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评:说说湘潭县城路街巷的名称

时事   2025-01-14 15:00   湖南  


- 全文1868 阅读约5分钟 -


湘潭县城的街巷(资料图)


湘潭县城的路街巷


文|许评



湘潭县的城关镇——易俗河久负盛名,唐天宝九年(公元749年)就成为湘潭县的县城。历史的车轮滚到1994年,湘潭县的县治由湘潭市观湘门地区移址到易俗河,易俗河再次成为湘潭县的县城。作为一座新建的县城,建设之初,县城建设指挥部就为城市道路、街、巷确立了很有特色的命名规则。即所有东西走向的路、街、巷均以动物名称命名,所有南北走向的路街巷均以植物名称命名。
有人自然会质疑,这么做不会使新的地名与历史脱节吗?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不过,湘潭县城建相关部门在具体命名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巧妙灵活,力图避免新旧地名完全脱节,尽量反映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目前,新县城在不违背命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相当部分路街巷的名字传承了县城建设之前的老地名,保留了历史印记,留给人们美好的念想。


一、大鹏路


这是湘潭县政府大院门前的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它西头联通着湘潭县广袤的农村,东头连接着天易大道,通向株洲市。大鹏路虽然没有什么历史传承,但寓意十分深刻,祈愿湘潭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如大鹏展翅,实现经济腾飞,踏上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



二、凤凰路


这是易俗河镇另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从湘潭市出发,跨过二大桥,最先看到的是就是凤凰路,这条路上车水马龙,道路两旁机关单位密集、店铺林立,道路一头连着湘潭县一中,一头连着江声中学,中段还有一所凤凰中学,每年都要从这里飞出许多金凤凰。
其实,这条道路的名字源于新县城的中央的一座小山——凤凰山。县城建设之前,凤凰山的山形十分明显。新县城建成后,山周边高楼林立,在视觉上凤凰山就剩下政府大院后面的一个小山包,现在辟为一个小公园。行走在凤凰路上甚至见不到凤凰山了。

三、云龙路



云龙路是一条以动物名称命名的东西走向的道路,道路主体部分位于历史上的上马乡云龙村。撤区并乡时,上马乡并入易俗河镇。县城建设过程中,云龙村的土地陆续被征收使用,修建了云龙中路、云龙东路,沿线以“云龙”命名的有云龙中学、云龙小学、云龙山庄以及众多商铺饭店。




四、贵竹路


在县城东面的金霞山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名叫贵竹路。这条路的命名源于区域内的一个地名——水竹湾。过去,水竹湾归属上马乡水竹村。撤区并乡后,上马乡并入易俗河镇,县城建设规划设计里,金霞山西边的山下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主体部分多在水竹村境内。为使道路名称更加吉祥如意,故而最终将这条道路命名为贵竹路。


五、飞羊路



历朝历代,从长沙到衡阳的官道上设有众多的驿站,位于易俗河境内就有一个有名的驿站——飞羊铺。飞羊铺位置大体在如今的飞羊路上。飞羊铺已经年代久远,飞羊路的命名有利于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铭记。


六、百花路


新县城建设之前,易俗河镇就有一所百花小学,位于牛头岭附近。依照县城建设规划,百花小学整体拆迁至如今的地段,因而将学校前面这条路命名为百花街,后来正式定为百花路。由于濒临老商业中心牛头岭,又有名校百花小学加持,县城建设之初,百花路的繁华程度仅次于易俗河镇早已建成的玉兰路。


七、金霞路


金霞路位于县城东面,整条道路贯穿金霞山,命名金霞路名副其实。这条路在山峦里穿行,道路蜿蜒曲折,道旁郁郁葱葱,风景优美,行径其中,心旷神怡。


八、砚井路


易俗河镇牛头岭附近有一条路名叫砚井路。此路的命名源于此处有一个著名景点——砚井。据史料记载,宋朝有一位姓路的太史,居住湘潭县易俗河期间,常在此处的一口古井边洗砚,后世称之为砚井。现在是湘潭县的县级文保单位。县城建设之前,这一片属于易俗河镇砚井村,县治移治易俗河后,砚井村改为砚井社区。贯穿砚井社区的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建成后,规划部门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传承历史沿革,果断地将这条路命名为砚井路。


九、七家巷


由北向南过二大桥不远,在海棠路的西边有一条小巷名叫七家巷,它联结着雪松路与海棠路。这是一条不被常人熟悉的巷子,多数人对其名称更是感到纳闷。这个名字要追溯到县城建设之前。
过去,七家巷所在地属于上马乡赵家洲村七家组,这些世代居住的居民为了国家利益基本上经历了拆迁,不少家庭甚至经历过两次拆迁。第一次是1992年修建湘潭二大桥的需要,107沿线村民舍小家为大家拆了自己温馨的家,1994年,出于县城建设需要,又有部分村民拆迁,被拆迁的村民多被安置在七家巷附近,为了留存这份记忆,这条巷子便命名为七家巷。
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征,路、街、巷的命名也有自身的特色。我觉得,湘潭县城的路、街、巷等命名既独具匠心,又保留了历史沿革,还讲究了文化艺术,值得称赞。



作者简介

许评,本名陈金陵,61岁,退休公务员,原湘潭县应急管理局四级调研员。爱好写作,经常有散文、小小说和古诗词发表在各类报刊和文学网站。




往期精彩回顾




罗纳新:关于板塘区的零星回忆
‍‍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湘潭仙女山:禅师和仙女从这里走来
湘江、涓水、涟水岸边,一群白色的精灵在起舞
张岱:戏说光头
我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婆婆




编辑丨江璐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