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研学记⑩丨碧泉书院,重焕文脉光彩

时事   2024-12-27 15:22   湖南  


- 全文32181视频 阅读约9分钟 -





编者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湖南全境,是湖南人的母亲河。它与汨罗江等一道汇入洞庭湖,构成了浩瀚的洞庭水系,也带来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为深入探索湖湘文化的源流与特质,深度挖掘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湖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湖南文化强省提供价值支撑,我们特推出“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逐水而行,奔赴湖南各地,探寻与思索“传承和发展湖湘文化”这一时代命题。






碧泉书院:延续文脉,弦歌不断


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长河中,书院教会人们学识开化,源源不断为知识分子输送信念和信仰,继而推动时世变迁、历史向前。
当年的碧泉书院,孕育了湖湘学派和众多湖湘俊杰,开创了举世瞩目的湖南人的辉煌篇章。以至于,尽管书院已成遗迹,其所蕴含的精神却生生不息。
古往今来,当绝大多数传统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其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被一所所新式学校继承下来。
千百年来,全国学术界,湖湘热土上,对于湖湘学派及其所倡导的湖湘精神,人们从未停止过研究、传习、发扬。
在碧泉书院诞生的地方湘潭,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现代“书院”——湘潭大学,学校专门设立了“碧泉书院”,努力让碧泉书院的文脉在新时代里重焕生机和光彩。



再见,已是穿越时空



在湘潭大学课表上,可以看到一些其他高校鲜少设置的课程,包括《湖湘文化概论》《国学概论》《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等,其中有学科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也有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关注传统文化、湖湘文化、地域文化。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IP——碧泉书院。
时间回到2018年7月——
湖湘学派影响下的湖湘文化,内在注重修身养性,外在注重经世致用,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其影响,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湖湘学派的这些特质,深深吸引着湖湘学子陈代湘。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陈代湘,长期从事湖湘文化研究

作为湘潭大学教授,陈代湘和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张作奇、刘安定等人一起,长期研究湖湘学派、湖湘文化,其研究历史超过了30年。
感慨于碧泉书院的彻底损毁,深知碧泉书院的思想灵魂流淌在湖湘人的血液里,也淡薄地存在于世人的记忆中,陈代湘发出了重建碧泉书院的倡议。
2018年7月,“碧泉书院”在湘潭大学正式成立,该书院由原哲学系、历史学系等组合而成,增加经学与国学等传统文化,最终以“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之名问世,是湖湘学派文化适应当代高校教育的生动实践。
自1986年完全损毁之后,时隔31年,碧泉书院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
书声琅琅,衣袂飘飘。旧时的碧泉书院有一代宗师胡安国、胡宏坐镇,各地来此求学之士不绝于途,张栻、彪居正等名士才子从这里走出去。而今的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学科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教学点,立志培养新时代杰出人才。
陈代湘还希望,碧泉书院能走进万千湘潭人的日常生活。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9月1日,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时代公馆书社授牌。

碧泉书院时代公馆书社

这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一处雅致空间,精选国学、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书籍,供市民免费阅读,同时打造了一个面向社会的学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文化讲座,让碧泉书院更加融入现代社会。




传承,一缕碧泉文脉



跨越近千年,碧泉书院至今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一颗“朱砂痣”,伸手不可及,却永远不会遗忘。
这绝不只是因为那几个“标签”:碧泉书院是湖南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是湖湘学派发源地,更因为它凝聚起了一缕源远流长的悠悠文脉,影响千秋万代。
在陈代湘看来,碧泉书院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历史作用——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碧泉书院创作了影响深远的《春秋传》《知言》,这是学术创新的生动体现;从碧泉书院走出去一大批湖湘才俊,他们以经世致用的才学推动历史前行,这是人才培养的成功典范;碧泉书院孕育了湖湘学派,这是对文化兴盛的极大助力。

