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不友好的戒尺开启三代教育人的春秋

时事   2025-01-15 15:00   湖南  


- 全文896 阅读约3分钟 -


资料图


一把戒尺 一本笔记 一颗初心


文|肖体文




祖父的书桌上摆着一把戒尺。每当看到它时,瞬间便勾起了许多回忆。

20世纪40年代初期,我的祖父刚满20岁。他拿着一把戒尺走上了讲台,从春华秋实走到酷暑严冬,从青丝茂密走到白发苍苍,一站就是五十年。


我在儿童时期对祖父的印象大抵是不太友好的,原因就是这把戒尺。因为背不出唐诗宋词而挨打;因为不想练字应付了事而挨打;因为吃饭“吧唧嘴”而挨打……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此时的祖父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睁眼就是七八张嘴等着吃饭,而那时的微薄收入已经无法让祖父承担起养活整个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很多人都劝祖父:做教书先生还不如回家种田,至少能让家里人不饿着。可祖父依旧还是每天清晨准时教孩子们背诵着唐诗宋词;到了夜晚时分,月光洒下一片银光,田地里总会浮现一个弯曲劳作的身影!

父亲和我说起祖父,总离不开祖父说过的一句话:做人就像写毛笔字,一定要慢,要稳!毛笔字一旦写快了,字自然就不周正了;人一旦浮躁了,品行就容易不端正了。小的时候对于这些话自然是不懂的。直至多年,我才慢慢理解了祖父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我父亲继承祖父的衣钵,走进了县城的职高。父亲珍藏着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记录了父亲工作以来的点滴:从食堂的每一次采购,到食品安全的留样待检;从每一次学生进出校门,到每一次用水用电安全;沾着朝露从家里出发,戴着满身的月光回来。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多是母亲和外婆的陪伴,以至于在整个青春期都对父亲有一丝埋怨,直至后来自己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2017年大学毕业,我走上了讲台。每年放假回家时,母亲依然是问些生活琐事,而父亲已开始把我当成他们学校的同事教导了:“于你而言,50个学生是你的一个班级;于每个家庭而言,这50位孩子是他们的全部!”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父亲,那些青春时期的埋怨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担任教师不知不觉已经7年时光。我铭记着祖父与父亲的谆谆教诲,默默耕耘着。从一个小乡镇走出来,走到了我的第二故乡湘潭;从一人游到两人并肩到即将迎来的三人行,在湘机中学这片沃土上逐渐发芽开花。

从一把戒尺,到一本笔记,到现在的一块白板,教育手段在不断进步。但从祖父开始,我知道,一颗教育的初心将永远熠熠生辉!

















往期精彩回顾




罗纳新:关于板塘区的零星回忆
‍‍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湘潭仙女山:禅师和仙女从这里走来
湘江、涓水、涟水岸边,一群白色的精灵在起舞
张岱:戏说光头
我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婆婆




编辑丨江璐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