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纳新:关于板塘区的零星回忆

时事   2025-01-13 15:00   湖南  


- 全文3485 阅读约9分钟 -


资料图(记者 方阳 摄)


关于板塘区的美好回忆


文|罗纳新


现在年轻的“岳塘人”中,知道板塘区的真是不多,这个也曾在湘潭河东地区发展史上闪耀过的城市区,似乎快被遗忘了。以前在网上搜索“板塘区”三个字,还有一个专属词条,很简单地表述为“旧区名,1980年置,在今湖南省湘潭市区,1992年撤销并入岳塘区”。而如今,这个词条都没有了,网上也几乎看不到她的痕迹。但她始终深深铭刻在与她一起风雨兼程的人们记忆中,给我也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板塘区是在1980年随着湘潭的地市合并成立的。新中国成立不久,设立湘潭专区,最多时曾管辖14个市县。1970年湘潭专区改称湘潭地区,辖1市7县,在县级湘潭市下面设有岳塘区、河西区及河东地区五里堆镇、易家镇、板塘乡、荷塘乡等。1980年国务院批准湘潭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岳塘区、板塘区、雨湖区、湘江区、郊区,作为湘潭市辖5区之一的板塘区正式登台亮相。湘潭地区还同时存在,直到1983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湘潭地区,将浏阳县划归长沙市,将醴陵、攸县、茶陵划归株洲市,湘潭地市合并工作才结束,地级湘潭市的行政区划也基本固定下来了。1992年6月湘潭市“撤区并区”经民政部批复,撤销雨湖区、湘江区、岳塘区、板塘区、郊区5个区的建制,以湘江为界设立岳塘、雨湖两区。经历了一个12年的轮回,板塘区就这样不经意间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那个年代,城乡界线分明,在湘潭市河东地区,凡是农村就属于郊区管辖,凡是城市就属于岳塘区、板塘区管辖。而两个城区,从建设中路以东及建设路街道办事处以北的城市区域属于板塘区管辖,以南、以西的城市区域属于岳塘区管辖。从较大一点的地名看,向家塘地区仍在书院路街道由岳塘区管辖,马家河地区则属板塘区管辖。在河东地区的地理中心区域,基本上还都是农村,整体上城乡区划犬牙交错,除厂矿外的完整建制的城市区域不多,管理比较单纯。


建设路口(记者 方阳 摄)


板塘区下辖有6个街道办事处,沿107国道有5个街道办事处,由南往北依次是建设路街道、五里堆街道、社建村街道、滴水埠街道、易家湾街道,另一个是在东北方向的马家河街道。之前,建设路街道、五里堆镇、易家湾镇都已有建制,只是变更了名称和隶属关系。有趣的是,6个街道办事处的名称都是三个字。




板塘区之所以取名为板塘区,是由于其管辖的区域是以板塘铺为中心。板塘铺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最早从湘潭到长沙、株洲的驿道都经过板塘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湘潭纺织印染厂的建设和发展,板塘铺地区逐步繁荣。1961年千里湘江上第一座公路桥湘潭一大桥建成通车后,长潭公路由过去经过纱厂街下到五里堆河边、沿河边到东坪镇改道从谈爱桥到建设路口过桥,板塘铺地区的纱厂正街、直街、横街也相继建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板塘区成立时,全市总共才10余条公交线路,而5、7、8路三条公交线路都是以板塘铺作为始发站,还有湘潭至长沙、株洲的长途汽车和3路公交车经过。
板塘区政府办公场地就在板塘铺。先是在纱厂直街与横街交汇处的西侧,1987年5月搬到了长潭公路东侧新的办公场地,也就是现在岳塘区政府机关二院。板塘铺作为新设立的城区,充满朝气,最早配备的区团委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只有18岁,是全省最年轻的科级干部。年轻干部的比例高,机关团支部的工作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



