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②丨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源自这座书院

时事   2024-12-17 15:20   湖南  


- 全文33271视频 阅读约9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城南书院:丽泽千年 树人百年


一座书院赓续千年文脉,一群师生彪炳华夏史册。
很多人知道,湖南第一师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一所涌现了诸多杰出人物的名校、一个闻名中外的红色旅游打卡地;可很多人不知道,湖南第一师范,始于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创办的城南书院——一所在清代前期就成为全国二十三所、湖南两所省会书院之一的书院,近代湖南五大人才群体摇篮的书院。其坚持的经世致用学术理念,成为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并持续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精神滋养。

古时为城南书院,今日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前世和今生



“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长沙府志》和《长沙竹枝词》笔下描述的“妙处”,是办学之所的上佳之选。
城南书院坐落于长沙城南门外妙高峰下,遥对岳麓,近临湘江,山聚水回,泉清木茂,钟灵毓秀。旧址宽阔,有基地园土26处,监院、讲堂、书房等六斋,并置“城南十景”。这里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湖湘学派发源地和湖湘文化传播地,书院兴盛时学子达3000多人。
创办人张浚、张栻父子皆非等闲之辈。张浚是抗金名臣,曾题书“城南书院”匾额。张栻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早年师从于湖湘学派泰斗胡宏,以学识超群而深得器重,1161年至1168年,他担任城南书院山长兼主讲。
湘潭著名文史专家刘安定介绍,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张栻与吕祖谦、朱熹合称为“东南三贤”,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等方式,推动了理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位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内的“城南书院”展室

在城南书院校区的第一展厅里,乾隆皇帝为了褒奖湖湘文化对整个中国学术的突出贡献的赐匾“道南正派”放置于显要位置,据历史记载,这块牌匾同时悬挂在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
1903年,全国各地在新办师范教育的形势下,城南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首开湖南师范教育的先河,也开启了“百年师范”之纪元。1912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合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易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50年,毛泽东亲自为母校题写“第一师范”的校名,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走过千年,书院时期的“昔贤过化之地”发展成为中华大地声誉隆赫的现代学府,轻拭历史的尘埃,留下的无不是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印记。

每天来城南书院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



摇篮和火种



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中说:“湖南之为省……人杰地灵,大儒迭起,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文脉载体,也是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线索,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和情感根脉。
城南书院创办人张栻以倡导师说为己任,提出“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方针,坚持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为学之道,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成为“昔贤过化之地”“湘中子弟争来讲学之区”,对湖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实事求是”牌匾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挂于城南、岳麓书院堂檐,内化为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学术品格。
起于风云激荡年代的第一师范,传承和发扬了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教育目标及传统,砥砺了湖湘文化中开放进取、敢于创新的图强意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大批进步青年走在时代前列,逐步接触、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湖南早期革命运动的核心组织——新民学会的成员也多出自该校,使得这里成为神圣的“红色摇篮”。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话中讲到:“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

城南书院院志原迹



学生和先生



研究湖湘文化,书院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从书院走出的师生是永恒的主角。
1167年,理学大师朱熹从武夷山来到长沙造访张栻,逗留两个多月,两人经常带着学子同舟往返湘江两岸,轮流在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讲学论道,留下了“朱张会讲”这一桩中国学术史上的千古佳话。
作为教育家,张栻“有一套”:他主张为国选士的精英教育,强调以儒家经典为基本教材,提倡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还主张“知行并发”和学为实用。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宣传教育办公室主任邹磊介绍,从城南书院走出的学子,受其教育影响颇为深远。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城南书院学习期间,深受湖湘文化尤其是理学思想的影响,他明显传承了张栻注重致知、讲究察识、努力涵养的思想底色。其逐渐形成了结合传统与现实、注重实际效果的治国理念,对他后来推动洋务运动和军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位湘潭籍名家王闿运在书院接受了不同于传统科举教育的学术训练,他后来在教学中也强调“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即治学应当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育方法的创新,不仅体现了其著述的鲜明特色,而且开晚清解经之新气。
从“星光熠熠”的学生群体不难看出,从城南书院到第一师范,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教育传统,在创办早期,第一师范曾以“湖南亚高学府”驰名,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批革命与教育人才,成为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

青年毛泽东读书时坐过的桌椅

走进城南书院校区,长廊串起大礼堂、八班教室、水井、自习室、阅报室等10多个红色纪念地,一步一景皆由岁月雕琢成鲜活而厚重的红色教科书。
在第一师范,毛泽东既是学生也是教书先生,在这里,他打下了学问、身体、思想和实践的四大基础,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为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湘潭著名文史专家何歌劲介绍,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八年,其中在第一师范学习、参与社会活动长达四年半。“毛泽东对教师职业可谓‘情有独钟’,他晚年都反复讲‘我的身份就是老师’。”何歌劲说。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正厅的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在1950年为母校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要做人民的学生。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被这幅包含了共产党人一贯的人民立场的题词所吸引,驻足认真观看,还询问陪同人员毛主席当年写这句话的来由。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新时代的湖南一师坚持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开展“馆课一体化”沉浸式思政实践课教学,厚植师范生从教乐教的教育情怀。
千年学府城南书院,现今既有琅琅书声亦有游客熙攘,当“朱张会讲”和红色研学打卡的时空重叠,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文化之光、智慧之光照亮心田、点燃思想火花。正因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注入,这本千年写就的历史书,将续写智慧与力量的华章。


本站研学点:

城南书院

概况:城南书院,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其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立。1903年,长沙城南书院改制为湖南师范馆,即为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06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356号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何歌劲 刘安定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赵明
摄影丨李新辉
视频丨汤俊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