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亿的刺激?时机,逻辑与影响

文摘   2024-10-04 11:28   吉林  
导语


这次转向和市场的反映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试图在本文中,做一个中长期的分享。


节前的刘世锦的文章刷屏了,传播非常广,提出了10万亿政策刺激的建言。我们分享一些看法,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尤其是对当下的地产到底影响是什么?


2021年的时候,我们写过一个报告,参考今天转发的第三篇文章:地产风云三十年。当时提出了三点看法,如果现在来看的话,就是:1.收储;2.收税;3.生娃


虽然现在人人喊刺激,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事情,每个人口里的刺激,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人说刺激,说的是分配的问题,而根本不是生产的问题。下一轮经济政策必然会不同于以前,怎么接住这泼天的财富,才是二级狗应该考虑的关键!


另外欢迎大家扫码关注我的视频号:大鱼在渊,预约今晚的直播:我们一起聊聊转向





地产结构性需求无法用市场化机制满足


我们知道的一个数据是:深圳的平均工资收入已经超过14000元了,但是中位数收入只有7000元多一点——这意味着,深圳超过一半的人的收入实际上只有1000美金上下。你要知道一点,这是一个人均GDP差不多3w美金的城市,但是超过一半的人收入每年只有1w美金左右。这个收入结构是不是超出了你的预期?毕竟另外一个事实是:中国去越南的工厂给工人的工资差不多也在600USD左右。

我们经济里谈的需求是要满足两个条件的:1. 想要;2. 要的起。需求不仅仅是想要,那只是欲望;能买得起才是最关键的——有能力。所以从有效需求的角度来说,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除非这是一个投机品——在最疯狂的时候,买不起房怎么办?居然出现了深房理这样的组织,合伙炒房,说难听点,这就是房地产的证券化,这哥们弄了一个场外的交易市场。

你说中国人缺房吗?总量上来看,是不缺的,但是从结构上来说,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如何融入城镇化的问题——这部分成本太高了。中国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差额将近20%——这差不多对应的是3亿人!如果能将这三亿人的收入提上来,需求释放出来,对经济的推动不可小觑。

教育,医疗和养老有类似的问题,在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的当下,教育压力没有那么大了——今年南山区北师大附小,据说非深户租房都可以上了(一个朋友提供的入学信息,未必准确,据说积分很低,有知情的小伙伴可以后台回复我一下,十分感谢),这是供需变化带来的——从这个侧面,我们不免怀疑,我们的人生经验都是基于资源短缺时代所积累下来的,这些年在物质财富上中国人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服务业层面,我们可能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资源的丰富。但是在医疗和养老上,仍然资源短缺,而且可以预见的未来,老龄化是一个确定性的事情,但是我们并没有准备好迎接老龄化社会!以前计划生育的时候,说是zf来养老,结果等真需要养老的时候,让居家养老........问题是就生了一个孩子啊,让他/她承担两个老人的养老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城镇化的成本?这显然是前后政策的冲突,不能一句轻飘飘的历史问题就轻飘飘的带过。

上面这些说的都是长期的问题,一直存在,但未解决。当下国庆期间的数据,初步拿到的结果是非常不错(一线城市),后续等正式数据出来再说。

解决上述问题的两个思路


增加收入,还是补贴?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在增加补贴上,增加收入的逻辑我们改天再讲,这涉及到房产税,涉及到存量房地产的refinance等问题——毕竟地方zf可以增加财产收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情:上述这些东西,中国和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举个例子:清华一年的学费,这两年刚刚上涨了40%(20年没怎么动),看着很高,但是也就才1000美金,但是美国大学的学费差不多是这个的40-60倍!你说咱们一年1000w的招生规模,如果按照人均GDP的比例来看,咱们能不能先把学费增加到5000美金?那在校生规模差不多6000w的情况下,一年少说2w亿的GDP出来了吧?更不用说医疗,按照美国的价格标准,用人均GDP折算,不信,你去上海的梅奥诊所看看。

美国的流浪汉那么多,你以为都是怎么来的?难道美国人天性追求自由,想过这种没有拘束的生活?很简单,破产,房产税等,如果你交不上,那就只能滚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集资源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解决不了公平问题。中低收入阶层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满足!不要觉得这是这些人个人努力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和制度带来的系统性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宅基地入市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一个月拿着一两百块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没有出来说不公平,但是住在几百上千万房子里的人在大声急呼降低存量房贷。如果降低存量房贷,不降低存款我觉得是银行自己的事儿。但是你如果降低存款的利率,那么结果就是低收入阶层的那点存款利息收入可能又要减少了——最终的综合性结果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这里面的核心是息差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对这次政策转变抱有极大的信心,主要是因为,终于开始正式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
一方面是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偏低,整个经济体还是偏向于资本积累——这种资本积累并不健康,但是效率很高。压低了劳动力的价格,收入能力不行的,必然导致需求和资本回报率不行。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部门有限的收入再加上较高的边际储蓄,这个时候依赖经济体自身的积累,速度会很慢,甚至会出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落后等问题。这是相当多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通过金融系统的垄断,让有限的储蓄按照国家战略投资,虽然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但是资源的动员能力是人可以直接介入的——这是中国的根本问题。

