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的新视角——从我们的贸易对手看中国的出口!

文摘   财经   2024-11-21 15:00   广东  

导言:

先说结论:中国这一轮出口的基本驱动力是资本品出口(不是消费品),持续性很好,有望改变中国产业结构,甚至改变地缘政治中国的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不是OECD国家!

美国和中国的冲突,在我看来,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了。中国可能在非欧美国家打出一片新天地。

我们看出口,过去几十年太喜欢从中国/美国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了,其实当你换个角度,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就尤其有意思了。

资本出海是一个比资产出海,更好的解决方案......

  1.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本质

面对当下的困境,要看清楚贸易的本质,只有这样,你才能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当下的情况,以及我们未来突围的思路

在苏联解体之后,理论上,中美之间的蜜月期就算是结束了,尤其是那前后的那个事儿(和美国现在大学里发生的事情类似)。但是,在deng的领导下,提出来了改革开放,并且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加入了WTO。

美国人真那么好心,让中国加入WTO?很多公开的解读都有,但是在我看来,两个巨大的国家之间的这么重要的一个经贸关系,必然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中国在那个时候,有大量的储蓄(计划生育也非常重要,没有计划声誉,就不会有巨量的居民部门储蓄,也不会有妇女的劳动参与率这么高),但是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如果将中国这10多亿人口引入全球的供应链,那么美国就可以通过“规则与技术”来实现不对等的贸易。很简单,那个年代中国却资本品,资本品的进口价格尤其贵。我曾经记得,90s的时候,中国的一辆桑塔纳都要十多万。其它的机床啊,化工装置啊,更不用说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殖民。

中国居民部门的储蓄,基本是两个方向:1.地产&基建;2.制造业产能投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正在解决的内部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耶奶奶来广州的时候,说的那个事情。这也是事实。

简单来说,从美国的视角来看待这场产业转移,其实也很简单,美股从70s的滞涨之后,尤其是90s的互联网革命之后,轻工业产品的订单转移就开始了。我曾经研究过70s的滞涨,简单来说就是美国那个时候的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之间的矛盾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个问题,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其实很多服务业没有放开的。美国70s之前,通过马歇尔计划之类的资本输出,实际上是贸易剥削占了大头,比如现在的芯片也是这个问题。但是90s的互联网革命之后,美国人全球收税的重要工具其实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服务业——IT服务业和制造业最大的区别是,IT服务业的边际成本可以非常低,但是制造业很难。

美国把订单转移给谁,谁就能发展起来经济,那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的,没办法,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从美国的微观角度来说,是资本追求收益导致的产业转移;从国家宏观层面,相当于养了一个可以寄生的宿主!至于这么做,导致的国内产业结构变化,进而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现在的MAGA),就没有人关心了。

其实我们看看,美国主导的北约,苏联主导的华约,大家都愿意从军事的角度去看,其实从经济的角度去看,更有意思。美国主导的北约,小弟跟着老大混,都赚到了钱;但是跟着苏联混的小弟(比如朝鲜),最后都没得到好下场。除了市场和计划之争,关键是内部的分配机制出现了问题。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的优势产业,甚至是服务业,逐步的失去了竞争优势。那么美国向全球征税的工具就没有了。只剩下美元潮汐这一个工具——但是这必须一个国家金融开放,资本自由流动。这就是抢钱而已。

2.中国产业升级的意义

我们看一下全球的人口分布,全球超过80亿了,中国是14亿,印度是14亿多,但是我们看一下OECD国家总人口是14亿,其中美国,欧盟,日本就是9亿人,这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你可以这么认为:我们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关键就是在于承接了OECD国家外溢的需求这个过程中,他们把制造业微笑曲线最低端的制造业全部转移给了我们,我们自己的储蓄也足够大(城乡剪刀差,劳动力二元,计划生育,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带来的预防性储蓄,等等),所以承接了下来,他们的需求。你说公平吗?你看看苹果产业链的价值分布,那肯定不公平。但是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学习的过程。

