术员,有幸参加了地空导弹“红旗1号”超音速冲压发动机的设计,选择运用了在苏联学习时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学得的知识成果。1960年代,“红旗1号”就是可与美国“波马克”“黄铜骑士”相媲美的先进导弹,遗憾的是我国经济遇到了困难,“红旗1号”停止了研究。
1961年,小姑姑担任空气动力所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室飞行力学组副组长。为了完成梁守槃副院长下达的“导弹动力装置最佳选择”课题,需要把工科自动化知识与理科飞行力学知识结合运用,她深感工科出身的自己,理论功底欠缺,虽精通俄语,却查不了大量的英语资料——力不从心,便努力拓展知识空间,恶补了英语、数学和查普曼的《空气动力学》。经过钻研,她的课题组出色地完成了课题,荣立二等功。理论知识的拓展也使她成为导弹设计师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她刻苦钻研的精神、扎实的学术根基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被航空航天技术专家梁守槃这位伯乐相中。1965年,小姑姑升任空气动力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不久,就被调到总体设计部担任总体室副主任,终于如愿以偿,开始实现导弹设计师的梦想。
在这个岗位上,梁副院长亲自给她布置了一项设计任务——为冲压发动机设计一个代号为SF-1的试飞器。就在她领导着30多人的设计团队,经过方案论证、提出指标和要求、完成强度计算、弹道计算、气动计算飞行器模型的风动计算,在1966年选择了到上海进入生产试制阶段的节骨眼上,也正逢小姑姑年富力强,奋马扬刚腾飞时。谁料想,一股妖风从天降,“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无情地击打摧残着她的凌云壮志。从此一心以科学报国的小姑姑,跟她的伯乐们一起开始了不断被怀疑、审查、批斗、下放的漫漫岁月。
宣侠父与宣平
然而,小姑姑的心并没有冷却,但却也只能无奈地等待着、期盼着。“长风挂帆会有时,我辈岂是蓬蒿人?”终于,时来运转,1971年8月小姑姑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她又一次迎来了自己的人生机遇,重新开始挑大梁——继续担任三院总体部总体室副主任,担当起“海鹰2号”导弹总体设计定型的重任,领导该项硬任务的后半段收尾工作。原来设计的海鹰导弹是雷达弹头,曾在崇武以东海战中击沉敌舰,实战效果很好,后来为了适应现代战争对抗电子干扰的需要,这种导弹的弹头要改进为红外弹头,要将“红外末制导弹头”安装在“海鹰2号”上。小姑姑负进“海鹰2号”改进型的总体技术,还要负责“海2号”武器系统(弹上系统和地面系统)的设计定型制造。
然而极左思潮妖风肆虐,当一线工作最起劲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批唯生产力论”。如一桶冰水泼来,工人们垂头丧气,院里不少女同志也没有精神干活了。小姑姑和她的同事们冲破阻力,自觉加班加点,承担起全院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她骑着自行车到工厂去,请求工厂协助工作,工厂的人不相信,居然还有这些“疯子”在加班干活、竟敢坚持“唯生产力论”?当小姑姑他们在紧锣密鼓的完成“海鹰2号”的总装和出厂测试时,“白卷英雄”的宣传铺天盖地而来,小姑姑咬紧牙,狠狠地说:“国家归根结底是人民的!”为国家、为人民,干!
要想把梦想变成现实,最需要的是实干精神。不要以为设计师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翻翻资料、拉拉计算尺、敲敲计算机、画画纸,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灵巧的双手,不仅仅是一双手,而是各方协作者的手,科学家、技术员、工人、战士们的手。要在实验室里一次次试验,要做独立的子课试验,要与协作单位进行一次次联合试验,再到海军基地进行导弹武器系统耐高温、耐高湿的环境试验。只有通过每一项试验,才能证明设计方案的正确,才能发现某些环节上的错误或失误,然后加以改进,还步达到完善。当然,设计是第一位的,是试验的基础和前提、符合科学规律的设计,能够有更高的成功率,能够减少试验次数,节约经费和时间、尽早投入生产。“海鹰2号”正是因为有小姑姑和她的团队的科学设计,能够一关又一关顺利通过一系列试验环节,小姑姑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冲破无政府主义的涣散困境,协调半官方、半民间的关系,到1976年,进行了第一次持续50多天的试验,结果是3发弹2发命中。达到预期目标。回京后,三院为他们召开了表彰会,大家欢欣鼓舞地戴上了大红花。
这些设计师们,还要亲手去做本不该他们做的工作。为了做环境试验,宣平和她的团队一年三下海南岛,要经过公路运输、海路运输,从联系车皮、联系船只的“公关员”,到货车、轮船上的“押运员”。她和伙伴们是“一专多能”,干了许多杂事。
小姑姑经常出差,不是到天津,就是到上海、锦西、舟山、海南……出差无论多少天,没有一分钱补助。那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人为自己算计,而“为国家节约每一个铜板”却成为风尚。为了节约差旅费,他们十几二十来个人,只买三五张火车硬卧票,大家都坐硬座,轮流去卧铺睡上几小时。入住旅馆,却是10个人拥挤的大通铺,或者是住澡堂子,再不就是睡协作单位的办公桌。有一次出差住在锦西海军招待所,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摆了4张双层床,共住8个人,起床后排队上厕所,马桶是坏的,得端缸里的水去冲马桶。工作实在太忙,吃饭时一行18个人只能派一个人去排队,买18份西红柿炒鸡蛋,一个个往后传。
他们把去海南岛戏称为“三下南洋”,坐着火车硬座去,颠颠簸簸几千里,骨头都快散架了。那时海南还是蛮荒之地,刀耕火种,睡木床、木枕。这些搞尖端的精英们不得不体验一把原始部落的生活,男人们住在山上营房里,小姑姑和李安娜住在山下更为潮湿炎热的实验室里,只能用大芭蕉扇打蚊子、苍蝇,还有蚂蟥、竹叶青蛇突然造访。上厕所是茅坑,突然一条蛇窜了进来!小姑姑连忙抡起棍子打。有一次,一条五六寸长的大蜈蚣咬死了一名工兵战士,多么恐怖!伙食也很差,每餐的菜只有“无缝钢管”——空心菜,最好吃的东西就是花生米。
最麻烦的事是处理各种关系,有一次在锦西打靶试验,由小姑姑指挥,靶场离驻地很远,可是上面领导一来就是20多人,都是来当婆婆的,应付他们非常麻烦。这时,一个铁哥儿们看出了小姑姑的难处,对她说:“宣平,我给你顶住,你在前边干你的!”由他陪着领导抽烟喝茶,小姑姑才得以在发射阵地甩开膀子干。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气温下降到零下二三十度。小姑姑让其他同志回去休息,自己领着两个人干,与年轻的海军战士一起排除故障,小战士鼻涕流下来一尺多长,顾不上擦,结成了冰条。大家通宵不睡觉,终于排除了故障,结果打靶全部合格!
