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③丨千年岳麓书院,文脉传承故事多

时事   2024-12-18 15:00   湖南  


- 全文32141视频 阅读约9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岳麓书院:千年学府 文脉传承


衡岳之北,湘江西岸。麓山深处,生趣盎然。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变迁,至今仍弦歌不断。这里既是人才辈出的千年学府,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标。
如今,这里的悠悠文脉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仲冬时节,我们和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刘安定一起走进岳麓书院,探寻湖湘学派的源泉与文化魅力。

前往岳麓书院参观的研学者如潮



深植种子
——碧泉学子张栻与朱张会讲



岳麓书院依山而筑,坐西朝东,中轴线以教学斋、半学斋、讲堂、藏书楼为主体建筑,北侧是文庙,三进院落;南侧为中国书院博物馆。自前门步入,是赫曦台,正对面便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和那副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穿过大门二门,就到了岳麓书院最核心的讲学场所——大讲堂。中堂为一座一米左右高的讲台,上设两把座椅。这两把座椅,纪念的是南宋两位大儒张栻与朱熹同台讲学,后世称为“朱张会讲”。正壁有一块长方白底大雕屏,颜体楷书,刻着张栻于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撰写的《岳麓书院记》。
朱张何以相聚于岳麓书院,成就千古佳话?
何歌劲介绍,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自幼跟随父亲在湖南永州、衡阳、潭州等地定居,师从湖湘学派创始人、湘潭碧泉书院创建者胡安国之子胡宏。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受潭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刘珙之聘,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前后七年苦心经营,提出“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培养了一批以“岳麓巨子”为代表的理学人才,使得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湖湘学派的规模、成就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全盛时期,长沙再度成为湖南的文化中心。

清康熙“新修岳麓书院志”载张栻像和像赞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朱熹的湖南之行?
“朱熹的父亲朱松去世前,曾把朱熹委托给今福建武夷山的刘子羽,以及刘子羽的弟弟刘子翚,刘子羽堂弟刘勉之,胡安国的侄子、弟子胡宪等四人,朱熹与胡宏一直书信往来密切。”何歌劲介绍,朱熹与胡宏在学术上观点有相同也有不同,得知胡宏弟子张栻主教于岳麓学院,他便萌发了对张栻“往从而问焉”的愿望。
朱熹到长沙来,是出于时任潭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刘子羽长子刘珙的安排。朱熹千里来访,在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与张栻讲学论道两月有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十一月初六归途中,张栻、朱熹与朱熹的弟子林择之从城南书院骑马出发,经宁乡拜张浚之墓,过湘潭石滩(今射埠),宿草衣寺,登南岳顶。“我猜想,他们是想去附近的碧泉书院,奈何大雪纷集,只得作罢!非常遗憾!”何歌劲说。
历史总是伏脉千里。当年这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为湖湘大地种下了遒劲的文脉种子。

“实事求是”匾额悬挂在书院中央大堂之上



根深叶茂
——一代伟人与七位湘潭山长



从讲堂往右后方前行,是毛泽东寓居处。1917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两度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从他的寓所推开窗,就能看到讲堂檐前那块“实事求是”的匾额。
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及书院讲堂“实事求是”“整齐严肃”等碑刻匾额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此间,毛泽东提出了岳麓山新村建设的构想,与蔡和森等共同组建了新民学会,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1919年毛泽东在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主编《湘江评论》,后转移到湖南大学筹备处。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为湖南大学亲自题写校名;视察湖南期间,重游岳麓。
刘安定告诉我们,距离岳麓书院直线距离380米处是爱晚亭,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毛泽东求学长沙时,经常与蔡和森、萧子升、罗学瓒等友人到此畅谈理想抱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52年9月17日,爱晚亭整修完毕,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请,欣然题写了“爱晚亭”匾额。
“罗典是湘潭人,他63岁时始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一连五任,执掌岳麓书院时间长达27年。年九十寿终于山长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安定说,罗典学问广博,富有创见,教学上循循善诱,培养了大批人才;罗典对岳麓书院进行改造建设,修岳麓书院八景,是岳麓书院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建树最多、学生最多的一位重量级山长。


明万历“岳麓书院图志”所载“朱张会讲”

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其中有彪居正、郭金台、易宗涒、刘元燮、张九镒、罗典、龙瑛等七位湘潭籍(含湘乡)山长,他们为岳麓书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彪居正是今湘潭县射埠镇新烟塘村(原张公村与烟塘村合并)人,他是胡宏弟子,在碧泉书院与张栻同窗,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早在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时,朱熹因敬重彪居正的德学,称他为前辈并推荐其前往执教。张栻离开后,彪居正行山长职事。
世居湘潭响塘的张九镒乾隆年间曾担任岳麓书院山长。张氏世代诗家,祖孙数代享有诗名。其中张文炳、张九钧、张九镒、张九钺、张九键等张氏祖孙与岳麓书院有密切的关系,先后在此读书或任职,传为佳话。
湖湘学派根深叶茂,生生不息,拔地参天,终成震古烁今之势。

当年的“朱张会讲”处成为游客打卡点



开枝散叶
——弦歌新声,震彻云霄



岳麓书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明清至民国初期的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灿若星辰,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叱咤历史的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从这里出发,走上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湖湘文化对湖南人才群影响很大,晚清湖南人才鼎盛,曾国藩、郭嵩焘、刘蓉就是岳麓书院的同学,数十年情同手足,后结为儿女亲家。”刘安定说,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文人学士,很多对书院有着独特的情怀,他们投身于其他书院,传承弘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
左宗棠就是其中一位。道光十七年,左宗棠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撰文“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渌江书院承继宋明理学道统,重视振兴文教,培育英才。这里走出了一批治国治军治教人才。
湘潭县人龙瑛不仅担任过岳麓书院山长,还先后担任长沙城南书院、常德朗江书院、湘潭昭潭书院山长。
岳麓书院学子李元度官至布政使衔云南按察使。同治六年(1867年),新修平江天岳书院时,李元度与张岳龄慨然捐助。张、李两人都是湘军将领、湖湘学人。新修的天岳书院完全承袭岳麓书院的规制,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岳麓书院文脉传承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专程来到岳麓书院,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的重要论述。
新时代赋予岳麓书院新的内涵。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在时代洪流中不断传承和翻新。如今,这座千年学府弦歌不辍,金声玉振,响遏行云,奏起更加光彩夺目的时代新声。


本站研学点:

岳麓书院

概况: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至1903年改建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今岳麓书院隶属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岳麓书院盛极一时,成为湖湘学派重镇,从这里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经世致用之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位置: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风景区

电话:0731-88823764

开放时间:7:50-17:10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何歌劲 刘安定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廖艳霞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汤俊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