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和平:傻姑

时事   2025-01-09 15:00   湖南  


- 全文1092 阅读约3分钟 -


资料图(记者 陈旭东 摄)


傻姑


文|廖和平

村里有个女人,叫“傻姑”。至于真名,早被人遗忘了。
其实,她有个寓意满满的名字。小时候,她又聪明又可爱,父母按照她的“仁”字辈分,给她取名“仁慧”。3岁那年,她突然高烧不退。村里看病不方便,又处在那个交通与医疗都不发达的年代,没办法及时医治,估计把脑子烧坏了。
8岁那年,傻姑的父母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把她送进学校。入了学堂之后,傻姑几乎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一堂课。别人上课的时候,她总是在操场上玩砂子、捉虫子、跳屋子。无论老师想什么办法,都没有办法把她弄进教室。在这样的露天课堂,傻姑没有创造出无师自通完成学业的奇迹,却把自己玩残了。一次课间休息,傻姑被一个顽皮的男同学从楼梯上推下楼,右手致残,终身残疾。在学校混了三年多,老师难受,傻姑难过,干脆辍学回家。那个时候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傻姑说走就走,没有从学校带走一片纸的文化。
不过,这个时候,傻姑还不叫“傻姑”,村里的人还是亲昵地叫她“慧慧”。“傻姑”这个大名的首发式好像是她结婚后不久的“米豆腐”事件。我们村的米豆腐特别好吃,很大的功劳来源于米豆腐上面的臊子。这种臊子内容特别丰富,不仅有香喷喷、黄澄澄的肉末,还有油豆腐丝、红萝卜丝、芹菜叶子等。一勺臊子差不多就是一个小型的“食物聚会”。因内容多,各种食物综合一起形成了鲜美多样的味道,也充实了臊子的分量。一碗米豆腐里面,臊子差不多占到三成。村民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乡亲们对食物美味的极致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待客的实诚。在我们那一带,米豆腐是招待客人的一种主要食物。
成家后的傻姑成了一名家庭主妇,接人待客是免不了的功课。她便虚心向婆婆学习做米豆腐。婆婆告诉她:“泡米、磨米浆、煮熟米浆、放生石灰……”婆婆的话还没有讲完,傻姑便跑回家自己尝试做米豆腐。结果,傻姑做出来的不是米豆腐,而是石灰渣。原来,她往米浆里面放的不是生石灰水,而是一块块完整的生石灰。从此,“傻姑”这个名字就在村里叫开了。
傻姑右手不得力,干不得重活,加上没文化,不能出去打工,家里的经济非常拮据。她有一个叫聪哥的表哥住在城郊,市里正在他们村征地搞一个大项目。他要傻姑跟老公假离婚,再与他们村一个男的假结婚,把户口迁过去,然后再真离婚真复婚,这样就可以领到几十万元的人头费,老了还可以领到高于普通农村的养老金。
大家都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可傻姑死活不干。她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句话:“我妈说的,三件事不能做:偷、抢、骗人!”聪哥只想帮她,死劲地劝,结果把傻姑劝怒了:“丑死人哒!你不要脸我要脸!”聪哥觉得不可理喻,气冲冲地骂傻姑:“你真是个傻子!”
这一回,傻姑在村里更出名了。只是,从此后,村里却再也没人叫她“傻姑”了。


作者简介

廖和平,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湖南日报》《湘潭日报》等媒体发表散文100多篇,在《词刊》《新歌诗》《青年歌声》《音乐天地》《词海》等歌词刊物发表歌词40多首,散文曾获《湘潭日报》征文二、三等奖。




往期精彩回顾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湘潭仙女山:禅师和仙女从这里走来
湘江、涓水、涟水岸边,一群白色的精灵在起舞
张岱:戏说光头
我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婆婆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