小姑姑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在自身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决断能力也全面迅速提升,成为一名成熟的科研技术骨干和领头人。从1971年到1981年,小姑姑和她的“海鹰2号”团队,在老一辈权威专家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一次次冲破“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重重障碍,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克服了恶劣的天气、艰苦的工作条件和险恶的环境等种种艰难,经过了多次单项试验和两次地面联试。1980年夏天,在103天的暑寒交替中,以6发5中的好成绩,通过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凯旋回京,院里为他们开了庆功会。1981年,设计定型被国家批准后正式投入生产,装备海军部队。小姑姑领导的“海鹰2号武器系统改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小姑姑说,这是她“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和骄傲”!
“海鹰2号”背后的故事
小姑姑是一个人缘很好的人,这一点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宣侠父就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革命家,无论在黄埔军校或黄埔系国共两党的军官中,在冯玉祥西北军及后来的察绥抗日同盟军中,无论1920年代在甘南藏族部落的几百土司面前,还是1930年代在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文化人当中,在香港李济深及抗战的十九路军将领面前,或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前沿阵地西安、武汉、太原等,他到处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出众的文韬武略、自由洒脱的风度赢得各方人士的信任甚至崇拜、成为周恩来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小姑姑的妈妈、我的小姑婆金铃,也是一位工作泼辣、性格豪爽乐观的女中豪杰,她在工作中敢于负责、敢于拍板。她曾担任省经委主任,经常下到工厂和各县市去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后,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但这位老太太又待人平等,群众关系极好,生活情趣广泛。
小姑姑继承了父母的侠肝义胆、高尚人格和非凡才干,是她成为导弹设计师的优秀基因。另外,小姑姑自幼在延安八路军的保育院、保小、抗小过集体生活,培养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格。
谈起她的工作,小姑姑十分自豪。但是谈起小姑,谈起她的儿子小牛和二牛,总是深感歉疚和自责。我的小姑婆在宣侠父烈士遇害时,年仅29岁,那时她刚到抗大学习,不久,她的爱子宣安安又病故了,我妈妈钟旭明(钟华)与小姑婆是同乡,又是抗大同班同学,小姑婆曾悲痛地对我妈妈说,“我是以丈夫的死,开始了我抗大的开学典礼;又以儿子的死,成为了我的毕业典礼。”但是,她没有被痛苦击倒,孤独而顽强地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1977年春天,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姑婆,代表浙江省来京出席“工业学大庆”的会议。会议一结束,她顾不上与小姑姑一家团聚几天,一心返回浙江,想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宝贵岁月追回来!回到杭州一下火车,她顾不上回家休息,立即赶往会场,传达北京会议精神。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她侃侃传达之时,竟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主席台上。她被送进医院抢救,小姑姑当时正面临“海鹰2号”的总装和出厂调试,也不得不请假到医院陪伴病危的母亲。不幸的是,小姑婆终因“四人帮”横行时期遭受长期迫害,身心憔悴,不堪重负,“四人帮”倒台后,又担起重任,让她兴奋,更让她过度劳累而离世。小姑姑处理完后事,怀心中的悲痛,满怀对母亲永远无法弥补的深深愧欢之情,急急忙忙赶回北京,投入到急切等待着她的另一个宝贝儿子“海鹰2号”身边。
小姑姑研制导弹最紧张的年月,正是小牛和二牛上小学时期。她每次出差,两个儿子就抱着她的腿不让她走,因为她一走就是一个月或几十天,因此小姑姑每次出差前思想斗争都很激烈,但是又不得不一次次地忍痛割舍下两个宝贝的牛,踏上新的征程。
我不知道作为女导弹设计师的小姑姑获得过多少奖项,只知道她当过室主任,后来又担任过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荣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只知道她以自己在苏联留学而庆幸,而自豪;她的母校--莫斯科航空学院也以宣平而骄傲。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