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戒尺 一本笔记 一颗初心
祖父的书桌上摆着一把戒尺。每当看到它时,瞬间便勾起了许多回忆。
20世纪40年代初期,我的祖父刚满20岁。他拿着一把戒尺走上了讲台,从春华秋实走到酷暑严冬,从青丝茂密走到白发苍苍,一站就是五十年。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此时的祖父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睁眼就是七八张嘴等着吃饭,而那时的微薄收入已经无法让祖父承担起养活整个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很多人都劝祖父:做教书先生还不如回家种田,至少能让家里人不饿着。可祖父依旧还是每天清晨准时教孩子们背诵着唐诗宋词;到了夜晚时分,月光洒下一片银光,田地里总会浮现一个弯曲劳作的身影!
父亲和我说起祖父,总离不开祖父说过的一句话:做人就像写毛笔字,一定要慢,要稳!毛笔字一旦写快了,字自然就不周正了;人一旦浮躁了,品行就容易不端正了。小的时候对于这些话自然是不懂的。直至多年,我才慢慢理解了祖父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我父亲继承祖父的衣钵,走进了县城的职高。父亲珍藏着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记录了父亲工作以来的点滴:从食堂的每一次采购,到食品安全的留样待检;从每一次学生进出校门,到每一次用水用电安全;沾着朝露从家里出发,戴着满身的月光回来。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多是母亲和外婆的陪伴,以至于在整个青春期都对父亲有一丝埋怨,直至后来自己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2017年大学毕业,我走上了讲台。每年放假回家时,母亲依然是问些生活琐事,而父亲已开始把我当成他们学校的同事教导了:“于你而言,50个学生是你的一个班级;于每个家庭而言,这50位孩子是他们的全部!”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父亲,那些青春时期的埋怨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担任教师不知不觉已经7年时光。我铭记着祖父与父亲的谆谆教诲,默默耕耘着。从一个小乡镇走出来,走到了我的第二故乡湘潭;从一人游到两人并肩到即将迎来的三人行,在湘机中学这片沃土上逐渐发芽开花。
从一把戒尺,到一本笔记,到现在的一块白板,教育手段在不断进步。但从祖父开始,我知道,一颗教育的初心将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