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仙女山:禅师和仙女从这里走来

时事   2025-01-08 15:01   湖南  


- 全文2020 阅读约6分钟 -


仙女山(资料图)


禅师和仙女从这里走来


文|谷桔

驱车往雨湖区西北方向走,在沪昆高铁之南遇到一脉山峰,这便是仙女山,从大的地理定位来说,她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作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的仙女山,秀丽的风光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万物复苏的春日里,山上郁郁葱葱,小径幽幽,清泉石刻,百鸟啁啾,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名山不会只有眼前的风景,在一草一木的背后,还藏着许多的故事。仙女山的故事,就从“仙女”开始讲起吧。

仙女传美谈


乾隆年间,湘潭诗人许作人有诗“愿将凡骨凭仙女,肯许金丹换若否?”这里的“仙女”便出自龙安村仙女山。
仙女山的来由,源于一个好媳妇的孝老爱亲故事。“我们从小就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今年45岁的周罗知在村里土生土长,她介绍,传说山脚下住着一户陈姓人家,婆媳二人皆守寡,家中尚有一小姑子。媳妇为人贤惠厚道,孝敬婆婆,照顾小姑。一天,一名仙女赐了一颗仙桃给媳妇,媳妇不舍得独食,将桃一分为二给了婆婆和小姑。此时,仙女更加坚定自己没有看错人,又叮嘱媳妇把桃核吃掉助其得道。此后,婆、媳、姑三人在冬桃岭飞升成仙,并随风飘到了不远处的一座山上。为表达对赠桃仙女娘娘的崇敬之情,这座山便有了“仙女山”之名。后来,人们又将婆、媳、姑按原貌塑像,将三人的神祇供奉在山顶龙安寺中,并特意建了仙女庙、娘娘殿等。
或许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引人好奇,亦或是长辈希望儿女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仙女传说在民间经久不衰。这一传说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光绪刊《湘潭县志》中写道,“宋理宗时,有老妪携女妇登山,得桃如碗,食而仙去,与韶氏三女事符。峰南有冬桃岭,斯得桃之地矣。”
虽说“仙女”是虚无缥缈的,但镌刻在人们认知里的孝老爱亲精神却是不可磨灭的。如今的仙女山上,半山腰的“仙女·墟里”标识向世人宣告着仙女文化的渊源,山顶龙安寺内的娘娘殿游人不绝,都表达着人们对这一段美谈所产生的共鸣。

海禅师碑文(记者 罗韬 摄)

禅师和墨客


对于“仙女山”,今天的湘潭人当然不会陌生,但鲜少有人知道,其实仙女山的古名叫“龙安山”。龙安村里有座龙安山,龙安山上有座龙安寺,这样捋一捋,或许就更好理解了。
循着龙安山999级石梯而上,到达山顶就能看到静谧的龙安寺。在满眼芳菲的人间三月天,寺外的桃花早已盛开,当寺庙遇上了桃花,便自动生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不过,相比于花红柳绿的自然风光,这里的一处名人墓地更能引发人们的探访之心,这位名人就是唐代高僧海禅师。
寺庙旁有这样一段墓志铭——“海禅师俗姓周,名如海,长安人。生于唐开元十五年乙卯,唐天宝十四年乙未入佛门。先居长安西明寺,后至衡山,又入长沙,再迁龙安山。众信士随从而来,于巅砌石扩地建龙安寺。”“元和三年圆寂葬此”。由此可见,海禅师颇有影响力,龙安寺正是因为他的到来而建成的。
能佐证海禅师之影响力的,还有一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为其撰写了《龙安海禅师碑》,这在海禅师墓旁也能看到。“其异是者,长沙之南曰龙安师”“尚书裴公某、李公某,侍郎吕公某、杨公某,御史中丞房公某,咸尊师之道,执弟子礼。”柳宗元的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唐朝佛教盛行的面貌,隋唐年间佛教派系林立,龙安海禅师是主张兼收并蓄的,较少门户之见,他对于佛教的贡献也许就在这里。
当我们再次把目光从龙安山放大至整个时代,便会发现,在璀璨而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当时的龙安寺以及湘潭人民,正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映像。为什么这么说?在周罗知的带领下,我们在龙安寺墙壁上找到了建寺时的部分记录,你一两、他一两一、我二两……当时有无数人为建寺捐献钱帛,这体现了百姓对佛教的认可,反映了当时佛教盛行的文化现象。
海禅师的到来,让龙安山有了“灵”,此后,龙安山与不少历史名人结下了文字之缘。唐代诗人李群玉曾咏龙安寺《龙安寺佳人阿最歌》。“龙安古寺”四个大字旁有对联:“四朝灵迹;三楚大观。”笔力遒劲潇洒,为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写。殿门联曰:“神仙眷属;香水因缘。”为清光绪户部员外郎蔡枚功所题写。殿内横梁悬匾:“俯瞰湘流”,为晚清大家王闿运题写。

仙人碓(资料图)

风景旧曾谙


春天,是最适合踏青访古的时节。3月的一个晴天,当我们登上仙女山,走进龙安寺,依然能看到许多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风景。比如,爬山爬到一半时,会看到古老的、并不齐整的麻石阶梯。龙安寺中有文字记载,寺庙于乾隆五十五年重修,1958年全毁,1989年复建。但忠诚地守护在寺庙门口的两尊石狮,寺里的石龙头、石马,仅存的一堵原始石墙,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寺外又是一片新的天地。登高望远,山脚下的油菜花铺满了一地,进村、上山的路都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交通十分便利,路边是庭院秀美、民风和畅的美丽农家。
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它可以穿越古今而历久弥新,这在仙女山就有最好的体现。如今,以海禅师、仙女为文化名片,这里的人们正致力于开发生态型田园养生度假区,目前已有不少自驾游游客慕名而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禅师和仙女的故事、湘潭的风土人情,将被传播得更远。


往期精彩回顾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湘江、涓水、涟水岸边,一群白色的精灵在起舞
张岱:戏说光头
我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婆婆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