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时事   2024-12-31 15:00   湖南  

- 全文27801视频 阅读约7分钟 -





梦起东山


文|刘义彬


这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阳光越过高大的树木斜射在东山书院的青砖围墙上,像是为之涂上了一层斑驳的金粉。

东山书院位于湘乡市城区东台山下的东山学校内。走近书院大门,两边各有一尊石狮子,门头暗红色横匾上鎏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东山学校”四个飘逸的金色大字。进入书院,迎面是一条马蹄形便河,将一连片古朴的砖瓦建筑围在中间,便河的外围环绕着一圈麻石小道和高高的围墙,葱茏的樟树、杜英、桂树、云杉、雪松伫立在小道边,有的树龄高达上百年。


东山书院 (记者 罗韬 摄)


沿长长的石桥走过便河,迎面便是宏伟的东山书院古建筑。整栋建筑为南北分布式三进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建筑面积4230平米,总占地16630平米。书院正门上书白底黑字“东山书院”四个遒劲大字,这是清代大书法家黄自元的手迹。进门一座宽阔的露天方形大庭院,庭院四角耸立着白玉兰、腊梅和石榴等四棵苍天大树。庭院两边分为东斋和西斋,分别为当年学生的自修室和寝室。庭院正面大堂两边的方形廊柱上各镶一块黑色木匾,上书对联“东山涟水古井石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领袖将军诗人学者激浊扬清浩气长存”。大堂正上方悬挂着“公诚勤俭”校训匾,为东山高等小学堂第二任堂长龚翼鹏所立。
往东穿过东斋中间的过道,有木走廊通往一间简朴的教室。这是毛泽东当年上学的教室,也是东山书院建筑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房子。教室正面墙上是一块可上下移动的黑板,两边墙上两百多格木窗户均镶嵌着透明的玻璃,室内宽敞而明亮,整齐地摆放着四列黑漆斑驳的桌椅。教室里空阔而寂静。在当年毛泽东曾经用过的课桌前,我轻轻坐下。阳光从西边玻璃窗外斜射进来,将一个个棱形的金色光斑投映在面前的墙面上、黑板上和前排的课桌椅上,像一页页翻开的书,静静地向我述说这一百多年来院子里曾经的过往。

东山书院原名东山精舍。甲午战争失败后,湘乡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兴办教育以讲求实学、培养贤才的急迫性。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一众士绅开始商议筹建东山书院,呈文得到湘乡县衙支持。1891年,曾任甘肃新疆首任巡抚的湘军将领刘锦棠回乡省亲养病,带头捐纹银两千两,并亲自勘定书院地址于东台山麓莲花屋场,被公推为倡修。1895年腊月,湘乡举人许时遂等人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请求开办东山精舍,并递交了《东山精舍章程》。陈宝箴在批阅《禀文》时,被开首的话“国家之隆替系乎人材,人材之盛由于学校”所吸引,随即允准。


少年毛泽东求学时的座位(记者 赵明 摄)


东山精舍起始时借东台山凤凰寺开课。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的教员,废科举,兴新学,培养专精一技的实用人才,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务之急”,在湖南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山精舍的开办受到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的支持。1896年7月11日,梁启超主编的上海《时务报》全文登载《东山精舍章程》。谭嗣同两次来湘乡指导书院的筹建。湘乡士绅向省内外同乡发出募捐倡议书,湘乡首里一总三坊十五都共3051人为筹建东山书院捐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清廷复古,东山精舍停办两年。

1900年6月,书院主体建筑竣工并正式开课,定名为东山书院。1905年,清政府诏令“停办科举以广学校”,东山书院改名为“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之后多次更名,至1955年改名为“湘乡县东山小学”。1958年9月,应东山小学十多名教师的请求,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东山学校”校名,并说:“将来学校要发展,可以办中学,办大学嘛,还是叫东山学校好,一次就写全了。”“东山学校”校名遂沿用至今。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毛泽东曾这样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到东山书院求学的往事。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从家乡韶山冲步行20多公里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因错过了入学考试,堂长李元甫出了一个叫《言志》的作文题目让毛泽东作答,毛泽东立刻挥毫写就一篇千多字的文章。李元甫被毛泽东一手工整的蝇头小楷所吸引,更是被其中救国救民的热情和志气所感染,由衷赞叹“学校取了个救国才”,破例录取了这个本没有资格入学的外乡人。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第一次上音乐课,第一次上体育课,第一次看到了全国地图、世界地图,第一次听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名字,第一次接触到维新思想,第一次听说了俄美日等国家,第一次学习英语,第一次唱起了外国歌曲……他在这里受到了湖湘文化务实精神和实事求是学风的最早熏陶,这里成为他睁眼看世界的第一站。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堂的学习时间不长,根据他的天赋和志向,李元甫等老师认为他应该到更好的学校去,并推荐他到湘乡驻省中学堂继续求学。


东山书院(资料图)


历经一百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东山书院弦歌不绝,培育了灿若群星的人才。除毛泽东外,陈赓、谭政、毛泽覃、萧三、易礼容、黄国璋、汤璪真、王季范等众多革命家、军事家、专家、学者、诗人都从这里走向了令人瞩目的历史大舞台。而今的东山学校早已晋升为湖南省重点中学,获批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

从东山书院出来,西边的天空已飘舞着金色的霞彩。校园里的路边石碑上,篆刻着“梦起东山”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值放学时分,学生们三三两两从教室走出,在校园里徜徉,在大树下阅读,在宽阔的操场上跳荡着矫捷的身影。我的目光越过眼前无数青春的面庞,越过校园的围墙,只见东台山近在眼前,始终是一片葳蕤葱茏的青黛颜色。



东山书院王奇志 50X70㎝





湘潭日报社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总策划丨龙香玖

统筹丨翁灵娜 刘义彬

文字丨刘义彬

视频 | 周涟渭 赵睿

编辑丨喻言

艺术支持:湘潭市美协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