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湘潭十八总壶山下的砂湾曾大放异彩

时事   2024-11-29 15:00   湖南  


- 全文1217 阅读约4分钟 -


夕阳下的湘江(刘义彬 摄)


砂湾里的砂子


文|张岱


湘潭砂湾下的砂湾多砂。该处砂细而纯白,不含潮泥,最为做瓦和做砖者所喜。清及民国时砂湾一带多粮食行,砂湾的砂场也只是作堆积货物的货场。砂湾的砂大放异彩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
当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四路子的地方做红砖。砂湾一时便热闹起来。河里每天有一两艘木船挖砂。当时湘江里木船基本上是夫妻档。挖砂时,先靠岸边横着锚好船,然后在船上横放一跳板,并在桅杆上面置一滑轮装置,男的用一长竹篙下面固定着带漏眼的挖砂铲,猛地一下扎进砂中,然后女的扯绳子,不一会儿,一大铲砂水淋淋地从河底被挖上来。长年的日晒雨淋,男人的皮肤晒得黑红,汗珠从皮肤滚下来,一点也不沾滞。胸肌和臂肌满是力量,装满船舱也只要大半天的功夫。砂场偏又是市民戏水玩砂的好去处。一到夏天,满砂场都是人,只见人头攒动,赤膊晃动。水下砂子一挖走,本来平缓的江底便出现了一个个陷阱,不识水性的人每年都要搭进去几条性命。
当时砂子不值钱,只一元钱一方。好多生产队便组织人马自带箢箕、扁担、筢头来河边挑砂,然后用手扶拖拉机运走。居河边的人也从河里起砂,堆在岸上一堆一堆的。本来平坦的河岸,便留下了一个个大小深浅不一的砂坑。偏偏细伢子又喜欢在砂坑里玩,一遇暴雨,砂坑不时塌方,害得大人经常提着心,生怕细伢子被砂埋了。
1973年,湘潭和全国各地一样办起了向阳院。向阳院没钱,男女老少上下发动,各自带工具到河边挖砂。人多力量大,一时砂子堆在路边老高。四院的黄院长最为吃苦耐劳,一人担得最多。后来四院靠卖砂钱买了一台韶峰黑白电视机,每天放电视时,街上坐的站的水泄不通,一时蔚为大观。
现在砂子没人挖了,但游泳戏水玩砂的人还不少。尽管如此,较当年还是少了许多况味。


作者简介

张岱,湘潭十八总沙湾唐兴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先后在湘潭市下辖郊区、雨湖区多处工作,后至市人大就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时有作品刊于报章,尤以湘潭老城掌故系列为读者喜好。




往期精彩回顾




怀旧湘潭⑪丨山何以“昭”
怀旧湘潭⑩丨风雨万寿宫
怀旧湘潭⑨丨义源当铺思“秋”
怀旧湘潭⑧丨唐兴寺记
怀旧湘潭⑦丨寻幽湘潭文庙
怀旧湘潭⑥丨高峰塔说文运
怀旧湘潭⑤丨话说洛口
怀旧湘潭④丨乡愁漫雨湖
怀旧湘潭③|雨中走进板石巷
怀旧湘潭②|望衡亭记
怀旧湘潭|杨梅洲的前世今生
花石豆腐,不变的乡情与记忆
何漂:寻访齐白石故居
望衡亭边的这个文保单位变身了
怀旧湘潭:看画家笔下的城市与记忆
“城里头”湘潭老县城有什么可看





编辑丨喻言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湖湘源》文化微刊投稿邮箱:huxiangyuan0307@163.com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湖湘源
《湖湘源》文化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最新文章