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⑥丨寻梦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人生

时事   2024-12-23 15:00   湖南  


- 全文33011视频 阅读约9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左公故里:千秋独有 心忧天下


一位统帅右手拿着望远镜,左手牵着战马,跟在他身后的,除了士兵,还有一口厚重的棺材。这位抬棺出征的统帅就是晚清钦差大臣、时年69岁的左宗棠。他此行出征的目标是收复被沙俄侵占多年的新疆伊犁。
这件事发生在144年前。其“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的豪迈与悲壮,是我们迫切想要走近左宗棠的缘起。


左宗棠雕塑



一 谁是左宗棠



百年风云之后,上面的故事被铸成了一组雕像,放置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的左宗棠纪念馆前厅。左宗棠文化园景区副主任黎缌绮向我们讲述了来龙去脉——
19世纪中期,清朝可谓内忧外患,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和沙俄军队趁机入侵新疆;同一时期,日本侵犯中国台湾。形势严峻,但清政府财力有限,是海防,还是塞防?清朝内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李鸿章作为海防派的代表,坚决反对收复新疆。他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以举国之力收复新疆得不偿失,应先将有限的财力用于海防。但左宗棠的一句话,点醒了“左右为难”的清政府,叫——
“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为了筹措军费,左宗棠向富商胡雪岩借款,并在外国银行贷款,终于筹齐了1000万两白银的军费。1876年5月,左宗棠从兰州抵达肃州(酒泉),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逐步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整个新疆。
1880年,69岁的左宗棠带领一支亲兵卫队,抬着一口棺材从肃州出兵入疆。这次抱着“不复伊犁,誓不归还”决心的“抬棺西征”,使得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收复。
无疑,这是左宗棠的人生高光时刻。而在更远处,在未来的时空里,更大的光环给了这位民族英雄。
清末官员林世焘赞叹:“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美国《新闻周刊》评选1000年来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人有3位,分别是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
而在当下,全国有17个城市建有左文襄公祠。
令我们好奇的是,一个生在中部的南方人,怎会对西部的新疆如此熟悉?在众多文献中均有提及,左宗棠乃“一介布衣”出身,他又如何成了晚清中兴名臣?

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失地



二 何以左宗棠



何以左宗棠?左宗棠纪念馆内的展陈,构成这一问题的答案。
我们在另一个时空,试图触摸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沿着时间轴,“湘上农人,经世奇才”“运筹幕府,外援五省”“转战东南,首创船政”“经略陕甘,收复新疆”“惠洽两江,威震台海”“抱恨辞世,魂归故里”等历史情节一一展列,左宗棠生前使用过的器物、古籍等文物,都在向我们默默诉说着其一生的功绩。
左宗棠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家中“无买书资”,他四处借书苦读,也能遍览群书;19岁在城南书院师从山长贺熙龄研习“义理经世之学”,贺熙龄盛赞其“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他曾三次进京会试,但无奈“官场之风”,三次全部落榜,好在才华难掩,经人推荐在湖南醴陵渌江书院做了山长。
后来,左宗棠名气越来越大,先后得到陶澍、林则徐的赏识,并在40岁时成为湖南巡抚的幕僚,最终在曾国藩的一路举荐下,49岁时升授为浙江巡抚。


林则徐转道长沙与左宗棠彻夜畅谈,临别将整理的新疆资料托付与他,史称“湘江夜话”。


这期间,不得不提的一段故事是,1849年,林则徐从云南回福建原籍,经过湖南,特意绕道长沙,船只停泊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边,对湘阴的左宗棠是“非见不可”。两人在船上彻夜畅谈,这便是著名的“湘江夜话”。
就是在那一夜,林则徐将其在新疆期间绘制的全疆地图交给左宗棠。
站在湘江夜话的雕塑前,我们依稀听见了一个伟大故事的序章。




