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后挑战美国的国家都失败了?

文摘   2024-10-29 15:27   广东  
导语


美国大选临近,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心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到底谁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权力最大的人。毕竟,接下来,我们可能要迎接的是狂风暴雨。


我们在做国别比较的时候,都会用一些非常复杂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背后隐藏的含义,又是千差万别的,很难有说服力。鉴于我09年开始就是看电力设备新能源出身的,对电力数据非常敏感,突发奇想,比较一下这40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的发电量数据——从这个数据中,可以观察到一国的真正工业实力——发电量数据可能才是日本和苏联挑战美国霸权失败的关键所在。


1963年,前苏联天文物理科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向外界宣称:文明完全可以按照它能运用的总能量进行分类。从能源的角度来说,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早就分出了胜负。




周三晚上,有一场直播,我们一起来聊聊~




什么指标能表征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确立了全球第一的地位,那么回顾历史,我们可能会尤其关注的一个年份是:2010年——这一年,中国发电量是4.2万亿度电,这一年,中国的发电量,超过了美国。
如果我们用所谓的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的时候,一方面不同国家的GDP构成可能完全不一样,统计方法也不一样,尤其是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理发,医疗,服务业的薪资水平,决定了不同国家相同商品的价格体系完全不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用电力这个全球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全球的工业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比较是震撼人心的。
我们用豆包梳理了一下最近这40多年以来,中国发电量的数据。

2000年之前,我们每10年,发电量大概翻一倍,但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发电量完成了一次跳升——第一个十年,我们的发电量增加了223%。

如果我们做一个时间切片,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尤其是二战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没有国家在发电量上超过美国,而且是远远不如美国。

1985年:美国的发电量是2.47万亿度电,但是同年日本的发电量是0.64亿度电,这个时候的日本,给美国的威胁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才有了广场协议的签订。这一年日本的发电量是美国的26%。同一年,苏联的发电量是1.54亿度电,是美国的62%。不用说日本是美国的盟友,这个时候日本+苏联的发电量,也没有美国的发电量多。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几乎离不开两个关键性的东西:石油+电力。这是人类目前最重要的能源模式,石油可能涉及的问题是,到底是作为化工的原材料,还是作为交通工具的能源,但是电力是比较通用的,驱动机械的运转,作为金属加工的能源等,是相对标准的一种能源模式。

现在到了什么地步?


2023年中国发电量达到了8.9万亿度电,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的发电量妥妥的超过9万亿度电。也许10年之后,你会看到中国的发电量会超过14万亿度电——而且中国的电力消费结构中,绝大多数是用于第二产业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的。

但是在2023年,美国的发电量是4.2万亿度电,这个发电量水平,已经不足中国的50%了。G7国家的发电量合计在8万亿度电左右,这种情况下G7的发电量已经没有中国多了。全球2023年的发电量大约是30万亿度电左右,中国和G7合计的量差不多是全球的60%。

如果考虑用电量背后的结构性问题,G7国家用于工业生产的电量可能不足中国的50%——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印证,中国在相当多的上游工业品的产量上,占比超过全球的一半。

货币的锚定物与美元的衰落


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和沙特有个协定,就是沙特产出的石油,需要用美元结算。这个事情很简单:石油作为全球的大宗之王,其相对标准的产品品质,易于运输和存储,工业应用广泛。石油一年的产出按照100美元/桶的单价计算,这个市场的深度是3.5万亿美金的市场——你根本找不到某个产业的市场深度会如此之大。

电力现在的应用,在能源领域有取代石油的可能性。石油主要是用作能源(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化工原材料。如果我们按照全球存量10亿量车,每辆车每年消耗1吨石油的大数计算,家用车每年消耗的石油数量级在10亿吨,如果算上航空没有和柴油,粗略的估计,40%以上的石油最终是以能源的形式被消耗掉了。而全球的石油产量是45亿吨,煤炭产量是90亿吨。这些都可以用来发电。

中国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汽车电动化,现在的锂电池,可能面临的问题还是成本,安全,温度等技术上的问题。但是如果固态电池的进展进一步成熟了呢?那么技术上的渗透率可能就会大幅提升,再加上中国汽车工业现在在全球的竞争力,最有石油的消费会不会在未来十年,大幅下降——这就应了那句话,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同样,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是因为石油用完了

最后美元的瓦解,并不是xx货币取代了美元的地位——这是传统叙事中,最喜欢的阴谋论。至少,目前来看,如果xx货币取代美元的地位只是简单的替换,那么全世界要付出的成本将会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货币的锚定物,发生了重大变化呢?按照尝试,一国货币能成为储备货币,是因为拿着这国的主权货币,可以在全球买到自己想用的东西,大多数国家需要的东西,其实都是资源品+工业品,尤其是工业品。

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美国重回孤立主义(上一次美国孤立主义盛行的时候,是美国工业实力是全球老大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度奉行孤立主义,不知道是不是自毁长城),全球真的有购买力的货币除了RMB,还能有谁呢

如果美国采用工业链分散的策略,那么这个事情起到的客观效果和中国的一带一路有什么区别呢?中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和设备,美国给订单,将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长期能不能取代中国不知道,但是短期的确是会改变中国的出口结构,增加中国出口的含金量。

如果美国想孤立起来,甚至将自己和全球隔离开来,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制造业产能,那么他们需要的电力供应和时间,至少是10年,天量的发电量。美国是否有这个能力?或者愿意接受这个成本?这是一个疑问。而且美国如果主动收缩,那么全球必然面临美元荒,主动空出来的空间,谁来填补?

后记


二战之后,我们看到的矛盾,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国家间的矛盾——这就是为啥一纸协议可以弄残日本,冷战消耗可以拖垮苏联。两个国家一死一残,就确立了美国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是现在,虽然表现形式是中美两个国家的问题,但是本质是资本和资产的战争。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掌握了全球40-50%的产能。如果再考虑在资源品上能得到可靠的供应,美国到底拿什么来竞争?电力这个东西,光伏发出来的电是电,煤炭发出来的电也是电啊。重构供应链和产能,需要的时间窗口可能已经过去了。

中国在主动的输出资本和产能,而且需要有能力保护这些境外资产。美国现在比较务实的做法并不是直接一步到位,要实现制造业的回流,美国务实的做法实际上是供应链分散和安全问题——但是这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产能输出战略。考虑到其他国家的体量和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10-20年内构建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工业体系——可能再也不会有了。中国的工业化,除了内部的努力,和特殊的资源动员模式,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才是中国工业化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外部环境。只是美国可能玩撸了.......如果中国是一个小国,资源有限,那也就罢了,你再强也干不过美国。但是中国是个大国,而且发展速度惊人,一个911让美国的战略偏移了20年,这20年,中国不但把人均GDP提升了10倍,关键是完成了产业升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体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现在可能已经开始了逐步蚕食。

我们不知道11.05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即便是短期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但是很显然,这种外部冲击并不是不可吸收的。如果这最后一轮输出结束,是不是太平洋两岸的这两个大国,需要坐下来谈谈了......

欢迎转发”,和朋友一起分享严肃的投资故事!

鱼与塘
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