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东南亚不成功?90s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其实发展的很好,日本向那边转移了大量的产能。但是这些国家的问题是:人口高出生率,相对低收入,国内储蓄率低的情况下,所需资本基本依赖于外资,国家体量小,并且还金融自由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一波美元加息,这事儿就算结束了。如果正常情况下,美元在降息,那么2001年之后,这些国家应该起来了吧,但是现实是——这些产业找到了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全面涌入。中国对FDI是热烈欢迎的,但是对资本项下的流入,一直到现在都是管控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上游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进程,非常迅速。在2002年之后开启的地产大周期,中国的钢铁,水泥产量快速提升,并且在关键的设备领域,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起来了,那么核心的工业母机,能不能起来呢?理论上是能的,需要具备几个要素:1.足够数量的成熟工程师,这个中国是2008年之后才具备的;2. 足够大的市场,让大家做这个有利可图。

这都是中国的强项啊,足够大的市场,就是地产,出口这两项,提供了大量的需求;工程师,还要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大学扩招——大学毕业后,怎么也得5-10年,才会成为研发的主力啊。

我们的设备研发出来了,自己用,必然减少了对海外资本品的需求,我们这些年的出口数据,明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事情回头看,如果没有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这些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可能非常慢,但是到了现在,可以自主迭代了,你会发现出去就是大杀四方的存在。

汽车行业,可以说是这些行业的集大成者——机床,电子,塑料,钢材.....汽车这个行业,如果有竞争优势,基本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能力的提现。汽车什么样,大家都清楚吧。

这也导致了,这些所谓的高附加值的东西,现在市场被我们打烂了。原有的产业链分工体系被打乱了,西方国家很难通过这种贸易关系,继续维持剪刀差贸易了。比如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德国的精密机床这些,现在可能面临很大的压力。

这种生产设备的国产替代,在2015年之后,我感觉在快速的加速。你现在在细分行业中,总能找到这种市占率很高的国产龙头。现在大家在集中精力搞光刻机,我估计也快了。

3.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我们现在面临的可贸易品,简单分成两类:最终消费品,资本品。

OECD国家,把最终消费品的很多订单给了中国,中国也借此完成了资本品的自主化,或者说是产业升级,在欧美感到威胁之后,在贸易战和科技战上,想约束中国的发展。

其实客观来说,即便是没有这些认为的摩擦因素,你们觉得OECD国家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能我们继续提供和我们生产能力相匹配的需求呢?很显然不可能啊!就算有可能,他们拿什么来换?一张张的纸币?

他们想做的是制造业回流,但是你说欧美的工人,还能忍受这类工作环境,工资吗?这些你可以咬咬牙坚持,但是你可以提供足够的产业工人吗?去年我写那片产业文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中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链,那是正经的电气化工程师,几十万,上百万的往里砸啊。你说德国的工程师搞内燃机厉害,搞变速箱厉害,弄机械加工厉害,但是你说这些四五十岁的工程师,会搞电池?而且这种会搞,不是说你德国有一个和Goodenough这么NB的、能拿诺贝尔奖的就完事儿了,而是你需要几十万电气工程师,你的教育体系现在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人,然后能在产业链发挥作用,基本10-15年起步吧?你说中国的产业,会给你15年的时间吗?

OECD国家面临的产业威胁非常大这个不说了,他们现在想把需求向其它国家转移,以此限制中国的发展。这个事情在三五年前,可以让中国人恐慌的。

但是现在来看,欧美国家会不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有可能和目标相违背——最后帮助中国完成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系统性的提升了中国产业的ROIC呢?大家不要小瞧,这可能才是中国股市未来长期走牛的基础

如果越南,泰国这类国家,想完成工业化,承接OECD国家转移过来的需求,那么他们必然要做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固定资产投资,要吸引全球资本投资。那么现在提供这些工业化要素的最优国家可能就是中国!

我们以鞋子为例,说明这个过程。

欧美的鞋子需求,转移给越南,中国的制鞋厂肯定是压力巨大的,必须配合这个产能转移。但是到了越南建厂,合作,独资都可以,需要购入生产资料:织机,丝线,塑料,注塑机,胶水.......更不用说还有什么管理啊,设计啊,这些软性技能。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市场才能支撑。比如注塑机这种通用设备,加工塑料的地方都需要,越南这些国家的体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来支撑鞋子所需要的这些配套供应链,自己研发注塑机没问题,但是规模和成本,根本就不支持越南人这么做,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购买。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越南国家层面必须加杠杆,建设产能,基础设施,承担供应链欠款——对我们来说,主导了这种贸易之后,利润率,周转,账期都可以。这种产业分工结构,不就是果链上以前的分工结构?那些什么3nm,5nm,那些很重要,但是不是工业的大头啊。

