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才‖一代霸主勾践

文摘   2024-11-07 06:18   浙江  

越王勾践(约前520—前465),姒姓,一名鸠浅,又名菼执。勾践是夏禹的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据说勾践的脖子很长,嘴巴尖得像鸟的嘴一样,看东西像老鹰一样,走路则像狼一样,给人以一种比较阴险的感觉。

公元前497年,越国霸业的奠基者允常在国都勾乘病逝,世子勾践即越王位。消息很快传到了越国的死对头吴国,次年五月,吴王阖闾趁越国国丧,新王勾践立足未稳之际,率领大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急忙从国都勾乘带兵赶到槜李(今嘉兴西南)抗击,双方军队在槜李对峙。越军首先派遣敢死队挑战,三次冲向吴军阵营,但是全部失败。最后,越王勾践让犯了死罪的囚徒走到吴军阵前,举剑自刎。吴军只顾观看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放松防备,越军趁势攻击,大败吴军,史称“槜李之战”。此战,越国大夫灵姑浮一马当先,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了吴王阖闾的脚拇指,还夺得了阖闾的一只鞋子。吴王阖闾被迫还师,后因伤重死于离槜李七里的陉,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替他报仇。太子夫差即吴王位,把阖闾葬在苏州虎丘山上,此后加紧练兵,决心复仇。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二月,勾践担心夫差会为父报仇,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于是不顾文种、范蠡的劝阻,轻率出兵攻打吴国。越国大军进入太湖地区,与吴军决战于夫椒(今苏州西南),吴国统帅伍子胥指挥吴军诱敌深入,大败越军。勾践收拾残兵且战且退,夫差亲率吴国大军乘胜追击,越军一直溃退到勾乘山麓。传说勾践胯下坐骑忽然掉头相向,尾朝山顶,不再前行。眼看吴军追兵即将赶到,勾践又急又恼,转身大呼道:“天不亡越,当助寡人上山。”战马很有灵性,果然后退而上山,遂令吴兵反向追击而去,因此得以侥幸脱身,后来这里也被叫做“退马坡”。

越国仅剩下残部五千人,被吴军围困在山上,形势危急,勾践绝望得几乎要自杀,他站在勾乘山顶,追悔不已,并仰天长叹道:“我难道此生就如此了吗?”文种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最后都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大王这点委屈能算得了什么呢?”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在濒临亡国的危难时刻,勾践不得已只好接受范蠡建议,派遣文种贿赂生性贪财好色的吴国太宰伯嚭,向吴王夫差求和。伯嚭得到贿赂,就对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那样反而会使越国上下同心协力,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再加上他认为现在越国已经不足为患了,于是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天赐良机,不灭越国,此后一定将会追悔莫及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从越国撤军,才算是保住了越国最后的“三千越甲”,但条件是越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尽归吴国,勾践夫妇入吴为奴,世世不得反叛。

勾践为了安抚国人,稳定民心,在范蠡、文种的协助下,选拔了计然、诸稽郢、皋如、逢同、苦成、曳庸等一批精干人才,形成治国安邦的领导核心和重振越国的骨干力量。

公元前493年(勾践五年)五月,勾践将越国的内政托付给大夫文种,自己和夫人、范蠡等离开越国,入吴为奴,忍受百般折磨,锤成雪耻复国之心。文种留守越国,殚精竭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大力恢复国内经济。百姓同仇敌忾,越臣上下同心,准备重振越土,同时不断向吴国输贡财物,献上美女西施、郑旦等人,笼络和迷惑吴国君臣,以求夫差及早释放勾践回国。

公元前490年(勾践七年)三月,在吴国吃粗粮、睡马厩,为吴王牧马劳顿,甚至亲尝其便溺,为奴三年的勾践,终于博取了吴王夫差的彻底信任,被赦免返国。夫差封给越国百里之地,西起周宗(今绍兴凉帽尖),东至炭渎(今上虞曹娥江),南造于山(今绍兴会稽山),北薄于海(今杭州湾)。勾践回到国都勾乘之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促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勾践二十四年,越国军队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2022年5月版《勾嵊山传奇》063~066)

店口乡贤文化
弘扬乡贤精神,挖掘人文历史,宣传地方文化,传承文明乡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