说板塘区就要说板塘铺,说板塘铺就离不开湘纺。湘纺是湘潭纺织印染厂的简称。湘潭棉纺织厂1951年开始筹备,1952年开始动工建设,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亲自参加动工典礼并讲话。1954年正式开工生产,时任湖南省省长程潜参加了开工生产典礼。湘潭棉纺织厂初期有5万纱锭、1千台布机、配备3000人的流水生产线。
1956年,上海南华、光新两个印染生产线的企业内迁合并后,成立公私合营的湘潭印染厂。1958年10月,经省工业厅批准,湘潭印染厂与湘潭纺织厂合并改名湘潭纺织印染厂,简称湘纺。从此,湘纺形成了从棉花到花布的一条龙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其规模不断扩大,到板塘区成立后的八十年代进入辉煌期,年产值达两亿多、年利润超7000万,正式职工超过1万人,在全国纺织企业中上交利税排名第一,成为纺织企业中唯一进入全国500强的佼佼者,企业生产规模超过了10万锭。湘纺生产的“的确良”成了那个时代的时装“标配”。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还有国家认可学历的职工大学,有自己的文化宫、体育馆、篮球场,承办过全国纺织职工篮球赛和省运会的篮球赛。食堂、澡堂、液化气站、殡仪馆、旱冰场等样样俱全。湘纺大企业,完整小社会,十里纺城,繁花似锦,作为湘纺职工,那时他们真是感到无比自豪啊!
湘纺职工大部分是年青女工,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基本都是女子组第一,曾有人打趣说合唱比赛,只要幕布一拉开,观众席上就会掌声如雷,不必开口就是一等奖了。湘纺职工一般是做“三班倒”,后来改为“四班三运转”,总之是,每天上午8点、下午4点、晚上12点三个时间交接班,这时候的纱厂街是美女如云,而下午4点是“参观”最方便、人数最多的时候,湘纺鼎盛时期,每天下午4点厂门外是热闹非凡。到湘纺追女朋友几乎是一种时尚,谈恋爱的多了,把“潭晏桥”硬是变成了“谈爱桥”。湘潭一大桥建成通车,长潭公路改道,建了一座公路桥跨过湘黔铁路,建在湘潭板塘铺晏家塘的这座公路桥就取名叫“潭晏桥”。即使按湘潭方言读音,“晏”应该读作“岸”,而非“爱”。现在叫作“谈爱桥”已经成了不可变更的事实,官方文字也是这样表述,充分体现了大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谈爱桥(资料图)



板塘区建区时,专门成立了社建村街道办事处对接管辖湘纺的相关事务,从厂区到宿舍区、从学校到医院、从文化宫到研究所……凡涉湘纺的资产范围都由社建村街道办事处管理。相对于其他街道办事处,社建村是比较“清闲”的,因为当时下辖的居委会都是湘纺的家属委员会,如学卫村、社建村、安乐村、厂内村、厂外村等,居委会工作都是由湘纺安排正式职工担任,这些人员素质、敬业精神普遍较优,安排下来的工作任务自然完成得不错。
也许是一种巧合,板塘区撤了以后,湘纺开始走下坡路了,昔日无比自豪的“舒服一身、精彩一身”的中国虎服饰也未能幸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最先关停的就是印染生产线。为了谋求甩掉包袱、重组发展,1998年8月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湘纺破产。然而,重组之路谈何容易,从省管到市管,历经8年崎岖坎坷,最终于2006年元月将整体资产全部拍卖并安置职工。
由于安置人数多达6700余人,安置标准不高,下岗职工技能单一,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阵痛和煎熬。2011年,岳塘区全面接收了湘纺社会事务,近年来,随着东信公司在湘潭经开区新建了厂房,原湘纺厂区已全部停产。
昔日繁华不再,而湘纺人的精神和文化仍延续着活力。湘纺小学、中学弦歌不绝,湘纺文化宫和她前面的水杉古树仍然勃发生机,寄托着万千湘纺人的思念。




板塘区直管学校只有四个,易家湾的昭山学校、板塘铺的五里堆学校、建设路学校和大桥学校。我母亲参加工作就在昭山学校,直到我在这个学校读到初中毕业的1982年,母亲调到了五里堆学校工作。该校当时还是全省仅有的两家招收聋哑残疾人就读的学校之一。
随着国家的重视,单独成立了湘潭市特殊学校专门承办残疾孩子们的教育。五里堆学校由于分离了工作职能而得到可以变更校名的机会,为了不与当时郊区的五里堆小学重名,决定弃用原校名,使用“育才学校”这个令人羡慕的校名。
1990年底,我进入板塘区环保局工作,全区几大家几乎都在一栋楼里办公,干部职工加起来不超过200人,彼此之间都能很快熟悉。当时的环保工作要开展“噪控区”和“烟控区”的创建,前者需要我们拿着噪声测量仪到各个测量点取值,后者则要爬到湘纺综合楼顶上目测每个烟囱排放废气的“林格曼黑度”,可以不用整天在办公室呆坐,工作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出于好奇,我曾专门到湘纺织布车间去测噪声,分贝值接近140,车间里人们交谈的方式是用嘴巴对着耳朵喊,怪不得纱妹子们调子高,个个都“训练有素”。
在板塘区的最后岁月,我还参加了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公产房的第一轮房改--“小步提租”,按职务、工龄、面积等因素适当提高公房租金价格,这项工作实际是公房改革的前奏。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悄悄地走了,板塘区!
一起带走的还有我的少年和青年。



作者简介

罗纳新,1968年11月出生在湘江东岸的昭山脚下,研究生学历。见证了湘潭数十年的变迁,亲身参与了湘潭河东地区——岳塘区的改革与建设,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会撰写了《岳公岭一游》《岳塘与我--岳塘区建区三十周年有感》《新联村的革命先烈——卢冬生》等文章,先后在新湖南等平台发表。




往期精彩回顾




“湖湘研学记”重大融媒体系列报道
怀旧湘潭⑫丨梦起东山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湘江、涓水、涟水岸边,一群白色的精灵在起舞
张岱:戏说光头
我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婆婆
湖南湘乡走出的这位“飞将军”,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思想界的牛人,是他们父子开创了儒家湖湘学派





编辑丨江璐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