会对中国产生威胁吗?从经济体量来看,这些国家无法对中国形成威胁,很多设备的研发投入,必须针对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才能进行;这些国家的经济体量决定了,无论如何,这些国家是不可能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威胁。

其实你想一下,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系;日本第一次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时候的问题——你向小国转移产业风险不大,你能控制它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但是你向大国,尤其是效率很高的大国转移,很可能就会失控。

日本当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向他们转移产业的时候,就差点弄撸了,要不怎么会有一个广场协议呢。日本和美国的特殊关系,可以让美国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解决掉产业威胁。但是这个事情,针对中国是没有意义的。

也不要把美苏之间的对抗,拿来类比。美苏的对抗是军事的对抗,经济上几乎是相互隔绝的,美国二战之后几乎没有向苏联转移过任何产业,一直都是在对抗。但是,中国不是,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拆解不开了,最后的产业竞争,也很难对中国取得胜利——现在的美元,其实是建立在RMB上的寄生货币。

全球化,这三个字,背后的血泪非常多,但是记住一件事情:全球化,千万不能把任何产业转移到一个大国!比如我们应该优先保证东南亚的工业化,而绝对不是印度!东南亚完了是中亚,中东,非洲,都行,就是不能印度。


4.历史的轮回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那么神奇。

日本战后的繁荣,是美国要把日本培养成朝鲜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及一条看门狗,大量的产业都在向日本转移,从战败到敢喊出日本第一,只需要不到30年,一代人而已——日本军国主义也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日本的产业形成规模之后,美国就开始动手了,比如日本当时如日中天的半导体,立马就被《日美半导体协定》给肢解掉了。日本也尝试向东南亚转移产能,规避和美国的贸易冲突,但是最终,杀出来了中国——然后中国成功取代了这个地球上的所有生产国。

有一个事情,就很显然,就是丰田:现在的丰田,年产近千万辆汽车,但是其中的60%已经不在日本本土了。

OECD国家的工业扩散,二战后第一次系统性的扩散是日本往东南亚的扩散,那个时候,日本通过资本品和关键部件的方式赚了不少钱。但是这个进程被打断了,或者说,因为种种原因,产业转移变成了OECD国家系统性的向中国转移——这个事情,是不是其它OECD国家看日本人的吃像太难看,都想来分食呢?然后我们的那个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二桃杀三士,最后我们掌握了技术,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高铁。现在来看,汽车也是一样的......

但是中国是个大国,这次需求转移到越南这样的国家,你会发现越南承接这些需求,所需要的资本品开支,最好的购买对象是中国——这一轮产业转移,欧美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这次转移,越南有发展工业的需求,欧美相通过这个消灭中国的风险,中国也可以通过这个完成产业升级,减少贸易摩擦——日本当年做的。这是一个各方都愿意推动的贸易转移浪潮,做成的概率还是非常高得。

二战之后得历次产业转移,背景和参与者都各不相同,很难简单类比。但是站在当下,我们帮东盟这7亿人口完成工业化,分而治之,可能是最优得选择——现在回头看一带一路战略得实施,可能更为成熟了。10年的铺垫,在这个大环境和发展阶段,可能要结果子了......

10年前,中国的出口和一带一路国家可能还是竞争的关系,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是想把产成品出口;但是相比于资产和产品的出口,现在进行资本的出口,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是符合各方利益的做法。当一带一路上这几十亿人口完成初步工业化,GDP能够翻一倍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的外部环境,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OECD国家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了.

用mao的话来说:农村包围城市,统一战线!

这些年,我们在很多细分产业,取得了绝对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这个时候输出,帮助这些小国完成工业化,类似美国当年帮助欧洲恢复,日本帮助东南亚发展(虽然最终没做成),这次,可能轮到中国了......

这篇文章,琢磨了大约几个月,这个周末看了很多Q1的季报,越发的找到了很多宏观和微观的证据,来支撑这个判断,和大家分享一下。后面我们也会把Q1季报中的很多类似公司,写成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如您有任何指导,欢迎私信讨论!如产业里的朋友,也有这方面的数据,也欢迎交流指导!


欢迎卖方/买方的朋友加塘主微信

欢迎关注:鱼与塘

点击“在看”,转发和朋友一起分享有趣而严肃的投资故事


鱼与塘
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