但是如果让居民部门收入起来了,消费起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企业筹集资本的模式就会从债务转向权益——最大的机会不是来自IPO融资,而是经过市场竞争之后,效率最高的企业,会拿到相当大的利润——行业头部的CR5的集中度可能非常高,roic会相对比较高,这个时候,最优秀的企业,能拿到最优质,最多的资本,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这么看,最终我们也是要走向这条路,第一条通过债务累积资本的发展模式,其持续性是必然存疑的,而且带来的感觉是,和经济发展相比,收入的均衡和获得感上,肯定是比较差的。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居民部门最终的收入差距不仅仅是劳动收入所得,最关键的是财产收入差距巨大。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地产的金融化导致了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继续存在下去,那么对居民部门的消费影响将会是长期的,而且注定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这个我们这里不展开详细的讨论。

上述两个渠道对居民部门的关键影响是代际差异,城镇化的这种快速提升,必然会导致后来人接盘前面早期城镇化过程中膨胀的资产价格。导致的就是低生育率问题——将生孩子看成是人力资本的再投资,那就会看的很清楚了。

当下的问题和发展路径依赖,补贴可能是更有效的一个方式,关键是制度设计。比如我们说,可以开征房产税,这样前面只是因为城镇化较早的人,而获得的天量财富,可以更公平的完成再分配。一线城市存在很多,月收入几千块,但是住的房子可能是几百万的家庭。这个技术性问题,我们可以后面讨论。如果通过市场化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年轻人不生娃,或者直接躺平。毕竟通过卖地获得收入的本质是对中青年这个代际的定向剥削——你要相信一点,最终社会改革的成本,必然会由净储蓄大的一方承担。

经济刺激政策


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明确三个问题:1.钱从何处来?2.用什么工具?3.目标受益人群是谁

钱从何处来?目前来看,短期可以用央地之间的资产负债表转移的方式,技术性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长期来看,对资产征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过去历史的发展路径,导致了很多低线城市根本就没有足够规模的企业,来支撑当地的GDP和税收,相当多的资源在向中心城市集中。所以,最终的收支问题,都需要和常驻人口挂钩,也就是间接税必须转向直接税,然后支出是按照人头来做预算。

工具是什么?过去这些年,我们太熟悉的一个套餐就是:经济出现问题,动用执行力非常强的金融部门,定向投资于基建和部分特定行业,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产生很强的脉冲——但是过了药力之后,就是绵软无力。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从鼓励发展一个行业,到产能严重过剩到全球都消化不了的地步,只需要2年不到的时间。过往我们形成的刺激工具,在当下肯定是已经不适用了,这次假期,我回东北老家,即便是在国庆假期期间,长白山区的高速公路都没有什么太多的客流,开个几十公里,看不到几十辆车。这个和珠三角一代繁忙的高速公路相比,显然这样的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用很低——但是你不能说它对当地社会没有帮助。

我们需要创设新的制度和工具,已经能在7月份晚开的这次会议上看到了一些苗头,无非就是要解决激励机制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有人会说发消费券。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工具。咱们发放的消费券,最致命的就是,定向支持某个行业——一半都是地方政府补贴自身的优势产业,实际上是对企业部门的定向补贴。而且消费者拿到消费券,买了东西之后,可能原本用于这部分消费的钱,就存了起来,中长期来看,对消费的拉动有多大,现在不好说。

受益人群是谁?这次大概率是低收入人群,用以满足他们基本的住房,教育,医疗需求——毕竟同样一分钱,花在低收入人群上对经济的边际拉动更明显,以前那种过于看重发展速度的制度模式,维持不下去了。在这么弄下去,出生人口如果10年之内滑落到600w的时候,那基本就废了。

这次之所以,我信心很强,上述三个问题,有两个问题已经是方向正确的事情了。至于资源的筹集,和很简单,最多是时间和工具的问题,而且征收对象也非常清楚——城镇化时代带来的红利,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反哺社会。如果不这么做,看看明朝最后,既得利益代际(注意我们没有用阶级,或者集团)也最终会遭到反噬,比如老龄化之后,医疗和护理资源的短缺,比如人口快速萎缩之后,资产价格也必然扛不住。

最终,我们的地方zf会不会鼓励劳动者为提升自己的收入而努力——那么就必须将间接税转成直接税——当居民部门的收入受损的时候,地方zf就没有税收。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受损,地方zf才没有税收。这就是根本所在,人都是为了利益。

欢迎转发”,和朋友一起分享严肃的投资故事!

 


本号唯一官方社群
定位:公司研究,行业调研信息分享,交易与风控
用户:面向专业投资者的信息分享,独立、客观


鱼与塘
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