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太公冯劝的传说

文摘   2024-08-08 06:08   浙江  
御史太公冯劝的传说

冯劝官至侍御史,所以大家称他御史太公。御史太公两次到省里去考举人都未考取,但他并不灰心,在家一边耕种,一边刻苦攻读。顺治甲午年1654他又去考乡试。考过之后,仍亦耕亦读。有一天,他在庙后六亩劳动,看见报事佬到村里来报喜,就过去问“你是否到冯劝家报喜”答:“是。”他就说“那好,他的家在村口第一个台门,门口有一口水塘,你不要走错。”说完就急忙从桑园进后门到家。换好新衣,到堂前接喜报这一年他正好30岁。

第二年是大比之年。他和长宣举人欢潭田举人,一同赴京会试,三人都中了进士。宣进士、田进士家里有钱,疏通关系,很快都放了官只有御史太公较穷,没有钱疏通关系,一直留在朝里不放官。皇帝问他为什么还不放官他说“万岁臣家道清贫……”皇帝说“那好,有钱有人保,无钱寡人保。”并着吏部立即放官。

吏部虽不敢违抗圣旨,但因其无钱礼敬,就派他到广西博白县做知县。知道情况的人对他说“你到博白县去做知县,还是不去的好。如果去了,不但油水捞不到,而且前程一定要丢。因为那里已经三年收不起田赋。”他听了,毫不在意什么油水前程,想的是老百姓不交田赋必有原因,于是毅然赴任。

任地打听原来是博白县南流江连年水灾,老百姓自己吃的都没有,外出逃荒,哪里还缴得出田赋呢,冯劝十分同情,把情况奏闻皇上,建议由国库拨粮以粮代赈,兴修水利。皇帝十分赞赏,一允准。

他召集父老乡绅会商,告诉他们今冬明春要修水利,不论男女老幼,分档次发给口粮,参加水利劳动的另行多发。在外逃荒的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着回家修堤挖河,搞得热火朝天。一冬一春,基本修好水利,第二年起,年年获得丰收,不几年,人民生活好起来,田赋也交清了。

老百姓感其恩德,一连挽留三任,到第三任满期,挽留不住。才调到山西襄陵做知县。他调离后,老百姓给他立庙塑像奉为神明,逢年过节,必先祭他,再祭祖宗。

御史太公为官清正廉明,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政声上达天听,因此,一度派他管过皇的珠宝仓库后来又任他为监察御史。康熙三十三年,他70岁告老还乡,皇帝赐他《旨奉还乡》直匾一块,并要派三千官兵送其回家。他说“我告老回乡,并无钱财,没有什么好保护的。再说,我次子冯,有一身武功,不必兴师动众,劳民丧财了。

船到太湖,强盗看见官船,就来抢劫财物。虽被冯泗打退,但冯泗也受了重伤肚肠外流,一家人大声恸哭,强盗一听,知是冯泗已死,就再度前来抢劫。上船方知是冯御史告老还乡,居然一点财物也抢,因为冯御史是个清官、好官,他们早有所闻了。

马如龙和御史太公是同科进士马如龙在山东做知府时,御史太公还只是博白县知县。御史太公调到襄陵当知县,马如龙已做山西道台。有一天,马如龙不无得意地对御史太公说“冯年兄,你官运不通啊”不料后来御史太公升为侍御史官比马如龙还大,马如龙想起当年的话,感到十分羞愧,为了表示歉意,特地送了《豸绣风清》黑底金字横匾一块。这块匾后来挂在祝家坞上祠堂正厅当中,直到土改时被毁御史太公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助,字亦舟。虽然没有横行不法行为,但凭哥哥御史的牌头,人人都让他三分。他做木材生意,从江山、龙游等地放木排到杭州,只要他的木排一到江干码头,别人的木排就自动让开了。还有他到绍兴府去考秀才,曾闹过考场。因此,御史太公常劝诚他要守本分。他很不以为然,竟说“我又不犯法,关你什么事今后我不姓冯,姓马好了。我排行第二,我就叫马二,不和你牵连就是。”此后,大家虽然改称他为马二先生,但他是冯御史的弟弟,有谁不知道呢

御史太公告老还乡后,有一年夏天,他把箱子里的皮袍子、皮马褂拿出来晒,以防虫蛀。弟弟祚五十三公看见了,以为他在显富,心想我比你富得多,有什么稀罕。就在太阳下晒银洋钿,叫孙子去请御史太公来吃饭,实际上是让他哥哥来看看,倒底谁富吃饭时,祚五十三公问御史太公兄长为官多年,置了多少田产御史太公说“不过百亩。”祚五十三公说你还是我的田多哩”御史太公说“一个人有能力,在邦必达,在家必发,无能力则不发不达。

村宣御史,与御史太公是同科进士。他在负责治理黄河事务中,经费超支,被奸臣诬为贪污而打入天牢。御史太公知为冤案,一面为其疏通关系,一面把他超支款代为缴清得无罪释放。宣御史感御史太公之恩,将小女儿许配给御史太公做了儿媳。

原载《祝家坞村志》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