湖湘学派从隐山走向远方

这些也应该是一所大学的样子。
于是,继承了“碧泉书院”之名的湘潭大学碧泉书院,也努力传承其蕴涵的深刻思想和博大精神,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经世致用”学风精髓,结合时代特点,将湖湘文化积极应用于当下社会。
校园内,将《湖湘文化概论》《国学概论》等排进课程表,陆续出版《国学概论》《史学的智慧》等精品教材,《国学概论》先后获批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年举办“国学文化月”系列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国学文化保护与展示活动,如国学知识竞赛、书院文化节、诗词大赛、湖湘文化交流大会等,将国学智慧内化于心,指导人生实践。
课堂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以湖南省湘学研究基地、湖南历史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机构为主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精神内涵,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开展“国学进社区”公益讲座,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以赛促学,开展乡村振兴、社区建设等社会工作服务,多个案例获政府支持、立项并推广。
学术上,推出期刊《湘学》,以湘学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作贡献为宗旨,总结千年湘学中的积极内容和精神价值,充分发挥其对今天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目前,《湘学》已经成功出版9期,第10期不久即将面世。
……
因为“碧泉书院”,因为湖湘文化,湘潭大学的气质显得更为独特。




重建,总是翘首期盼



在湘潭大学碧泉书院的众多社会实践活动中,还有重要的一项:为湘潭县碧泉村重建碧泉书院提供学术指导和建议。
这些年,因碧泉书院之于湘潭文脉、湖湘文脉的重要意义,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极力呼吁重建碧泉书院。
这也曾是碧泉村一名老人的朴素心愿。老人名叫谭泽广,曾经是一名人民教师,已于去年以101岁高寿去世。他的侄孙,碧泉村党总支书记、全国劳动模范谭俊岳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时,谭泽广就住在碧泉书院里,书院日益受损的一幕幕,他都看在眼里,心中不禁叹惋。一天,老人开始测量、记录书院的高度、宽度、长度,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几张手绘“碧泉胡文定公书院示意图”出炉!
“他晓得碧泉书院有一天可能会彻底损毁,他想为以后重建碧泉书院留下一点资料。”谭俊岳说。
1986年,当碧泉书院彻底被拆掉时,谭泽广老人一定是难过的、是惋惜的。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书院重建事宜提上了日程。
去年以来,湘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碧泉书院重建工作,为确保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成立碧泉书院重建专项工作组,由村级、乡级、县级政府代表及捐资企业共同组成,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湘潭市、县两级文旅部门来了,资深文史专家张作奇、何歌劲、刘安定来了,省人大代表兰广湘来了……他们一次次来实地调研考察,为碧泉书院重建问计献策。
怎么建,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碧泉书院平面图

在碧泉村新建成的湖湘学展陈馆内,一张碧泉书院平面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四合院,院中有一个天井,上方有“宋迹重兴”四个字,字下方有三个牌位。
这正是书院损毁前的样子,不少人建议按照此图恢复重建。但何歌劲、刘安定均不这么认为,他们建议,按照碧泉书院最初布局来建更有意义。
何歌劲介绍,这张平面图出自隐山涌田胡氏(胡安国在湘潭开创的胡氏一派)族谱,从“宋迹重兴”及其下方的三个牌位可以推断,这个由胡氏族人建于清朝的碧泉书院,承载着宗族祭祀的功能,早已不是南宋时的模样。

学子打卡湖湘学展陈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建,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待不远的明天,再访碧泉时已有书院。

本站研学点:

碧泉书院(旧址)
概况:位于湘潭县碧泉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后多次经历损毁、修缮、重建等,因孕育了湖湘学派而闻名。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概况:成立于2018年7月,由湘潭大学原哲学系、历史学系等组合而成,增加经学与国学等传统文化,是湖湘学派文化适应当代高校教育的生动实践。





出品人丨龙香玖
统筹丨龙卫国 张智杰
顾问丨何歌劲 刘安定
策划丨冯叶
文字丨谷桔
摄影丨罗韬 方阳 谷桔
视频丨汤俊
视觉丨马冰清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云水三千里 终是老湘潭
湘潭历史名人与书的故事
叶嘉莹的湘大故事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