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不适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抑郁症临床可见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部分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可达数年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可以缓解,部分可有后遗症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哽塞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都属本病范畴。
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所化五气即“五志”(怒、喜、思、悲、恐 ),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肾在志为恐。郁证始于脏腑所主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其是悲忧恼怒最易导致本病发生,而后伤及脏腑气血阴阳,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气机逆乱,阴阳不合以致发病。肝失条达,疏泄失常,引发气滞。故本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肾。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另外,素体肝旺,或体质虚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制脾胃运化,日久气血不足,心脾失养,或因气郁化火而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神被扰,皆可引发本病。
(1)肝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针灸处方: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以背心五穴、巨、膻中为主,配期门、肝俞等,浮络明显者可刺络放血。
中药处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2)痰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医宗金鉴》将本症称为“梅核气”。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针灸处方: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以背心五穴、十二原穴鸠尾、膻中为主,配丰隆、中脘等,可加灸。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加天突、照海。
中药处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3)心神失养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等,骂詈喊叫,舌淡,脉弦。《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称为“脏躁”。
治法:理气解郁,养心安神。
针灸处方:以任脉和手少阴心经为主。以十二原穴、鸠尾、膻中为主、配通里、心俞等,可加灸。
中药处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4)肝肾亏虚证
证候: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心不安,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干少津,脉细数,为肝肾亏虚。
治法:滋阴养精,补益肝肾。
针灸处方: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以背心五穴、十二原穴鸠尾、膻中为主,配肝俞、肾俞等。
中药处方:滋水清肝饮加减。
杨某,男,33岁.2020年8月5日初诊。
主诉:焦虑抑郁月余。
证候:自诉因工作压力大引发焦虑抑郁,悲观易哭,常感疲劳。现纳食可,睡眠可,时有口苦,口唇发暗,手脚冰凉,背部有色斑,小便不利,脉左关尺弱,右寸弱尺弦。
西医诊断:抑郁症。
中医诊断:郁证。
辩证:气滞血瘀,肝肾亏虚。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安神。
治疗过程:对患者先行经络诊察,望诊可见患者口唇发暗,背部有色斑提示患者气血瘀滞,睡眠质量不佳;继而触诊点按背心五穴区,检查时选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或指甲进行点按穴位或局部深层肌肉部位,力度由轻到重,动作柔和缓慢,结合自身指下感觉,并观察患者的表情,细心查找神道穴(T5)和以神道穴为中心点的上下左右四穴是否出现异常压痛反应,不同穴位之间注意保持同样的压力;治疗以针刺为主,辅以中药。
针灸处方:四神聪、背心五穴、膻中、鸠尾、巨阙、神门、太冲、京骨。
刺法:鸠尾、巨阙长针直刺 1.5~2寸行泻法,不留针。中、四神聪平刺 0.5~ 0.8 寸行泻法,背心五穴直刺05~1寸行泻法,神门、京骨直刺0.3~05 寸,太冲直刺0.5~1寸,均行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针两次;针刺后配合耳穴贴压,取心、皮质下、肝、内分泌、神门等,嘱患者每日按揉刺激3次,每次20下,自然脱落后再行贴压。
中药处方:党参15g,丹参20g,苦参8g,石苇10g,当归12g,白芍12g,炒白术15g,醋香附12g,川芎 6g,炒莱菔子 10g,炒酸枣仁 12g,生牡蛎 20g,薤白10g,生地黄 12g,生杜仲 10g,桑寄生16g,怀牛膝 10g。共6剂,水煎服,每日2次。此方重用补气养血药培补中焦,调畅气机,以达健脾温肾、理气活血、养心安神之功。
2020年8月8日,患者自述针后症状有改善,背心五穴压痛减轻,仍有疲劳感,脉右寸弦,加刺十二原穴。
2020年8月15日,患者自述针后诸症明显改善,背心五穴压痛明显减轻,背部色斑变淡,仍有疲劳感,脉较前有力,右寸弱,针十二原穴组。
本神、四神聪、神庭穴对又名“头三神”,是杨甲三教授在治疗神志病时的经验穴;背心五穴是赵百孝教授在多年针灸临床实践中,结合经络诊察理论所总结出的穴区,常用于治疗郁证实证。具体指的是神道穴和以神道穴为中心点的上下左右四穴(左右两侧夹脊穴、T4棘突下穴位、T6棘突下灵台穴)。神道穴位于督脉,督脉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善于治疗神志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表明十二原穴善于调节五脏六腑相关疾病。十二原穴除治疗本经所主脏腑病证外,还能治疗神志类疾病。如太渊、神门、大陵、腕骨、合谷、太冲、冲阳、京骨,均有应用记载。赵百孝教授在治疗郁证虚证时常选用部分十二原穴来纠正患者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取得安神定志的效果;巨阙为心之募穴;鸠尾为任脉络穴,膏之原;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针灸问对》云:“膻中、鸠尾、巨阙,心之宫城也。”三穴合用,可增强宁心安神、理气解郁的效果。
(点击封面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赵百孝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的总结,共分为5个章节:1.成长经历:故土汲养、首都增识、英伦磨砺、不惑前行。2.针道探究:针灸层次论治体系的发掘与构建,经络诊察是针灸诊疗的关键环节,针刺治神中的气功因素,中医对梦的认识与辨梦论治,针灸治疗言语疾病。3.经络诊察:经络诊察的基本方法与内容,人体各部经络诊察及临床意义。4.灸法创新:灸法的优势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百孝灸法。5.临证心悟论述了眩晕等18种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作者简介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