三 寻找左宗棠



左宗棠故居——柳庄

从左宗棠文化园离开,却走不出左公的世界。无论是城市雕塑、展板、车身广告,“左公故里”四个字都昭示湘阴人对左宗棠毫不掩饰的爱。甚至,湘菜里的一道名菜都叫“左宗棠鸡”。后人总是变着法子,离英雄人物更近一些、更亲一些。
身处其间,很难不被感染。我们马不停蹄地往左公的故居寻去,也就是湘阴县樟树镇巡山村柳家冲柳庄。
这里距离左宗棠的出生地界头铺镇约15公里,为左宗棠走上仕途前居住、务农的地方,“湘上农人”名号便源于此处。
柳庄的讲解员介绍,1843年,左宗棠用教书所得积蓄在柳家冲置田70亩,亲自设计建造了这座占地4.29亩、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因其挚爱柳树不折的性格,起名“柳庄”。左宗棠在此居住14年期间,研习农事、钻研农桑,也广泛研究天文、军事、历史、时事,通晓治道,通观国事。


从肃州移栽至湘阴柳庄的左公柳


近年来,“左宗棠热”兴起。不少游人前来打卡。尤其是2022年,在左宗棠诞辰210周年之际,两棵“左公柳”从肃州启程,跨越2000多公里,回到湘阴柳庄。这两棵远道而来的柳树,与南方垂柳不同,枝叶向上生长,有蓬勃之势。
见到此树,便有了亲临其境之感。西北的风沙再大,也吹不折柳树的腰板。这是柳树的身姿,也是左宗棠的态度,更是湖南人的风骨。

左宗棠夫人湘潭人氏,周诏端房间



四 重逢左宗棠



今日柳庄系原址复原。身处其中,想象着左公一家的耕读生活,自然生出一些感动来。何况还有一些“真家伙”来佐证我们的想象,比如,“克家不私”的匾额,可见左宗棠的为人准则;再比如,周夫人卧室内的一张雕花木床。
行至此处,最觉亲切。
周夫人,周诒端,湘潭人。清道光十二年(1831年),她与左宗棠结为伉俪。来柳庄之前,两人在湘潭生活了整整13年。
据湘潭文史专家何歌劲介绍,周夫人所在的周家是湘潭的名门望族,在湘潭隐山东麓的紫山有个占地10000平方米的大院,叫桂在堂。据说有48个天井,200多间房。桂在堂满门文采,男女同辉,仅女诗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历史上的第二个女诗人群。左宗棠的夫人周诒端便是杰出代表。
左宗棠在桂在堂深得湖湘文化影响,周诒端更是着力襄助、配合,使左宗棠得以顺利研究地理学、农学,旁及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为后来收复新疆和战后治理西北地区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可以说,隐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是他一生辉煌业绩的真正起步地。尤其是他在此处为书斋题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桂在堂壁画翻拍

今日桂在堂,剩下3间土砖房,倒是墙上保留的4幅壁画很有意思,轮船、城墙、江河……依稀可见,左宗棠早在青年时期,就有了海洋强国梦,这也正是受经世致用湖湘精神熏陶的结果。
只是后来的故事,不知左宗棠是否有过预见——
从八千湘女上天山,到湖南援疆团队,一代代湖湘子弟为守护新疆、建设新疆留下数不清的传奇。以至于清代杨昌浚为左宗棠写下的七绝诗句——“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至今仍在回响。

本站研学点:

①左宗棠文化园

概况:为纪念左宗棠诞生200周年而兴建。主要由左宗棠纪念馆、廉洁文化广场、左文襄公祠、文星塔广场、左宗棠雕像、功德石柱、烽火台、年谱大道等构成。其中左宗棠纪念馆总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七个展厅和一个情景小剧场。

位置:岳阳市湘阴县东湖路与石沙县交叉口北160米

电话:0730-3060958

开放时间:9:00-17:00

②左宗棠故居—柳庄

概况:1843年,左宗棠亲自设计建造了柳庄。现柳庄景区复原了左宗棠故居原貌,展示了许多与左宗棠生平相关的文物和资料。

位置:岳阳市湘阴县樟树镇柳家村柳家冲(距左宗棠文化园约30分钟车程)

电话:0730-3170198

开放时间:9:00-17:00

③左宗棠故居—桂在堂

概况:左宗棠21岁时入赘周家,在此生活13年。2014年湘潭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湘潭市湘潭县排头乡(导航“辰山村桂在堂”)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甘议 何歌劲 张建明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冯叶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汤俊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