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①丨碧泉书院:吾道南来,厚德流光

时事   2024-12-16 15:35   湖南  


- 全文28941视频 阅读约7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碧泉书院:吾道南来,厚德流光


每一次来到碧泉,那一汪碧水始终没有变。
如镜子般清澈,水里的五彩石子、悠然自得的小鱼、水藻末端微小的摆动,尽收眼底。自唐天宝年间被人发现,至此生生不息。
每一次来到碧泉,心中的感悟又总是不一样。
时光流转间,这里村庄美了,产业兴了,湖湘学展陈馆落成,游客们在这里感受湖湘先贤的思想光芒。
在变与不变间,那座名垂青史的“碧泉书院”,尤其牵动人心。它历经南宋战火、元代修复、清代重建,最终在现代残毁,可人们从未忘记它的名字,只因——
它见证了湖湘学派的兴起和发展,承载着人们对学问和品德的不懈追求。

胡安国、胡宏父子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中



风起碧泉潭边



900多年来,清清碧泉惊艳了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其中有一人自福建武夷山而来,他是胡安国。
宋建炎三年(1129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在学生黎明、杨训的邀请之下,胡安国、胡宏父子他们来到湖南湘潭碧泉。后离开了一年多,绍兴三年(1133年),胡氏父子重回碧泉,从此创立书堂,著书传道,醉歌田舍。
胡氏父子之所以落籍碧泉,固然是因为这里远离纷争,但灵性十足的碧泉潭水更显功不可没。胡安国有诗言:“买山固是为深幽,况有名泉冽可求。”其子胡宏也写道:“此非沧浪之水乎?何其清之甚也!”
那个举世闻名的书堂,也以“碧泉”为名。
“书堂”不只是读书的地方,还是寓居之所,是讲学之地,俨然一座“综合楼”。花晨月夕、松风竹籁时,胡氏父子静坐古树之下博览群书,一旁的碧泉自石崖间涌出,色如靛蓝,好不惬意。
不过,在胡安国时期,“碧泉书院”之名还没有出现在历史扉页上。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胡安国去世,胡宏将书堂修缮扩大,“碧泉书院”才正式命名。
胡安国常说“浮世名利如蠛蠓过前,何足以道”,其仕途长达四十载,却多次辞任,真正历职不足6年。移居碧泉8年间,除宋高宗间或召他入朝商谈国事,而短暂离开之外,他在这里幽静地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胡宏同样淡泊功名,一生未仕,在碧泉书院等地讲学20余年。
青山随处,绿水回环,与湖光山色为伴,不恋朝廷的胡氏父子潜心学术。于是,湖南最古老的书院之一碧泉书院开始名噪一时,湖湘学派的第一个学术基地逐渐形成。

有本亭



开创湖湘学统



从碧泉潭到碧泉书院,只有几十米的距离。站在书院旧址前,思绪翻飞,一边是泉水依旧,一边却是书院不再,令人遗憾。

900多年前,这座书院究竟有何魅力?答案就在于胡氏父子的与众不同。

在碧泉办学期间,胡安国主张心性修养,强调通经致用、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贯之以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以期通过“修身”“养性”,获得成道求仁、治国安邦的现实意义。

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胡氏父子所处的年代,经历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他们虽偏居山野,却依旧牵挂着冷落山河、凋残民物,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教授生徒、研究学术与救国救民的现实统一起来。

这一思想,有着正统的理学渊源。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号称“濂溪先生”,他以孔孟正统为主,兼综道佛思想,阐发心性义理之学,开宋代理学之先河,其学生程颢、程颐完善了该学说,胡安国正是“二程”的再传弟子。

有了胡氏特色教育思想的加持,碧泉书院吸引了一大批杰出弟子负笈求学。

胡安国共有弟子26人,除了胡氏子侄之外,还有彪虎臣等名士。胡宏游学讲道20余年间,湖湘之士多求学于其门,尊其为一代师表,弟子张栻、彪居正、吴翌、孙蒙正、赵师孟、赵棠、方畴、向浯等人,皆成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因为一个书院,僻静幽远的碧泉,迎来“远邦朋至,近地风从”的景象。

在碧泉书院,还有一个意义非凡的工程——胡安国所著《春秋传》和胡宏所著《知言》均在这里完成,分别是当时的教学讲义和课堂语录。

《春秋传》主张“尊王”“攘夷”,前者讲“君臣为纲”的政治理论,后者提倡对抗外敌的民族精神,无不闪耀着胡氏“通经致用”的思想,后来成为元、明两朝“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考内容。

当时谁又能料到,偏僻的碧泉书院,竟蕴藏了如此巨大的能量。


胡氏父子雕像



斯是圣门之后



走着走着,在碧泉村新建的“五峰亭”(胡宏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前,我们邂逅了胡安国、胡宏雕像。时空仿佛回到从前,碧泉书院传道授业的弦歌场景生动再现。
胡氏父子手持书卷,意气风发,身后的《春秋传》书页徐徐展开,另一侧是胡宏的弟子张栻,他眼中分明流露着宏儒硕学的风范、任重道远的坚定。
这一幕是传承,是发扬,是碧泉书院命运转折的映照。
对内强调心性修养,对外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有用”之学的治学态度自胡安国起,通过胡宏传播开来,在碧泉书院氤氲。
后来,张栻来到了长沙,相继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从学者广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声名远播。胡宏另一弟子彪居正任岳麓书院主管,湖湘弟子也纷纷从碧泉转到了岳麓,岳麓书院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理学传习基地。
张栻与宋代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来往甚密。乾道三年(1167年)的一场“朱张会讲”,进一步将岳麓书院推向高光时刻。
这种盛行于湖南的学术现象,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朱熹及其弟子最早为之命名为“湖湘学者”“湖南一派”“湖南学”之类,《宋元学案》则称作“湖湘学派”。南宋后期理学家真德秀“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黄宗羲“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等说法,更是湖湘学派兴盛的生动写照。

一名学生在碧泉书院参观

回首来时路,当年胡宏去世后,碧泉书院一度变得“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但胡氏父子的思想没有断流,而是孕育了影响深远的湖湘学派;发端于碧泉的湖湘学派也并非籍籍无名,而是转移到了长沙并发展为大气候。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派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湖湘俊彦,谱写出一页页旷世传奇。他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是碧泉潭边的那个书院,为湖南人的荣耀时代写下了序章。
900余年光阴,似是一场轮回。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碧泉寻访湖湘学派源头,倾听先贤传奇故事,这里又是一派“远邦朋至,近地风从”的景象。
“吾道南来,本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忽而想起国学大师王闿运的名联,他,正是湖湘学派的一名赫赫骄子!


本站研学点:

碧泉书院(旧址)

概况: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多次经历损毁、修缮、重建等,因孕育了湖湘学派而闻名。碧泉书院于1986年被彻底拆掉,目前正着手恢复。最后存在的书院已非宋时旧景,更多地体现为纪念性祠堂式建筑,为一个四合院,分上栋和下栋,由胡氏族人于清朝年间捐资重建,书院前曾有记录捐资情况的碑文。

位置: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

湖湘学展陈馆开放时间:

9:00-17:00(周一至周五)

联系电话:17352657786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何歌劲 刘安定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谷桔
摄影丨陈旭东 方阳
视频丨周涟渭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